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活动。人类社会的生产有两个方面: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各种社会形态的共同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各个社会共同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立在对这一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对这一规律在各个社会的具体表现的阐述,也是对这一  相似文献   

2.
近一个时期以来,唯物史观有关问题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现将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新认识 有的研究者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它有其前提。这一前提,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论证为“需要和生产”。需要和生产既然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那么它就是人类社会的起点;既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就决定着人类的其他活动,因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有了产生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生产和需要的矛盾是社会产生以来就有的。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产力的三个论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的地位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述和我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地位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论点。 1.生产力源泉论:生产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是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类为了能够生存,首先需要有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正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改造、改善、协调、保护自然界,索取和创造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人类这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自然、协调自然、保护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现实的智慧和力量,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前进。同时,“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淅”。“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生产力解放和变革。因此,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用生产力标准来分析衡量知识经济,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唯一能把握知识经济本质的方法。  从生产力视角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生产力的变化,更具体地讲,生产力的三大要素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5.
一、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人类社会一切事业成败的标准生产力标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生产力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分期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史学将人类  相似文献   

6.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表示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智力和体力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界深度和广度的不断认识,以及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的不断改进,生产力也会不断发展和提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包括劳  相似文献   

7.
社会需求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的需求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从社会需求的和谐达到社会的和谐。一、研究社会需求、社会和谐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活动归根到底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以往我们根据马克思的论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对社会发展的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关系,并且指出决定生产关系的是生产力,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  相似文献   

9.
一、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生产力标准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历史唯物论与历史唯心论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的中介决定上层建筑,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恩格斯曾经十分通俗地用述过这一原理.他说:"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淹益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而吃、喝,穿、住这些物质资料的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力的支撑.要获得更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对重新确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放生产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认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因而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应该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近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科技自身发展结构,同时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社会政治环境是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理论已经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将继续指引我们迈入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学说,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然而,这一学说受到了现实的严重挑战,许多问题都在考验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例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相应地引起了生产关系的一些调整,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斥之为“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进而否定唯物史观。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误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从未否认过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就应止于生产力。生产力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力。从生活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就形成了广义唯物史观,广义唯物史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王征国撰著 ,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 11月出版的《新生产力论》一书 ,由导论和 11章构成 ,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作出新的理解和阐述 ,对新生产力发展的现状作出新的概括和回答。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它实际上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然而 ,现代社会不仅存在着物质生产 ,而且还存在着知识生产、信息产业、虚拟资本等等 ,这就需要重新定义生产力。该书认为 ,新生产力是指人类所从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系统功能 ,它由知识创新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和虚拟资本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这样来定义新生产力 ,…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产生两种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才能有社会的发展,不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或其他社会形态下都是一样。人和自然的矛盾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对人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主要就是阶级矛盾,被剥削阶  相似文献   

16.
(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认识发展过程决不能独立于社会发展过程之外,而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正是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观察认识问题,才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而社会发展过程,一切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理论的新贡献,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生产力蕴涵的深刻认识,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生产力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发表了陈永忠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探讨”一文,提出“产生关系”是划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标准,这是值得商讨的。不错,一般地说,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对其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性质,则非仅仅是生产关系能够完全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历史划段标准,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  相似文献   

19.
一题: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吗?钱学森同志1990年4月11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也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此相适应,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亦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并用以补充“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概念的不足.《资本论》中的“精神生产力”概念,主要是指人类以知识或智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智力、知识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智力因素在内.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即所调整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已开始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主要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推动我国生产力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和客观实践。 科学技术生产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以消耗人的脑力为主的复杂型劳动过程,它同一般其它体力生产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生产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科学技术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从事科技工作的知识分子的劳动是一切劳动中最富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及其成果能够生产巨大的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因此,科技生产又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是生产的生产。面对现实,在整个社会生产劳动中,脑力劳动的比重逐步增加;在社会产品中从事复杂型脑力劳动的人员比重逐步增加;在社会产品中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量逐步增加。这就是生产劳动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