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人口流动变得日趋活跃,民族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呈上升势头,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区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城市,威海市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个.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威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状况、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对做好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员加入到了城市“流动人口”的行列中.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资源、经济、制度、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意味着人口的城乡流动和空间转移,也意味着城市民族交往的扩展和深化,对现代城市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少数民族人口融入现代城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个趋势中,又以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流往东部城市表现得更为显著。农村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剧增,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4.
湖北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多.在武汉,随着少数民族群众务工﹑经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每年到武汉的少数民族人数持续增长. 目前,武汉市有少数民族30多万人, 其中有三分之二为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他们中大多数来自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全国2亿多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十分之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流入地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资源,给流出地脱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在就业、社会福利、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工作作为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我国西部、北部少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0%,标志着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相当比例的人口跨越了省、自治区这级行政边界。其中有三个迁移潮流与我们所关注的国内族际交流密切相关:一个是汉族劳动力从我国东部沿海和中部省市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一个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在西部地区内部从农村牧区向当地各级城镇的流动,一个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人口向我国东部沿海和中部省市的流动。在人口迁移研究中,人口普查数据提供了各普查年份我国各民族人口中城镇人口的规模和比例,是本文研究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分析我国人口跨省区流动演变态势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考察了我国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这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跨地域流动情况,最后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新任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大量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前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从而出现了规模化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迁移现象。根据珠三角四川、云南彝族务工人员,青海海东回族和撒拉族"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广西德保壮族务工人员的田野调查表明,传统"推拉力"移民理论和"理性经济人"概念难以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深描,流动人员的民族类属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前,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呈现出三种具体形式,一是来自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入城市,二是因水利工程建设而形成的少数民族移民村,三是城市发展带来的少数民族社区拆迁。应对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建设各民族共有文化,加快社区内外部环境建设,增强流动人口的家乡认同,特别是应当明确不同民族之间、民族与社会之间是同构共生、互构共变的。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可以实现经济的共享发展,进而实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9.
优化民族人口空间布局是推动构建民族互嵌社会格局的重要抓手。在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认识民族人口地域分布与互嵌格局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各民族比较视角,从离散分布、地域扩散、族际接触等维度,对民族人口地域分布与空间互嵌进行分析。发现少数民族人口地域扩散趋势明显,同时各民族人口地域扩散模式差异显著,并遵循向心移动规律。在此过程中,各民族人口居住空间内聚性进一步减弱,族际空间互嵌程度不断深化,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民族种类与民族多样性指数快速提升。借助各民族人口地域扩散期,统筹协调推进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民族聚居区与非民族聚居区等地区民族工作,是再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的城市化,其表现形式是人员的大量流动,其中包括少数民族人员的流动。而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大量进入城市,构成了城市民族格局的新变化、新情况,也带来了城市民族关系的新问题、新特点。如何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城市民族格局的新变化,妥善处理城市中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入对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较大影响,致使城市民族关系的发生主体与涉及范围增加.在厘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关系的内在联系基础上,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出现是对城市民族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不要忽视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两个层面系统解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提出应构建应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城市民族关系调控新机制,认为其应该由事前防范预警机制、事中排解应对机制、事后处理弥补机制组成,尤其应重视事前防范预警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京是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现有52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3.2万,流动少数民族人口9.8万,其中在校少数民族学生4.2万;有1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3个民族村、1个民族组。1999至2009年,南京市连续3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7年,南京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三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市。  相似文献   

13.
吉林市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近万人,占总人口1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形成的分布格局已被打破,呈现出“大流动、大分散,小聚居”的态势,城市民族工作日益凸现,社区民族工作已摆上工作日程。一、 抓调研,把握新情况,探索民族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口的流动与迁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是民族散居形式的人口流动现象。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权益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是一个多民族散居城市,56个民族俱全,少数民族人口达6.4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常住人口迅速增长,他们通过来汉求学、工作、居住和婚进等方式,向城市流动并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人口密集程度高,居民呈现多民族化,其辐射、带动、信息传播功能远大于乡村,城市所发生的民族问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波及性,这决定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城市民族工作,尤其是民族关系协调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河北省少数民族总人口288万人,其中城市少数民族人口43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5%。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输入性民族成份增多;二是散居化趋势加大;三是异族通婚家庭增多;四是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日渐增多;五是少数民族行业分布多样化;六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愈来愈普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散居少数民族人口,由于散居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相对较高,与其家乡及民族母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做好散居少数民族的工作,加强其与家乡和母体民族的沟通,对推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有各类城市656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东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的比例已从1982年时的9.46%增加到14.27%,西部则从77.64%下降到72.74%。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地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3000万,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000万人,大部分为进城务工、学习。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民族工作的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展。工作范围不仅包含城区,还包括了城郊和城市所辖的县和农村。服务对象从主要是少数民族户籍人口,扩展到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许多大中城市还承担有对口帮扶民族地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表现之一。基于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子女教育、民族文化等多重主客观因素驱动,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嵌入城市,在空间转换、社会网络重构、权利获得与身份变迁中,重塑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受文化水平低、社会资本薄弱、上升渠道狭窄、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目前只在居住空间和职业层面实现了市民化,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市民权利及市民身份。欠发达城市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流入,进城少数民族如何解构与重组自身携带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更好地实现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融入,需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以兰州市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文化及身份认同等方面探讨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愿与能力,针对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提出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能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深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已十分普遍,这些变化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使发生在各地区、各层面的民族交往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的政府部门、汉族民众和少数民族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思想准备不足的现象.本文对如何理解当前流动人口大潮中出现的城市民族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今后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