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明代宣德年间的经济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初宣德年间(1426——1436),由于明宣宗实行了一系列薄赋轻徭、休养生息的政策,加上他本人勤于政务,励精图治,遂使明初出现了“四境无虞,百姓安业,几于小康”①的恢复局面。正如孟森先生所云:宣德年间“为明代极盛之时”②。本文拟就宣德十年间的经济恢复情况做一粗浅的探讨。 明宣宗即位后,摆在他面前的社会现状虽然不能说是个烂摊子,但应当说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从明朝建国开始,虽然经历了洪武、永乐、洪熙近六十年的“经济恢复”,但因军事行动接连不断,政治大狱此伏彼起,自然灾害连年发生,这种经济恢复并没有收到多大实效。永乐十九年,明… 相似文献
2.
3.
明代史论的价值由否定转向肯定是明代史学研究的成果之一。总体上看,明代史论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其中,在明正统至弘治这一重要发展时期内,正统史论得到充实与发展,成为主流的社会思想;并且,还大致形成了正统史观、求实性史论和反思性史论三种思想倾向。由于社会危机的出现,正统史论内部也孕育着某些新异的变化,即明代后期出现的异端史论。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代,孝宗皇帝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针对时弊,澄吏治、抑勋贵、慎刑法、固边防、尚俭约、求直言、用贤能,取得了“弘治中兴”的治绩。然以往学者在论及明代盛世时,大多称颂“洪永之治”,对明代诸帝亦以推崇朱元璋、朱棣居多,而对明孝宗与“弘治中兴”却评论殊少,迄今尚无专文论及。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以此为题,略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 “弘治中兴”是针对成化朝的腐朽政局而言。 成化时,宪宗在位,他溺于女色,耽于逸乐,荒嬉 怠政,乃是一个昏庸之君。在其执政的二十余年中,佞幸竞进,奄宦当道,方士妖僧充斥于朝,而息直之上… 相似文献
5.
6.
7.
明代是我国乐舞艺术发生激烈变化的时代,本文试就明代的舞蹈艺术(主要论述汉民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初步探讨。一、明代的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我国的戏曲是迄今舞台表演艺术中,综合性最强、容量最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数百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广采博收,汇干泉于一流,集万木成茂林,形成了唱、做、念、舞、打兼备的独具魅力的表现手法。典雅的宫廷舞蹈和多姿多采的民间舞蹈,为戏曲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舞蹈溶汇于戏曲表演中,以舞姿刻画人物性格,展现故事情节,在戏曲表演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代盛行的传奇戏曲表演中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明末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中曾记载了当时某些剧目中精采的舞蹈片断。如,“西施歌舞,对舞者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这大概是对明人梁辰鱼传奇著作《浣纱记》中西施舞蹈时一个场面的描绘。明书生王魁背弃敫桂英的故事编成的《负心王魁》、《海神庙王 相似文献
8.
宣德年间“吏治澄明”,可以说是明朝三百年间的最好时期。对于这一点史家不乏誉美之词: 《明史》卷150云:“永、宣之际,严饬吏治。职事修举。”卷158又云。“仁、宣之际,惩吏道贪墨,登进公廉刚正之士”, “风纪为之一清”。 明代史学家焦 称赞说:“永、宣之间士风吏治,庞厚可观。”① 明末著名史学家顾炎武说:“宣庙精勤, 吏治,一时澄清之效如此。后人不知,即知之。亦不肯言矣。”② 明自正统以后,士风日坏,不好拿来与宣德年间比较。如果把洪武、永乐、洪照三朝的吏治拿来与宣德年间的吏治相比,三朝也明显逊色。洪武时期穷治大狱,广兴株连,… 相似文献
9.
10.
明清时期徽商的文学创作活动无疑是历史本原的组成部分,具有或高或低的审美价值。"徽商"或者"徽州商帮"的兴起乃在成化、弘治年间,徽商文学创作也开始于这个时间以后。鲍弼当是较早见于记载的有诗歌创作的徽商,其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漂泊异处他乡的商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情感。郑作在宋梁一带经商的时间大约在弘治、正德年间,既是较早外出经营的徽商,也是较早与文学发生关联的徽商。嘉靖、万历时期,徽商的创作势头不减,在徽商聚集的扬州和杭州等地,徽商成为文坛上的活跃人物。徽商走出去以后,他们的文化姿态立即表现得令人侧目,由此也决定了明代徽商之于文学关系的特点:一是喜爱文学并积极创作的徽商人数众多;二是徽商刚刚崛起之时,就与文人士大夫有了密切的交往,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观方面都深受他们的影响;三是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四是与徽商发展轨迹同步,但是到了晚明时期,随着文人士大夫对商人了解、理解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徽商获得巨额财富以后,儒、商之间才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才有了两者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有明一代,明代皇室重视佛教的教化作用,并对其进行保护,使得佛教极端兴盛。在北京地区寺院中,现存三通明代敕谕碑,以敕谕的形式对佛教寺院给予政治和经济上的保护,使人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探寻明代皇室与佛教之间深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福建的社会风气,自明代中期以后,无论沿海或内地,均开始随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的发展,日渐僭侈,风气之变,由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间始,竞相华侈僭越,然后及于人伦道德关系之精神文化。其变迁的程度,虽不像江南那么高那么全面,但也不似华北那样,有相当多的州县,一直到明末都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福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有一些内地和沿海的府县,由于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社会风气始终维持着明初的"俗安朴素"。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结构性、不可逆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包括白银成为主导货币、赋役体制中基于土地并以货币征收的赋税比例扩大、货币财政体制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些变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加速了社会财富的流转,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繁荣,同时也因超出以往王朝行政、金融、财政管理的经验范围而加速了明朝帝制体系经济功能的失序。明朝政府经济干预的三个杠杆,赋税制度、政府财政支出、货币管理在明中期以后都有顺应市场经济的动向,但又都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原因主要在于帝制体系本身的僵化和明王朝自身进入衰败期之后的调整乏力。变化中形成的新的经济结构,可以容纳更大规模的商业繁荣,但是并不构成产业升级的直接基础,距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尚远,是一种帝制农商社会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