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农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农村发展落后。农民合作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国内外实践证明,合作社是实现农户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载体,通过农民合作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根本途径。调查发现:欠发达农村地区合作资源条件相当贫乏,若要实现可持续脱贫,政府必须持续强力介入。政府应在人才支持上派出组织者,在资金支持上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在管理上设置政府监督机构,担当起主导者、扶持者、监督者的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2.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如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农村场域中开展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冀望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如期脱贫冶。 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主战场始终在农村,采用的主要是政府为主导的“强力冶式扶贫,然而,现实中农村相当多的贫困人口是通过进城打工方式脱贫的。 虽然在这种脱贫方式中农民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成本低,实施也比较容易,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政府没有将农村扶贫转向到城镇,更没有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开展城乡联动扶贫工作。 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以“人的城镇化冶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政府需要将农村扶贫、脱贫工作融入到城镇化发展中,进而更好地引导、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进城脱贫。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难点在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治理问题。关于区域性贫困治理的实践,存在三条治理道路,分别为以中央为主导的资源直输式贫困治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整合式贫困治理,和以农民为脱贫主体的资源反馈式贫困治理。上述三种治理路径,均以国家的资源输入为前提,但是在作用主体、实践理念、实践绩效和实践困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国家、农民和市场三者关系的配置上的不同。只有以农民为脱贫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才是治理我国区域性贫困问题最为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视角下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职责的再界定及农民自主性的激发,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场域政府主体性及农民主体性建构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体系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国家义务的话语,导致了政府政治主体性的凸显与行政主体性的弱化,由此引发了农民权利的道德化及权利与责任的失衡。在后脱贫时代,需要加快均衡性的贫困治理体系的构建,实现政府政治主体性与行政主体性及农民权利与责任的对称性均衡。在具体路径上,可以从加强贫困治理体系的法制化及标准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赋权增能来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及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等路径,推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体系的均衡性转型。  相似文献   

5.
论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应该是互动的。政府主导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富有主体性的农民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载体和决定性因素。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须遵循以民为本、职责明确及多元化原则,构建市场型政府,并不断增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主导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缺乏活力、多元推广主体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推广行为模式忽视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机制不健全,经费严重不足。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重新激活政府主办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改善国家财政农技推广投入结构;以人为本,构建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中心的农技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惠农工程,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自主性是其两面。应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以江西省葛镇的新农村建设状况为例,实证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自主性的关系,从中得出启示: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此消彼长,不能同时消失。并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政府持续重视新农村建设,但阶段重点不一样;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素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如此,提高乡村社会自主性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长久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广西自治区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工作重心下移的一个探索性举措,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和调解农村纠纷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这一制度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运行机制问题和局限,这进一步表明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实现“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通过“政府下乡”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完善政府下乡机制,实现“政府主导”向“农民主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改善乡村环境、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提升农民素质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借鉴世界旅游组织成员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政府扶持、社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模式(CBD模式),最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出政府的行动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现象也是引起城镇、农村收入进一步加大的直接原因.我国市场经济经济运行中,政府制定什么政策会收到什么效果,可以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进行研究.在分析我国农村贫困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在贫困农民脱贫中的博弈关系以及地方政府跟贫困农民在脱贫中的博弈关系,最后得出了农村要彻底脱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不可免地要涉及"三农"问题。因此,要在理顺和谐社会和"三农"问题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从"三农"问题的现实状况看,应该从建设村级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20世纪60年代韩国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依据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与跨越式发展。韩国新村运动发展是在国民伦理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农业濒临崩溃、工农与城乡差距大、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难以及文化颓废、乡风堕落、环境污染、管理混乱的农村背景下进行的。韩国新村运动以农民脱贫致富为内在动力,使运动上升为新国家建设运动,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官民一体和“民主导”,学者广泛参与,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和谐文明的公民社会是新村运动的最大成就。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借鉴韩国经验,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完善财政投入体制,加强调查研究和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推动组织体制创新,保证新农村建设做到善始善终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符合福利国家建设的世界发展趋势。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新加坡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国家,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民族地区,民族成分多样、呈现的文化多元。我们应结合我国民族地区的实际,学习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利于我们有效地开展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速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正在发生扬弃现代工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变迁,这一变迁的重要阵地在农村,而实现这一变迁的重要主体根据在于新型农民的现实生成。武陵山区的广大农民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实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更新,这也是生态兴农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照顾各方面具体利益的“四面八方”政策,在文化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社会领域清除旧社会遗毒,进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实践,这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利益和谐与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要维护政策的稳定性与党的决议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生产资料持有不均衡,贫困人口数量较多,并且多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分析导致中国农村贫困的因素,如居民教育水平低、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等,并提出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指出现阶段中国必须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传统伦理文化蕴含丰富的和谐思想,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和理论机制,可以用其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服务。L县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秉承传统圣贤的教诲,一方面开展系列的传统伦理文化教学活动,以提高农村人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另一方面组织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和谐示范镇建设。中心的活动经验表明,传统中华伦理文化对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较大的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构建的哲学基础与实现路径的认定,关系着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条件的判断.具体说来,是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践基础上谈和谐,还是认为今天和谐的开始与发展需要对过去的历史成功作某种否定?正是基于这样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主张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的选择要从矛盾论预定到发展自身的逻辑,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从"发展的红利"到"效率的函数",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要导入经济演化理论和实践架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之一。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直接关系到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