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2 7年始 ,钟敬文与顾颉刚等一批早期民俗学者在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他们大量印行书刊 ,进行民俗调查 ,设立风俗博物馆 ,开设民俗学传习班 ,广造声势 ,使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本文力求通过对钟敬文当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复述 ,重现一个执着于民俗学事业的青年学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民俗学运动从发起到开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俗学工作者,而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娄子匡是其中的五大核心领袖人物。(详见拙著《中国民俗研究史》,2003年;《20世纪中国民俗学的五员主将》,2001年11月《民俗学刊》)娄子匡,1905年7月20日生,浙江绍兴人,又名适翁,回族。娄子匡青少年时代即爱上了民俗学。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从事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民俗学的研究。从浙江的宁波勤县到杭州、重庆、台北,他从未间断过对民俗学事业的追求,著作颇丰,成绩显赫。他极富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20世纪30年代在宁波成立了民…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俗学理论构建强调两点:一是谋求其在民族革命、社会改良、教育等领域中参与国家建设的话语权,二是寻求民俗学作为现代学术的独立地位,译介外国民俗学理论为其实现的助力之一。1927年民俗学会成立后,外国民俗学理论译介由个人发展到团体制订译介计划,译介对象主要是以英国为主的欧西的民俗学理论,对各国民俗学理论的接受和评价表现出一定的学术考量和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阐述了顾颉刚先生对我国历史学、民俗学学科创立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中国古史和民俗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即以民俗学研究中国古史,以中国古史研究民俗学,二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赵骞  李芳吾 《民族学刊》2019,10(6):95-101, 140-142
白寿彝的民俗学研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集整理地方文化中的民俗资料,二是进行相关的民俗现象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开封歌谣集》的收集整理上,作为民国时期民俗学研究领军人物顾颉刚先生的学生,白寿彝通过编辑这部歌谣集,来反映诸多社会问题,表达对下层民众的关注,追求唤起民智的目标。后者先后体现在若干单篇论文中,其新中国成立以前论文主要是对封建迷信的歌谣观的梳理,特点是多取材于正史;其新中国成立以后论文主旨在于辨析民俗学中的传说思想,特点是取材于当代人的研究成果和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同时批评相关无学理意义的论断。这两方面的民俗学研究体现出白寿彝在民俗学理论方面的深厚修养,以及民俗学与历史学密切结合、关注下层民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度自觉,至今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钟敬文先生所主编的高校文科统编民俗学系列教材,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民俗学教材的首例样本,也是新时期30年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总结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作用和未来意义,对于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汪玢玲教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中国民俗学史上,以《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蒲松龄与民间文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学家来研究;《中国虎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华万年虎文化;所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篇幅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中国民俗典籍,她以“一文三书”奠定了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术界,有一位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民俗学事业的世纪老人,他就是中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教授.钟敬文教授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自1924年在广州正式开始走上漫长的民俗学研究之路开始,"就一直不间断地跋涉,一直到今天还未曾停步",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钟敬文先生创建了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这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大学运动,将中国人的身份,精英阶层和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民俗学高等教育观。与当时世界环境中的先进民俗学教育相联系,中国民俗学者的很多研究都与当时世界知名高校的前沿研究同步,以研究推动教育;打通大学与民众的通道,开辟了"到民间去"的现代社会改革之路。民俗学高等教育,落脚点是建设中国优秀整体文化。在社会主义高校体制下,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地方普及教育、民族民俗学教育、社会公众教育和留学生国际教育五个分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钟敬文先生在这一宏观视角下,强调国民素质教育,对现代文化建设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双重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被学人形象地誉为"撑起中国民俗学理论建树的‘三级跳'",对于推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民俗学分支研究方面,他也多有建树.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实用功能;到了9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更是把应用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之于与理论民俗学、资料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并重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加强民俗的应用研究,对发展中国民俗学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自中国民俗学复兴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民俗学学术危机依然存在.为帮助中国民俗学走出困境,我们应当加强田野作业,力求把民俗学建设成"经世济民"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民俗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间传承文化与生活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但与许多学科结成了近缘关系.如:文学艺术、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以及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成为姊妹学科. 民俗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之一,也是当前在我国发展十分活跃的学科之一.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是于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1803-1885)在《图书室》周报上发表题为《民俗学》的论文时,第一次提出来的.1878年10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钟敬文先生是我国现代第一代民俗学研究者的代表与典范,他为民俗学奋斗终身,且享高年。可以说,钟先生一生的经历,见证了我国民俗学的发生和发展,而钟先生留下的著作,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思想、学术实践和学术成果,是现代中国学术的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文教授关于"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构想的提出,自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前提和基础的.创立中国民俗学派,既是钟敬文教授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民间文艺、民俗学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实践的总结.钟敬文"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有不少独创的见解.但一个学派的建设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有必要从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者的广泛实践中,提炼概括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韩国民俗学开始探索从"过去学"向"现在学"的转型。20年后,随着城市化进入尾声,城市与农村的地位在社会结构中发生根本性逆转,城市民俗学成为韩国民俗学界的焦点。林在海的城市民众主义与南根佑的FOLKLORISM研究的学术争论奠定了韩国城市民俗学的理论基石。韩国民俗学的转型实践对于中国城市民俗学的探索、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民俗学拥有大量与移民—族裔及其民俗传统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移民研究的早期阶段,美国民俗学者主要以关注遗留物与口头传统为主,而在美国民俗学成为独立学科前后,逐渐形成了以"经验"、"过程"与"认同"为关键词,以及以"什么是美国的民俗"为核心问题意识的研究传统。本文通过对美国民俗学移民研究成果的梳理,一方面肯定了民俗学在移民研究方面具备较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国民俗学应加强对包括美国民俗学在内的世界民俗学界的移民研究的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刘半农起草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和蔡元培支持它的《校长启事》, 由沈兼士、沈尹默、钱玄同和刘半农组成了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 宣告了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开始, 其后又成立了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方言调查会,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1918年5月20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开辟“歌谣选”专栏以后, 北大的《歌谣周刊》, 上海的《妇女杂志》, 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民俗周刊》, 杭州民俗学会的《民俗周刊》、《民俗学集镌》、《孟…  相似文献   

20.
经院党委 2 0 0 1年 5月 2 5日会议研究 ,决定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增挂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牌子 ,简称社会学系 ,并成立系直属党支部 ,设直属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岗位 1个 ,系主任或副主任岗位 2个。主题词 :机构  设置  决定 抄送 :书记、院长、副书记、副院长发 :各党总支 (直属党支部 )、各单位中国共产党西北民族学院委员会文件 党组字 ( 2 0 0 1 ) 1 1号 关于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增挂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牌子的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