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一)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体现出了某种反后现代的立场;又赞同并采用后现代观点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化为一种形象的、类像的、片断化的、拼凑式的、精神分裂式的文化,体现出了某种亲后现代的立场。在这种“亲”和“反”的辩证统一中,詹姆逊艰难而努力地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因此说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艰难的调和,是游弋于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一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释。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对“民族寓言”内涵的阐述,包括公与私的关系、寓言的表现力量和文化知识分子的作用三大方面。詹姆逊关注第三世界文学,既有建立“世界文学”的需要,也有立足自身文化的立场对美国文化的批判。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能激发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自觉,同时又带有鲜明的西方中心论立场。  相似文献   

3.
詹姆逊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他在国内外文坛中确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声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阐释理论、空间理论、乌托邦理论、美学思想等理论给予了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就詹姆逊思想研究的这诸多问题作一综述和评析,以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认为技术是社会关系的寓言。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象征,更创造了人类关系的一种新模式。它在“颠覆主体性”的同时却又拥有“重塑主体性”的力量。詹姆逊之所以认为技术是社会关系的寓言,一方面在于他以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为标志划分资本主义各阶段,凸显了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后现代文化与新技术的不可再现性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寓言的形式凸显技术在后现代社会关系中的隐秘性。詹姆逊避免对技术做出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这也使得他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矛盾。在新时代语境下,反思詹姆逊的技术寓言观,有助于促使我们思考当下中国如何使用好和控制好技术这把“双刃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文学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立足于乌托邦和人类文化的展望,从他的认知图绘的思想框架出发阐释乌托邦观念,对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共生关系提出了深入的理论思考。詹姆逊的乌托邦观念是一种前瞻性的理论,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构成了他文本叙事中的动力,并体现出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社会批判功能。詹姆逊在乌托邦观念引导下的文学理论观念对当代文化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是促进当代文化理论不断走向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潜源。  相似文献   

6.
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提出了“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以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以解构、颠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内、外两个层面探讨了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源起,分析了詹姆逊介入"后现代"讨论时的理论现状,指出詹姆逊的独特之处他从历时和共时两根轴线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说明了文化中连接个人幻想和社会组织的"政治无意识";他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认知测绘"的模式揭示了个体的、互不相关、毫无意义的文本中所隐含的历史意义,用寓言的方式表现出文化和生产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说过,哲学像是一只黄昏时才起飞的猫头鹰。所谓的“晚期马克思主义”,就是后现代话语挑战中姗姗来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正如詹姆逊所反思的: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联袂演出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逼着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出一种“更加现代的”(实际上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它试图对传统的研究客体,即资本主义本身所呈现的“新的出乎意料的维度”,即“后现代状况”加以理论化。由此,晚期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后现代"日趋成为研究者热衷的课题。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精辟论述让中国人得以了解这一含量庞大的文化概念,对深入剖析后现代这一巨大的文化代码,预测并把握中国后现代时期本土文化的走向以及中国在后现代时期的定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直面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詹姆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创建了著名的文化乌托邦理论。虽然称之为“乌托邦”,但这一理论却与传统的乌托邦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它不仅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处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语境下基督教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成为了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以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换言之,成为一种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在解构主义等后现代哲学指导下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术界对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接受经历了从理论评介到话语实践、从机械挪用到创造性发挥的转变.但是,我国詹姆进后现代理论的接受整体上并没有了解詹姆逊后现代理论植根于西方土壤的深刻内涵,而只是把他有关对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关键词抽离出来对中国的相似现象进行抽象批判,没有考虑中国的现实发展.对于中国后现代理论的研究与未来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回归后现代主义的经典文本,注重后现代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联系中国现实语境,注重后现代理论的在地化思考.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分析和阐明是深刻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詹姆逊对于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和批判,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乃至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别是文化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分析和阐明是深刻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詹姆逊对于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和批判,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乃至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别是文化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简约论和本质主义的思维局限.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这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媒介问题在詹姆逊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一直居于要位,也是其把握时代症候的重要依托.詹姆逊提出当代媒介编排在流量经济的操控下具有总体流的特征,媒介所生产的文本多为无深度的符码嬉戏,而媒介传播的形象化则导致现实世界的退场.借鉴詹姆逊的后现代媒介观,可以更为清晰地观察商业逻辑宰制下当代媒介的生产机制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詹姆逊后现代媒介思想进行开掘,不仅能为其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多维度接受与阐释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也能为当代媒介研究引入新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从而极大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适用性与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詹姆逊通过阐发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后现代意蕴而创立了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化,他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联系起来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剖析马克思的“革命”概念的现实意义来论证马克思义主义的正当性,通过分析后学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一切理论视域中都具有不可超越的意义。实质上,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性中生发出来的一种理论,由于它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简单地塞进自己的体系中,所以它虽然在理论框架和文化因子方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也只能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边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已出现“后现代转向”,美学的分层越来越明显,因此,舍弃偏执性的美学,吸取传统美学和各种“后现代转向”美学的长处,提倡一种多文化互动、具有某种整合性的“软美学”,也许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第一部分以美学家蔡仪的学术思想活动为线索回顾了当代美学各派争论的有关情况;第二部分从历史大视野分析了美学的现状并展望着未来。美学从上一世纪“定义的时代”走出到当前,从中国到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新时代。从古典到现代和后现代最后走出后现代的历程。因此它面临着多重转向的问题。最值得注意的是:(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转向;(2)以“单子”化个人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转向;(3)以社会批判及弱势群体关注为核心的文化转向;(4)以大同世界为终极目标的全球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20.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