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论宋、夏战争中双方战略地位的转化王天顺西夏王朝是久战之国,它和周边各民族国家、政权和部落部发生过战争,其中,与北宋的战争竟长达140余年。两个不同民族政权之间这样旷日持久的军事对抗,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已往史家多盛称西夏军力之强。比如清人徐部的...  相似文献   

2.
北宋与西夏 自从八世纪六十年代唐代宗广德年间兰州没入吐蕃,经历了唐末、五代、到北宋建立。当时和北宋并峙的,除北方的辽,西方还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十一世纪六十年代,兰州归附西夏。八十年代,又为北宋所收复。前后达三百二十年之久。在吐蕃、党项等少数族的统治下,在各族统治者的争夺中,兰州的蕃汉各族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相似文献   

3.
西夏和宋、辽、金四个政权共同存在于我国的中世纪后期.西夏主国的前期与北宋有着密切的关系:处于奴隶制上升阶段的西夏与北宋基本上以战争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令人注目的是自神宗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秦州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随着西夏的崛起和对灵、甘、凉、沙、肃、兰州等地的占领,中西交通受阻。宋朝前期对秦州的经营和中后期对西北吐蕃诸部的征服战争,虽未达到遏制西夏的战略目的,但它对开辟秦州路,恢复东西交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杨文  高小强 《宁夏社会科学》2010,(1):98-101,112
北宋王朝自建立起,国家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中,和西夏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困扰北宋民族政策制定的当首推西夏。概要来说,西夏对北宋经略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只能与河湟吐蕃政权结盟共抗西夏;北宋将招、买马的地点愈来愈倾向于河湟蕃族区域;为消除边患、经制西夏,对河湟吐蕃实施经略是大势所趋;西夏政权对北宋的威胁和河湟蕃族政权对北宋的严重依赖,使北宋“联蕃制夏”政策制定有一定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它以宁夏为中心,建都银川(当时称兴庆府),雄踞西北,从公元1038年建国,到1227年亡国,历传十帝,长达190年。西夏学的研究已经涉及到西夏的各个方面。西夏学就是研究西夏,其范畴包括西夏的人、事和物,以及所有与西夏有关的问题,当然,西夏语言文字的研究,在西夏学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宁夏在西夏学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得天独厚的西夏考古上,而且表现在出版专著和学术刊物上;在研究人员的力量上,宁夏也占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宪收复兰州,到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北宋灭亡,宋与西夏为了争夺兰州,断断续续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战争使兰州的社会经济受到破坏,但同时为了战争攻防的需要,城关堡砦却较快地建筑设置起来。 据《宋史·地理志》(以下简称《地志》),兰州在北宋初属秦凤路,是该路十二州之一。究其实,当时河湟陷于吐蕃,尚未恢复,隶属秦风,徒具虚名。十一世纪六十年代,王韶收复熙州(今临洮),设熙河路。八十年代初,李宪复兰州,加“兰会”二字,为熙河兰会路。稍后,改为熙河兰岷路,十一世纪末又复故。以后屡经改易,先后有熙河兰廓、熙河兰湟、熙河兰乐等路名称,最后复改为熙河兰廓路。  相似文献   

8.
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政府的御边政策有一定的阶段性 ,北宋初期重北边轻西鄙 ,到中期防御重心从北边移到西北 ,自熙宁变法后 ,又以攻为守兼制西夏。这种政策的不断变化与调整 ,主要受北宋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也与周边邻国辽、西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有密切关系。它是北宋、辽、西夏、吐蕃等势力相互消长和制衡的产物 ,也是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永乐筑城与永乐之战是宋、夏战争史上很重要的事件,对北宋元丰年间所进行的宋夏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北宋统治集团欲图复兴、灵的计划受到挫折,宋夏对峙的局面得以继续保持。所以,这次宋夏之战历来为史学研究者所重视。但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北宋修筑永乐城以及永乐之战中北宋惨败呢?本文试就此进行一些探讨。一、关于永乐筑城永乐城,又名银川寨(在今陕西榆林县上盐湾乡上盐湾村),是北宋于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收复西夏所据银州后,为实施占据横山,俯视兴灵的战略方针,修筑而取代故银州的新城。据《宋史·地理志》载:“银州,元丰四年收复。五年,即永乐小川筑新城,距故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毗连的广大西北地区,散居着许多党项人和吐蕃人,及其它族属不甚清楚的熟户和生户。宋人在习惯上把这些少数民族统称为蕃部。利用或依靠蕃部来经制西夏,或者说“联蕃制夏”,是北宋在对夏战争中采用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李华瑞在《河北学刊》1989年第6期发表如题文章,对北宋仁宗时期联蕃制夏政策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仁宗时制定联蕃制夏政策是北宋对夏作战屡遭败绩,军事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下产生的。而宋真宗以来对西北诸蕃  相似文献   

11.
论宋夏战争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激比,在同周边各族的交往中,宋与西夏的和战关系最为复杂。辽与北来订立“澶渊之盟”和金与南来订立“隆兴和约”后,都基本上维持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休战和平局面。惟独北来与西夏之间战争频仍,自公元982年李继迁反来至北宋灭亡、金占领宋陕西诸路、末夏脱离直接联系为止,在近150年的时间里,双方处在交战和敌对状态的时间约占四分之三以上。无庸讳言,宋与西夏的战争成了来复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战争是由进攻和防御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来夏战争若以进攻和防守这两种基…  相似文献   

12.
西夏归明人即指投归北宋的西夏政权统辖下的人口。作为削弱西夏的一种手段,北宋政府不仅在宋夏矛盾激化时大肆招诱夏人,而且在宋夏关系友好时期也暗中接纳归附夏人。招抚归明人的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夏,但却加重了北宋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宋复交战敌对状态时期,西夏是战争的主要策源地,西夏的频繁入侵和扰边活动给来的边防造成很大的压力,宋神宗在元丰七年曾说“夏国自祖宗以来,为西方巨患历八十年,朝廷顿天下之力,竭四方财用以供馈钢,尚日夜惴惴然,惟恐其盗边也”①。故北宋虽然在元丰、绍圣、元符、崇宁和宣和年间亦发动大规模的制夏战争,但就战争的动机而言,主要是为了解除边患,是以政治利益为前提,即属政治性的,或者说是对西夏入侵的一种反动。那么西夏屡屡发动侵宋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已从许多方面作了探讨,有人认为西夏是为独立而战,或是…  相似文献   

14.
张载(公元一○二○——一○七七年),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活于北宋中期,当时大官僚大地主凭借特权,加剧土地兼并;西夏、辽金又不断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达到了尖锐化的程度。内忧外患,人民生活的极端困苦,这对于张载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少年时代,听到西夏常常侵扰西北边境,曾使他“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宋史·张载传》)。  相似文献   

15.
宋夏战争中的秦州吐蕃刘建丽秦州天水郡,“本秦初封之地,在渭之间,诸羌杂处”①。自秦汉以来,历属各政权管辖。唐武德初置都督府,天宝后陷于吐蕃,至宣宗时为内地。北宋立国后,为雄武军节度。西夏党项的崛起,使地处边睡的秦州地位日益重要,秦川便成为抗击西夏的前...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初年,西北边疆频频受到西夏军队的掠抢.为抵御西夏,北宋王朝应种世衡要求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青涧城.在种世衡率领下,在较短时间内西北边疆建起了一座抗击西夏的新屏障.青涧城历经种氏父子的经营,在西北边陲与夏交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夏政权的性质问题,史学界在认识上出现了几种观点,有的人认为西夏是“地方割据政权”;有的人认为西夏是“民族政权”;有的人认为汉民族可以建立王朝,党项族也可以建立王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党项族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早已归附了代表当时中华民族的大多数的汉民族政权,并纳入了当时统一的版图。北宋中期,李元昊煽动党项族勾结契丹,从北宋王朝分裂出去,背离中华民族大家庭,另建西夏政权。用巧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西夏政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分裂叛乱集团。要弄清楚西夏政权的性质,必须客观地去追溯党项族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8.
沈括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个军事家。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干和非凡的军事技能。他主管过制造武器的军器监(熙宁七年,1074年),详定过《九军阵法》(熙宁八年,1075年),担任过鄜延路经略使(元丰三年至五年,1080—1082年),统帅过方面大军,与西夏军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收复了失地。 这里所要考论的,是沈括的军事哲学思想和他的这种思想的渊源。 沈括的父亲沈周,是一个中级的文官,从王安石给他所作的墓志铭了解到他一生的行  相似文献   

19.
狄青是北宋历史上的一代名将,在抵御西夏和平定南疆侬智高叛乱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是当时颇有作为的军事将领。但由于北宋统治集团长期奉行“重文轻武”、“以文驭武” 的政策,特别是到宋仁宗朝这一做法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因此,狄青屡遭压制和打击,最终被迫害致死。透过狄青的种种遭遇,可以窥见北宋中叶武将的社会地位急速跌落的境况。  相似文献   

20.
北宋、西夏政权长期对峙中,北宋王朝对黄河的军事功能颇为借重,并在黄河沿线的兵力部署、防凌和打凌等活动中多有体现。这种军事战略的运用,客观上为北宋王朝防御西夏发挥了一定的有效作用,成为其整体对外军事防御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同时,这一战略也充分暴露出北宋王朝对外斗争中的软弱性,为宋夏斗争的长期开展带来一定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