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缪氏抄校《永乐大典·顺天府》的由来《永乐大典·顺天府》存卷七至卷十四,系缪荃孙从《大典》中抄出,原为缪氏旧藏,后归李盛铎,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书用缪氏专为抄书印制的绿格竹纸所抄,前半叶左方栏外印有“艺风钞书”四字。艺风,缪氏晚年别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全书有缪氏朱笔校字。首册书衣有李盛铎题字:“此书乃从《永乐大典》抄出,共存八卷,凡三册。”卷端有缪氏“荃孙”、“云轮阁”二朱文长方印和李氏“麐嘉馆印”朱文方印。《永乐大典目录》天字韵下列《顺天府》二十卷,即从《大典》卷四千六百四十四至四千六百六十三。此《顺天府》八卷应为《大典》卷四千六百五十至四千六百五十七。  相似文献   

2.
我国篆刻史上有过多次重大变革,据清人周亮工所著《印人传》记载,明代后叶文彭、何震、苏宣等文人书画家首创用花乳石(现代的青田石一类)刻印,开创了文人治印新纪元,从而推动了明清流派篆刻的产生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南通地方印风始兴,并产生了南通近代数百年印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印学流派——“如皋印派”,也称“东皋印派”。“如皋印派”活跃在当时扬州和通、如、海、泰地区(当时南通、如皋、海安地属扬州管辖),并影响波及上海、浙江,在明清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南通地所画人在年东地上地方文化写下辉煌艺迹。一、“如皋印派”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黄景仁是清代著名诗人,“毗陵七子”之一.李圣华先生的《黄景仁诗选》以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两当轩集》为底本,参以其他刻本与选本,选黄景仁诗348首.经校勘整理,发现《黄景仁诗选》存在诸多文字误植及注释错误,这主要源于作者不够“知人论世”,未区分形近、意近字,不明平仄,不辨韵脚,不识对仗,不解诗意,错认僻典为熟典,典故出处失注.  相似文献   

4.
复旦大学馆藏稿本《补三国艺文志》二卷,题“常熟吴卓信撰”,图书馆登录号(3783)。此书与《补三国食货志》稿合装为一册,卷内铃“大隆”白文长方印、“欣夫”朱文方印、“蛾术轩箧存书”朱文方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朱文长方印各一杖,可知为吴县王欣夫(大隆)先生旧藏。《补三国食货志》稿亦题吴卓信撰,其摽卷数则题“下之上”、“下之下”,仅存下二卷,审为残缺未完之本。按《常昭合志稿》三○载吴氏生平著述,称有“《三国补志》六卷、《补表》六卷,欲刻未果。”盖吴氏《补食货志》稿原本当有四卷,合以《补艺文志》稿二卷,其数适为六卷,与《志稿》称六卷者若合符契。今其《补食货志》稿已佚上两卷,所幸《补艺文志》稿尚首尾具全,瑰然独为完壁也。此本楷书工整,虽间  相似文献   

5.
《上大人》是比《三字经》更通俗的贩卖孔孟之道的大毒草。在旧社会,小伢发蒙读书,初学写字,就是在一种印着红字的本本上照着描写,叫做“描红”。描红本上印着的第一句就是“上大人”。还有一种是纸牌,老年人玩过这种牌的相当多,上面印的也是《上大人》。全文很短,只有二十四个字,三个字一句,一共八句:“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大圣人,就只有孔老二一人而已,他教了三千学生,其中有七十来人是贤人,你们这些小学生(八九个人),要好好地以孔老二说的“仁”作为标准去做,就可以晓得周礼了。有的地区,《上大人》中不是用的“孔乙己”,而是“邱乙己”;不是“可知礼”,而是“福禄寿”。换来换去,意思仍然一柞。“丘”是孔老二的名字,用“邱”代“丘”,是避讳的意思,“邱乙己”与“孔乙己”一样,都是孔老二。“可知礼”改为““福禄寿”,这意思就是照孔老二的“仁”去做,就有福有财有寿,实际上是“可知礼”的变种。  相似文献   

6.
黄景仁的《竹眠词》风追“苏辛”,实践“以诗为词”,为阳羡词风的派外流响。然通读其词,悲哀之气扑面而来。完全是盛世之哀音。文章试通过分析黄景仁反映政治理想、家庭和爱情生活的词在豪宕风格背后的悲剧色彩,来探求《竹眠词》独具的神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蒋士铨丛考     
该文是清代诗歌系列考证中的一组文字 ,大抵以蒋士铨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 :一、蒋士铨《京师乐府词·象声》有关的历史资料 ;二、蒋士铨携妇游山与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蒋士铨“两当轩”与黄景仁“两当轩” ;四、蒋士铨写西历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卫宏云:“秦以前以金、玉、银以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后汉书·徐璆传》注引。)按是说一出,几成定论。学者相沿用而未改。下面且以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为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玺,“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辞海》:“印。木为统称,秦以来专指皇帝的印。”  相似文献   

9.
《离骚》疑义例释黄灵庚俞氏荫甫《古书疑义举例》,发明条例,迢迪后学,叹为旷代不刊之作。余治屈赋,窃师其法,以揭橥剩义,凡得二十馀事,今移录其十例如下。(一)“盼……,又……”句中,下句述语多承上旬而省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言...  相似文献   

10.
王伯祥先生《史记选》第509页《滑稽列传》里有一句为“鹄,毛物,多相类者。”注说:“黄鹄本是生羽毛的东西,相像的很多。”此句句读和注解似觉不妥。从注解推敲,上下两句应有因果联系,但生羽毛的东西就一定相像吗?这显然于事理不通。此句的关键是对“物”字的理解,“物”古义本作杂色旗帜。《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其中“物”即用本义。古代旗帜除画有本氏族所敬的  相似文献   

11.
《史记测议》二百三十卷,清三畏堂梓行,是一部《史记》的笺注、评议本,今已罕见。上海师范大学特藏图书参考室作为善本书收藏。书扉页有“《评林》原本”、“陈子龙测议”字样,并于左上方印有简要广告词:“《评林》原板久失行世,近假名杂淆真本。卧子先生富史学,自任千古,于龙门精神精研积岁,悉遵《评林》,一字不易,间附论识。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子路从而后》章有“以杖荷蔡”句,一般选本及教本对“杖”字均不加注,以为“杖”即日常作助行用的手杖。这是一种误解。由此下文“植其杖而芸”的“植”字也就难以解释,于是便用通假的办法训“植”为“置”。如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该句注云:“‘植’同‘置’;……此言丈人把杖放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14.
《乌台诗案》一名《乌台诗话》(见《眉山诗案广证》卷 2 ) ,却有悖于“论诗及事”或“论诗及辞”的“诗话”传统。但换一种眼光来看 ,诗案中有时涉及作诗本事 ,有时供出诗作或某些诗句的用意 ,则“论诗及事”、“及辞”还是时或有之 ,只不过作者多半迫于外力言不由衷罢了。因此 ,《乌台诗案》实在是一种“变形”的诗话。关于诗案供状迫于外力言不由衷 ,前文已有所触及 ,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以见其荒唐可笑。《和李清臣韵》云 :“羞为毛遂囊中颖 ,未许朱云地下游。”前句姑置不论 ,后句用了一个典故 :“朱云 ,汉成帝时乞斩张禹 ,汉成帝欲诛之 …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一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册语文课本译注为“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译文是正确的;但注“服”为“穿戴”,未免根据不足。《说文解字》;“服,用也。一曰车右(马革)所以周旋。”《经籍纂古》《康熙字典》“服”字有十数解,有关者二:一是“衣”,二是“穿”,“衣”名词动用为“穿”,但无“戴”字之义。《辞源》一九八○年修订本“服”字的第一项释义是:  相似文献   

16.
《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中华活叶文选》 (以下称《文选》)及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称《古选》)都选入了。这两本书对“钩以写龙”等三句的解释,都觉不尽令人满意。我们认为解释这三句话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以”、“钩”、“凿”三个词的词性及其意义。关于“以”的解释,《文选》及《古选》都认为是介词,作“用”解;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行不通的。如果把“以”作介词“用”解,一、二两句讲通了,第三句就讲不通,  相似文献   

17.
“推敲”一词的来历很有趣:传说以苦吟著称的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几引《刘公嘉话》)。因为  相似文献   

18.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刻三十卷本《事类赋》一部,题宋博士渤海吴淑撰注,黑口、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书前有宋边悖德序,其次有吴淑《进注<事类赋>状》,卷三十后有“宋绍兴丙寅右迪功郎特差监潭州南嶽庙边惇德;左儒林郎绍兴府观察推官主管文字陈绶;右从政郎充浙东提举茶盐司幹办公事李端民校勘”兰行字;书末有赵子昂、王稺登用毛笔题跋各一条。书前及各卷首页钤有“冯梦祯印”、“冯氏开之”、“秘府”、“毛氏珍藏图书”、“自天水人”、“红术山人”和7.5×7.8cm大方印(印文待认)等印章。《事类赋》宋、元、明、清各朝均有刻本,但明刻本存世很少,据《中国古籍善本目录》(征求意见本)载全国仅存七部。《事类赋》作者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了《马氏文通》中五则引书分析方面的错误。它们是:一、“地”“日”等“假为外动字”并非“《公羊传》之特笔”。二、《公羊传》中“问句煞以‘也’者”,并非“未之见也”。三、《孟子》之后,连词“斯”在结果分句中并非“用之者仅矣”。四、先秦文献中并非没有“为”“所”连用构成的被动句。五、《说文》并非“无无解之字”。  相似文献   

20.
作认为陈寅恪先生据杜甫《咏怀古迹》认为《哀江南赋》中“用无赖之子弟,举江东而全弃”二句即“指武帝事而无赖子弟指侯景”一说认为不妥,并据同“王子召戒”句主要应指引狼入室之临贺王正德。又旁引东魏杜弼为证。同时作指出,谭天璧,纪馥华选注的《瘐信诗赋选》中“用无赖之弟”句注亦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