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乌克兰的一些城市(如:尼柯包尔、米里托包尔、基尔契)附近的草原上,常可见到人工丘陵——大型古墓。这是游居于黑海沿岸的古代民族斯基泰人的坟墓。斯基泰人信仰阴世,他们认为人死后又进入另一世界,照样要衣食住行。死人的墓中要葬进他生前的用品及金银珠宝,一般是武器、珠宝和金碗、银碗。另外还要修筑惊人高大的坟丘、高达20米左右。科学家发掘这些古墓,研究古代文化和斯基泰人的生活情况,获得了很大成果。约在2,800年前,武装的斯基泰部族从中亚侵入  相似文献   

2.
萨迦派从宋末明初就传入青海,如今青海省境内的萨迦派寺院主要分布在玉树州东部地区。本文对玉树地区最大的萨迦派寺院结古寺,进行历史沿革、活佛系统及法会等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东部非洲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交界的东非大裂谷边缘峭然耸立着一座山峰,非洲人称它为“奥尔多伊恩约·莱·恩盖”,意为“神山”,它形如一支蜡烛直插云端。最古老和曾经是最强悍的非洲部族之一的马赛人经常汇聚在它的脚下祷告神灵,祈求六畜富足,人丁兴旺。据悉,居住在这座高山中的恩盖神能向人们预报雷鸣和闪电。从很久以前起,马赛人中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相传,恩盖神曾把自己的3个儿子  相似文献   

4.
賨人,是古代活动于巴国和楚国边境(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地区)的一个土著部族。这个名称,是因该部族以“賨”为“赋”而得名。在战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251年),賨人因射杀白虎立功之后又被称为“白虎复夷”,又曰板楯蛮。上述诸名都是对该部族的他  相似文献   

5.
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代纳西族居住在祖国西南金沙江上游地带,略以长江第一湾流至东经一百度四分处,自北而南,分作东西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的纳西族约三十万,称谓复杂,一般说来,东部称为“么些”,西部称为“纳西”;见于史籍记录,则通称“么些”,现已确定“纳西”为共同的族名。从本族自称来说,西部自称nai┤,东部自称na或na┤zz┤。按:i┤和zz┤之意为“人”或“族”,而以na为专名,na的取意为“大”,名从其主,称为nai┤“纳西”是正确的。至于么些为他称,见于记录无定字,同音异写,且含有侮蔑,应当废  相似文献   

6.
满族采参     
“东镇三宝”:人参、貂皮、东珠,而人参又为三宝之首。满族称人参为“沃尔豁达”;东北土语呼为“货”、“根子”、“棒槌”;而汉文典籍则又称为“人葠”、“人微”、“神草”、“地精”、“人御”、“鬼盖”等。苍莽的长白山野,是我国盛产人参的宝地,也是满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地方。满族,是明朝末年以建州女真部族为主体的女真部族与蒙族、汉族及东北其他部族逐渐融合的共同体。“满洲”这个名称1635年正式出现,而其主体“女真”之名,则早在十世纪初,就见称于世了。到十四世纪后  相似文献   

7.
关于历史上最初的骑马民族斯基泰人,希罗多德说:“他们不修筑城市和城墙。他们全部是骑兵,所到之处便是家,没有固定的住宅,不从事耕作,靠家畜为生,唯一的住所是带篷马车。”①司马迁对东洋史上最初的骑马民族匈奴又这样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②在旧大陆内部广袤的草原和高原,或沙漠周边的草地等,在少数家族集团以  相似文献   

8.
唐代弱水西山羁縻部族探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四川西北岷江、大渡河上游地区,曾被称为“弱水西山”,是唐朝与吐蕃长期争夺之地,本文所要探考的,主要是唐前期和唐中期该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及都护府统治时期的部族分布及其社会经济、文化及人口发展情况,认为唐代中后期的“西山八国”,基本上是由唐前期弱水西山六十八羁縻州部族所建,他们是现代嘉绒藏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9.
基西人     
基西人(kissi)是上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部族。大约有250,000人,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分布在几内亚。基西人生活地区的北部与热带草原的苏丹地带相连;随之向南,即为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进入了稠密的植被和森林区。整个地势  相似文献   

10.
土族在历史上被称为“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尔”(白蒙古),自称“蒙古勒”和“蒙古尔昆”(即蒙古人)。主要分布与青海的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石塬乡宋家沟村和三二家村崖底社的土族,据当地土族老人讲,是明朝中后期从青海省民和县中川宋家庄迁徙过来的,主要为宋、王两姓。由于通婚关系,在大河家、刘集、柳沟、关家川等乡镇亦有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11.
在近三千年(可能还会更早)期间,欧亚大陆历史中的明显特点是高地亚洲诸游牧民族无情地与栖身于附近的定居集团进行斗争。游牧部族多次依靠自己的军事组织并多次似乎取得了胜利,但最终都要失败,因为他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经不起那些技术先进得多的文明的攻击。在那些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游牧部族中,我们西方所称为“匈人”(Huns)的那个民族集团与被中国人称为“匈奴”(公元一世纪左右)的那个族具有亲缘关系。匈人继承了印  相似文献   

12.
聪加是非洲东南部说班图语的部族,大约有12万人居住在莫桑比克,10万人住在德兰土瓦的北部。聪加在非洲众多的部族中,可称得上是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很少被同化的部族。尤其是他们奇异的风俗习惯,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闹剧、音乐、舞蹈等至  相似文献   

13.
那乃区及那乃文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苏联的那乃区属哈巴罗夫斯克边区,那里居住着那乃族人。那乃族和我国的赫哲族是同一民族。他们也将自己称为赫哲人,其意为“居住在河下游的人,”民族自称“那乃”意为“本地人”或“此地人”。在苏维埃政权指政时期,这个名字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社会上的普  相似文献   

14.
新疆的塔吉克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居地最高的民族,现仅有3万人。因其居住在人迹罕至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至今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那里现已成为西部独特的人文景观。 “塔吉克”原意为“王冠”。传说古代该部族首领的帽子非常华丽,族人十分崇拜和敬仰,后代就以戴这种与首领相似的帽子为荣并以其为族  相似文献   

15.
今人学者对斯基泰人有狭义和广义之说。在古典作家眼中,斯基泰人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代称,其族群范围随记载者主观视野而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斯基泰人并非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族群,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式的政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大元帝师八思巴在玉树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光荣的一员,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杰出的英雄人物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增添了光辉,与汉族等其他五十多个兄弟民族一道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八思巴,就是藏族历史上继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藏王三杰”之后的又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八思巴,本名洛追坚赞,藏历第四饶迥阴木羊年(公元1235年)三月生于后藏昂仁的鲁孔地方,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任教主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的侄子,他自幼就跟随萨迦班智达学习藏族文化和佛教知识,以聪慧颖悟著名,被称为“八思巴”(意为圣者)。1239  相似文献   

17.
在祁连山麓一带居住着一个为数不到一万人的民族——裕固族。相传他们来自西州哈卓(即今新疆省哈密至吐鲁番一带)。古代裕固族分为“尧乎尔”和恩格尔”两个部族。裕固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尧乎尔”部族语言与维吾尔语、哈萨克浯、撒拉语接近,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恩格尔”部族语言似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在解放前以畜牧业为主,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解放后,由于农牧并举,因此打破了全游牧生活的封闭状态而趋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双重生活方式。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民俗主体,成为研究这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早期东部鲜卑:“鲜卑”和“屠何” 所谓东部鲜卑,实际是汉魏以后的概念,相对于北出的拓跋鲜卑,确指活动于辽河流域的慕容、段部等鲜卑部族。东部鲜卑与中原社会的频繁接触始于东汉初年。“光武初,匈奴强盛,率鲜卑与乌桓寇抄北边,……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与匈奴入辽东。”即是这种接触  相似文献   

19.
对于党项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在氏族部落及其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即是在氏族部落的废墟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论证了党项民族是直接在宗族部族的新基础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在西夏国建立之前,《宋史·兵志五》就详细记载了党项人处在宗族如林的宗族部族发展阶段。最富强的拓拔——李氏宗族的几代人,利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统一党项和建立国家的任务:利用中原王朝的加封在其民族中树立起任何势力也代替不了的威信与地位;用姻亲关系联络强宗大族以加强同各宗族部族的联系;“委豪右分统其众”,“以兵法勒部众”,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变宗族部族首领为国家官员、变宗族部族武装为国家武装的金钥匙;用官爵、钱物笼络各宗族部族的大小首领为其保卫国家和统治人民服务;用首领子弟组成“六班值”亲军来控制各个宗族部族组织;向各宗族部族的人灌输儒家思想,使其忠于皇族;用宗族部族制宗族部族,以巩固皇族对全国的统治;善于处理与宋、辽的  相似文献   

20.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仙人柱”到“蒙古包”唐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又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不一样,因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居住文化。其中,中原以北广阔的森林、草原地带分布着一种适合当地各族人民游猎、游牧生活的可拆卸、搬迁的建筑。这种建筑以鄂伦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