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许廷镜 《南方论刊》2013,(12):97-98,9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心的论说精辟独到、深邃无极。本文分析和阐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心”思想。  相似文献   

2.
祖雷 《齐鲁学刊》2000,(5):65-69
李大钊的早期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 族及历代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传统是其孜孜以求救国之路的内在动力;其早期政治思想中特 有的“民彝”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化流行、生 生不息思想,是其接受进化论、乃至接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条件或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胡伟希 《齐鲁学刊》2002,(3):111-117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胡适思想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中国文化情结”。这种中国文化情结不仅与其少年时期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而且为他后来“反叛”传统、走上“全盘西化”道路提供了“内驱力”。但胡适的这种“全盘西化”只是一种学术主张甚至于意识形态,并不代表其具体的学术实践。终其一生,胡适的学术思想与其说是“全盘西化”,毋宁说是“西方学术的本土化”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4.
阎锡山与传统儒学郭学旺阎锡山是中国近代军阀中的不倒翁。他在统治山西的38年中有独特的“权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与阎锡山的“统治术”,究竟有何思想渊源?对阎锡山的军阀生涯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本文试作初步论述。一、“公道主义”与“人治”思想中国传...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共同富裕思想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本文从“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天道均平”的分配正义、“民为邦本”的发展理念、“博施众利”的价值取向、“德法共治”的治理方式五个维度,论述了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集中体现在“民惟邦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正己正人”廉政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和合共生”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以及我国更好的国际形象树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恒久意义的思想资源和民族语言,并给以丰富和发展:继承传统唯实思想,确立实践标准及“三个有利于”标准;吸收传统“变则通”的思想,形成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借鉴传统民本思想,形成富国富民的政策;运用传统“小康”政治理想,构建现代小康社会等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整合思想方法论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社会整合思想,儒释道都推崇“执中”,并各有独特的方法论:儒尚则直而以礼合,道崇柔弱而以道合,同时儒道思想,加上佛教思想又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具有很强的整合特征,从而与主张律法至上的西方传统文化相区别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深刻的清理,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严复是批判中国封建传统旧观念的斗土。为了拯救祖国,唤起民心,他反复表示:对传统的政教、学术及旧文化心态,“吾宁负发狂之名”,决不“更蹈作无耻之故辙”,表现出执着的勇士气概。但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全盘否定,而是在衡比中西文化异同中,“去其旧染而择其善而存之。”严复对旧文化的“旧染”,抨击是激烈的、深刻的、有意义的。现试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这是继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的价值判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把握,内蕴深刻的认识论、方法论思想,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革命性品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贯通;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自信思想基础,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赖以立足的实践场域;在深化践行“双创”思想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贺金浦 《江汉论坛》2004,1(5):113-116
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传统文化的消极面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中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两个方面的完满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特征和科学态度。当前,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中,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近突出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还要不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呢?其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认为,所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予以辩证的扬弃。如果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毫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中国文化开始“破”中有“立”的转型,一个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和方法的适应中国现实国情的现代文化得以生成。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文化失范现象,影响着自身文化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在文化转型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结晶。他在追述“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时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门“因袭”传统文化是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过程中,孙中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创新思想。‘“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政纲中影响巨大,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在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言论中,孙中山从传统文化中广泛吸取有益于革命需要的东西,并适时地赋予其新的意义。从“驱除邀虏,恢复中华”中,可以看出,孙中…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农业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他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思想、“农民物质利益”的思想,就是他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养料的基础上,不断地去粗取精、继承超越而发展起来的,使毛泽东的农业思想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坚实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标榜“全盘西化”的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于“国故”,他提倡科学地梳理;对于传统文化的糟粕,他毫不留情地弃之而后快;对于传统文化精神,他认为只有经过“西化”的洗礼后才能实现“复活”或“复兴”。用文化“函化”理论看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更能认清其偏激言辞的背后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相似文献   

17.
杨阳 《齐鲁学刊》2000,1(2):74-80
近20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将文化作理念化处理的倾向,于是“文化精神”便成为一种脱离具体时空、无法还原为历史存在的“文化寓言”。文化史不等于思想史,真实的文化精神应首先展现在社会制度体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首先必须从把握中国传统制度体系基本精神入手,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系统的“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样式,决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政治制度体制呈现出惊人的同质性,王权主义也就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圣王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形符号。  相似文献   

18.
苏明 《中文信息》2013,(8):155-156
“亲民”思想是儒家经典《大勃中的“三纲”之一,它所蕴涵着的以德为本表现出来的善民、重民、爱民、利民等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织部分和重要的思想资源,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天,依然闪耀着进步的光芒。为此,本文以唯物历史的辩证视角,探讨它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当下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遵循和运用传统教育的言传身教的原则、自省的方法、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的方法,实现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思想探索》(曹德本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是80年代“文化热”声浪中涌现出的一个可喜成果。“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后60年,在我国再度出现“文化热”,绝非偶然。十年动乱,已经步入社会主义的中国,却来了个封建主义思想大泛滥,在“红海洋”中,人妖颠倒,是非混淆,搞得几乎国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