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电子货币的监管实践与较优监管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货币的出现引起了各国中央银行的高度关注,从中央银行的监管实践看,美联储与欧洲中央银行采取了明显不同的态度,美联储主张采取“等等看”的态度,欧洲中央银行则主张管制电子货币的发行。那么,现阶段中央银行到底应采取何种管制态度?作者试图给出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监管其实起源于上世纪末,但一直未得到相应的关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随之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也开始进行。在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并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进行部署,足以见得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随着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少数大型机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系统重要性也越发突出,在金融稳定框架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有必要将大型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做好风险防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相似文献   

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认识到缺乏从宏观的和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有效措施,忽视了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播,导致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剧烈波动,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宏观审慎监管得以受到高度的关注。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并非完全相互独立,政策制定者需要掌握在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下金融风险的传递机制,才能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假设,构建包括家庭、企业、银行、广义政府四大部门的模型,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际数据估算校准参数,分析比较在不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风险传递的运行机制。结果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存在明显的宏观经济效应;逆周期货币政策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契合度较高;不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有不同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5.
宏观审慎监管全球"一体化"暗含着对金融监管权力的加强,以及对金融创新的限制。美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转向,源于对自由放任主义监管模式的反思,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监管权力扩大和金融创新监管加强,与"一体化"背后的意蕴相吻合。中国金融监管逻辑建立在集体主义与稳定优先的逻辑之上,在金融监管向宏观审慎迈步中,如不考虑中国自身情形,盲目"与国际接轨",可能导致监管权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与政府失衡,与金融监管法治化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6.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日趋增强的竞争趋势推动着我国重新构造保险市场及保险法律监管体系。分析了保险法律监管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全球金融部门法律监管制度融合的趋势。在对国际上不同的审慎监管的法律思想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审慎监管的法律制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及目前治理的困境已经成为次贷危机检讨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历近30多年发展,宏观审慎逐渐成为系统性风险治理的新框架,并构成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监管体制需要确立中央银行在系统性风险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并进一步加强对微观审慎监管的整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法律改革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以代替金融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决策机构,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全球共同的金融监管理念,引起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和监管制度重大变化。本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结合市场危机发生的案例,分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机理。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分别从宏观经济、股票市场和证券机构三个维度选取客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跌宕起伏,2006年以前系统性风险逐渐下降;2008年至今系统性风险呈增加趋势。实证分析表明,每次危机发生前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都会大幅增加。在测度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值,运用Logit模型进行预警因素分析,检验预警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环节和逆周期监管的实施依据,系统性风险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意味着应运用审慎监管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这对保持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科学的电信监管体制,对世界各国电信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的电信监管体制进行了简要分析。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通过电信立法确立电信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电信监管机构不仅应当依法设立,而且应当独立行使职权,不受来自政府和企业的限制和约束。因此,中国应当适时建立专门性的融合型电信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10.
11.
电子货币对货币定义及乘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传递媒介的电子货币引入对金融产生巨大影响。文章简要介绍了传统的货币定义、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电子货币的三种形态。然后分别讨论以这三种形态的电子货币对货币定义及货币乘数的影响。电子货币的引入,使传统的货币定义和货币乘数存在理论基础将发生根本性动摇,本文拟就在传统理论基础上,就前两种形态电子货币对货币定义、货币乘数影响作了数理性分析,对难以基于传统理论基础上纯粹电子货币(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前瞻性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电子货币的法律性质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数字化或信息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支付体系.该支付体系的核心就是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指通过电子信息的交换来完成债务清偿的支付工具.它主要包括储蓄价值品种和电子访问品种两大类型.目前,在市场中流行的电子货币主要有信用卡、Mondex卡、维萨现金卡、电子现金等.电子货币不是新型的货币,更不是法偿货币,仅是代表着电子货币的持有者要求电子货币发行者兑换对等现金(即法偿货币)的一种请求权.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传统货币而言,电子货币具有快捷、方便、安全等优点:正因如此,近年来电子货币在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十分迅速,相比之下,我国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的电子货币将以世界部分地区的蓬勃发展来带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相似文献   

14.
从责任、利益、风险以及监督机构自身纯洁性几个标准来看,监督责任追究机制缺乏科学性、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办案受制因素多以及对监督机构的监督薄弱是导致目前监督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加强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建立代表监督委员会,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考核激励措施鼓励监督机构办案以及在监督系统率先推行高薪养廉和财产公开制度作为目前加强监督机构监督动力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无论是大额支付还是零售贸易 ,电子商务交易量急剧增加 ,这导致作为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工具———电子货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电子货币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关注。由于电子货币产生的目的在于替代交易支付中的现金 ,因此 ,其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就显得十分突出。本文在分析影响电子货币发展因素的基础上 ,探讨了由电子货币引发的央行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电子商务的模式创新需要健全的行政监管机制.为了应对模式创新过程所面临的交易安全担忧、诚信缺失和维权困局等挑战,行政机关要对模式创新过程依法监管、有限监管、方便监管,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动态监管路径,从而构建自由、规范、有序的电子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增量式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快了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功能和促进农村金融组织进一步发展与壮大的步伐。随着改革的推行,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已逐渐由竞争主体不足转向农村金融监管滞后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长的矛盾。因此,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创新。认真分析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系统提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目标导向”监管模式的内涵、目标与原则,从建立统一核算系统,建立信用管理系统,完善法律制度以及改善监管环境等方面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会计监督在高校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着重论述了加强会计监督的现实性、重要性 ,以及会计监督的内容和会计监督的具体途径。提出必须认真学习新《会计法》,使会计监督更加规范、科学和有效  相似文献   

19.
网络货币是网络服务商为解决网上小额支付而推出的一种具有准货币性质的电子支付工具。网络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对现行金融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如何规范和促进网络货币的发展,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