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上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系统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组与古本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合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古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2.
在音韵学里,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类不相应,是陈澧系联《广韵》反切上字为四十声类才被后人知道、研究和改定的。黄季刚先生研究改定了两次,先改定为四十一声类,后又改定为五十一声类。古声十九类说,是在以《广韵》为四十一声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改《广韵》为五十一声类后,并未改变古声十九类说。也令人越学习越知其不可改变,只有喻母的归属问题,尚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人,但这是归非古声的问题,不是非古声十九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价值取向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但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现实存在着没有处理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关系,没有处理好高等教育研究的个人价值与学科发展价值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的关系等问题.因此,应重构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邹汉勋《五均论》集中体现了他的音韵学成就。在该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古声二十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邹氏有一个论断就是"喻当归匣"说。在声纽流变的思想认识下,邹汉勋分析《广韵》的反切上字,并以《诗经》双声、谐声、声训、方言等材料作为佐证得出"喻当归匣"的论断。邹氏《五均论》虽然可能因囿于方音而没有把喻三、喻四区分开来,但其"喻当归匣"说是后来曾运乾"喻三归匣"说的先导。因此,他在上古音声母研究史上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5.
楚辞研究史对历史悠久的楚辞学极为重要,其作用可概括为:开拓思路,澄清认识;钻燧传薪,接力攻坚;鉴古知今,少走弯路;剔袭避重,节省精力。在楚辞研究畛域,它几乎与作品、作家居于同等地位。因而,了解、掌握研究史和研究史料,是当代楚辞研究者必具之基本功。  相似文献   

6.
黄侃古音研究上的贡献在我国语言学界是有口皆碑的,尤其在运用黄侃古音学结论解决训诂问题方面,常常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可是黄侃探求古音的方法却往往遭到指责。有人说,黄侃的研究方法是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黄侃在古音学上虽然有一些贡献。但是他在研究方法上的坏影响远远超过了他的贡献。”黄侃的古音学说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或者一无是处。本文不做深入的探讨,仅就其探求古音的途径和方法抒发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邪母古读考     
黄侃先生认为上古无邪母,后来的“邪纽古归心纽”。30年代初,钱玄同先生著《古音无邪纽证》,认为“邪纽古非归心,应归定”。欲辨清邪母源流,须考定邪母究竟有哪些来路;从汉语语音发展史的角度考定邪母何时开始萌生;何时比较多见;何时基本形成。通过甲骨文、汉字谐声系统、古注、古读、异体字、通假字等多方面材料,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邪母字进行分析研究,得出邪母字与唇音无涉,而来自定母较多和先秦邪母已开始萌生、南北朝已经多见、隋唐基本形成、少数字到宋、金时代才转读邪母的结论,对黄、钱二贤之说作了某些重要修正。  相似文献   

8.
黄侃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编纂的《诗品讲疏》是现代《诗品》研究史上的一部知名之作,但学界对其整体内容和相关情况却知之甚少,迄今只能追溯到《文心雕龙札记》中所征引的个别片段.黄侃早年还发表过一篇《诗品笺》,在其身后所刊著述中并未收入,在诸多相关书录、年谱中也从未提及.通过覆核,可知其内容非常接近《诗品讲疏》的原貌,借此可以考察黄侃在研究《诗品》过程中的师承渊源、撰述宗旨、研究视角、个人趣味和教学方法等相关问题.黄侃原有笺疏《诗品》全书的计划,后因悔其少作及兴趣转移等原因而未能最终实现.即便如此,《诗品笺》仍然集中展现了黄侃在《诗品》研究方面的精辟见解,在现代《诗品》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山文化是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而红山文化内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玉器研究,是当今研究红山文化的重大课题,它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中国农业文明发端,中华传统文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回顾与思考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将会推动红山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古音学研究工作实际上是由清初的顾炎武所创始,中间经过江永、戴震、段玉裁、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严可均诸家的努力,取得卓越成绩。民初,章炳麟先生,在清儒研究的基础上,不仅在音类的划分上提出自己的创见,而且开始用汉字描写所分二十三部的音值,使古音学研究前进一步。章氏的学生黄侃先生,远绍乾嘉,近承师说,而又能突  相似文献   

11.
黄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拥有传奇的经历和复杂的性格,他坚持五十之前不著书,却未满五十岁即仙逝,因此生前出版著述极少。黄侃之侄黄焯,以一片孝敬之心,整个晚年致力于整理黄侃遗稿的事业,为黄侃学术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章炳麟继承段玉裁古声调理论,认为"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将其古韵二十三部分作平声韵与去入韵两类。因古无去声,为段氏所证,则直接启发黄侃"古无上声"说,认为只有平入二声。入声韵与入声调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复杂的渊源关系,章、黄的"平入声"实质内涵是平声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是指入声韵,他们均使用声调术语说明韵部收尾音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德终始说实质上是一种历史正统观,其主要目的是为王朝更迭提供合法依据。战国中期邹衍创立此说;秦始皇借用此说以弥补法家思想缺少政权更迭和自然根据的不足。西汉中后期禅代之说再起,刘歆根据五行相生关系重新排列古代帝王系统,创立新五德终始说,成为“禅让”式政权更迭的理论依据,沿用达千年之久。从相胜到相生,五德终始说与中国古代历史理性从无情化到有情有理化的转变如出一辙,作为自然理性的一种,它与古希腊的自然理性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据和探源,试图勾勒出中国远古神话一个粗略的神族谱系。文章重点考察了远古神话中炎帝和黄帝两大帝王神系,并以此为核心,上溯至太皞和少昊的太阳神族,下延至开启中华文明的大禹神。同时,对与炎、黄帝系有关的女娲神话、盘古神话、羿射日神话,以及有关少数民族神话也做了相应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姚江黄氏与虞山钱氏是世交,博学擅文的黄宗羲经由文坛盟主钱谦益的奖掖推扬,声望日隆。对于钱谦益的提携之恩,黄宗羲甚为感念,但是黄宗羲的古文追求和审美好尚均与钱谦益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对钱氏古文理论继承批判的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古文理论,并以宏富的创作实绩赢得了钱谦益与其他古文家的一致赞赏,最终成为继钱谦益之后领导群伦的新任文坛盟主。  相似文献   

16.
汉语声母系统在由中古向近代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简化。这种简化主要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清化造成的。全浊声母的清化,虽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却并没有影响同样具有浊音特征的次浊声母。通过标记理论和区别特征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全浊音清化只涉及阻塞音中的f+浊音】特征,而不涉及响音中的【+浊音】特征,即全浊声母清化的实质是由有标记项向无标记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全面考察中古四声次浊声母字在五华话中的声调演变。分四个部分:一、五华话的声韵调系统和考察声调演变所依据的统计分析原则;二、三部分,对中古约1200个次浊声母字在五华话中的声调演变进行统计分析,展现考察的结果;四、结论  相似文献   

18.
黄侃对《广韵》的语音系统做了深入研究,得出声类31类、韵类335类的结论,并把所得声类与上古音和近代方音进行历时比较;对《广韵》的又音系统做了系统梳理;把《广韵》与大徐音的反切异同做比较;对《广韵》做了文字整理和正讹的工作。他的研究角度和方法都较前人有突破,得出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结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以王力古韵分部"脂——质——真"和"微——物——文"六部为基础来考察古音学史的演进,就会看到,清代戴震是3∶6,王念孙是4∶6,江有诰是3∶6,晚近章炳麟是5∶6,黄侃是5∶6,曾运乾是6∶6。王力的6∶6是有优点的,最大的优点是以古音构拟深化了脂、微分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