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隆中对》与夷陵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吴夷陵之战,是三国形成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假如说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统一,赤壁之战形成了南北的对峙,那么夷陵之战就是最后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形势。这次战争也是我国战史上的一次名战。毛主席在《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都曾提到过这次战争。因此,无论就历史影响或战略指挥的角度说,夷陵之战都是值得注意的。这里,想集中说明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次战争的发生,从蜀、吴双方政略方针看其原因何在?人们向来以为《隆中对》完美无缺,猇亭之败同它无关,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感情用事、“忿  相似文献   

2.
陈金凤 《江汉论坛》2008,(2):111-118
益州战略是孙权鼎足江东、图取天下的重要战略,也是刘备跨有荆益、谋取天下的基本战略.赤壁之战一结束,孙、刘均着手实施益州战略,围绕着略取益州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由于复杂的三国政治、军事、地理形势等因素的作用,孙吴基于国力与联盟的考虑,默许刘备集团占据益州,但要求以取得荆州作为补偿,双方终于爆发了以形式为荆州之争而实质为益州之争延续的军事斗争.夷陵之战后,吴蜀立足现实,各自修正了立国方略,重新建立联盟关系,形成了新型益州战略.这一新型益州战略充满矛盾和统一,给吴蜀关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古代教育的兴盛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江流域地处西南偏僻,为土家族、苗族等居聚之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地区的古代教育形成了兴盛的局面:一是封建官学长盛不衰;二是开明书院兴废起伏;三是民间私学面广量大;四是历代人才万马如龙。这种兴盛局面有深刻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推动进步;二是时政干预左右发展;三是文教科举促成繁荣;四是交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这是清朝著名诗人、乾隆时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赤壁》诗,诗中描述了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往事,是一首怀古诗。赵翼距离赤壁之战的时间太久了,即距离司马光写成《资治通鉴》时也太久了。和司马光差不多同时的苏东坡,著有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以少胜众,以弱克强的典型战例。这是曹、孙、刘三家的一场大会战,是人们喜欢评论的一个热闹节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用了八个回目(第四十三回至第五十回)的巨大篇幅来描写赤壁之战,威武雄壮,精彩动人。这场大会战的特点是“群英会”,经过十几年征战锤炼的三方英杰会聚一堂作决定历史命运的大决斗,结果孙刘联军取得胜利,曹操大败亏输,从而定下三分鼎峙之局。我们讲三国鼎立,就要从赤壁之战讲起。  相似文献   

6.
由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和成都市文化局主办、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承办的“全国第十二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9月17—19日在成都武侯祠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多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大会共收到论文60多篇。代表们就三国史及诸葛亮展开了研讨,并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诸葛亮与三国史研究对于夷陵之战败北,诸葛亮是否应当部分承担直接或间接的责任,历代史家众说不一。王子今《诸葛亮与夷陵之败》认为: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的作用是难以明朗的。但此后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使得蜀汉政权能够维持生存并有所进取,确实证明…  相似文献   

7.
<正>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这一战的结局对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发生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建国以来,有些史学家对赤壁之战规模的大小,曹操之败的原因等等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8.
王金霞 《河北学刊》2007,27(6):122-125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力行新政,锐意改革。直隶地区由此也一改以往封建教育的顽固营垒的面貌,转而成为各省兴学之翘楚。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袁世凯的兴学策略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开官智,培养新式行政人才;二是构建省、县两级教育管理机构;三是寻方求才于异域;四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兼顾。  相似文献   

9.
《学术论坛》1981年第五期发表了谭绍鹏同志《赤壁之战,无需置疑》一文,此文是与尹韵公同志《赤壁之战辨》一文进行商榷。谭文论证了赤壁之战是大战、曹军是大败,不同意尹文断言此战是小战、曹军是小败的观点。我也是不同意尹文的。因为谭文对尹文中的若干论据置而未驳,故现将谭文未驳的几个尹文论据也略辨一辨。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赤壁之战即属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表面看来,赤壁之战是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如果我们挖掘更深层的原因,则会看到它是东汉末年社会结构发生局部变化而引起的强烈震荡.而这种震荡的震源,则是来自封建生产关系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量变,不但从经济上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构成,而且由于地主世家与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从政治上影响了东汉封建政治的权力结构,提出了权力再分配的需求,构成了东汉社会结构震荡的深层原因.东汉地主阶级的构成是多层次的,从身份性来说,有身份性的地主世家、有非身份性的豪族地主和一般地主;从其对政权的关系来说,有统治阶层、有非统治阶层.因此,地主阶级内部各种利益集团、各层次之问的斗争也显现出多层面、交插性特点.在统治阶层中有外戚与其它地主世家利益集团的斗争,也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统治阶层与非统治阶层  相似文献   

11.
<正>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诸侯割据争霸的时代,也是言论自由,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各种学说纷纷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对治国之道各述己见,特别是其中的儒、法、道家更是各执一词,互相指摘,其不同的法律思想观点的斗争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在人们思想上仍有这类“斗争”的痕迹.本文就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进行一番比较,以加深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特别是对曾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儒家思想的了解.(一)儒家,是以孔丘(约前551一前479年)  相似文献   

12.
赤壁之战“十月”之说 ,既与史料记载赤壁之战爆发前的“盛寒”季节不合 ,又与曹操战前在江陵逗留许久等情况矛盾 ,难以成立 ;“十一月”之说 ,部分受《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影响 ,且不明该年有闰十二月 ,以致折中于《三国志》记载与孙盛的疑问之间。孙盛《异同评》之误解 ,乃因不明纪传体史书中纪、传的不同功能及叙事方法所致。赤壁战役发生时间 ,陈寿《三国志》、袁宏《后汉纪》记载的“十二月” ,准确可信。由此为赤壁之战研究中有关分歧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杰 《理论界》2011,(9):104-107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它标志着三国鼎立的最终形成。在面临曹魏这一共同强敌威胁的情况下,本应结成同盟的吴蜀两国却对荆州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并爆发了大规模战争。这说明维持同盟稳定,同盟内部也需要实现力量均衡。同盟内部权力分配格局的变化会影响到同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江西是国民党发动的十年反共内战的主战场,是红军长征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国共双方积怨之深,人民群众受压迫之重,在国内首屈一指。是七七事变,促使国民党江西当局放弃严密限制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政策、放弃反共政策,并坐下来与共产党江西地方组织及红军游击队谈判,从而在江西迅速形成全省抗战局面。因此,七七事变是江西政局由内战转为抗战的枢钮。文章从七七事变前后江西民众抗日爱国热潮的发展、国民党江西当局对共产党态度的变化、共产党江西地方组织为实现抗战局面的努力等方面,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恢复汉室谋划天下的战略总决策,其核心是跨有荆、益二州,鼎立而三,待天下有变,则分兵两路,从宛、洛和秦川北定中原.但兵出秦川未能将汉中列入进兵基地战略的高度,因而在刘备事业进程中未能及早占有汉中,又过分重视荆州,所以失荆州之后蜀汉集团没有及时地调整战略,反而是孤注一掷与吴交兵,结果造成了夷陵之战的更大惨败.至此诸葛亮才迫不得已实施法正"蚕食雍、凉,广拓境土"的兵出陇右战略,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从而客观地暴露出<隆中对>战略决策中的一着失棋.  相似文献   

16.
试论秦拔郢之战——兼探夷陵之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拔郢之战在楚国历史上是很关键的一战,过去有楚“都郢而强,去郢而亡”的说法。楚郢都被秦占领以后,楚也的确由强盛走向衰落了。有关文献对拔郢之战的记载都非常简略,扼要摘录如下: 《战国策·秦策四》:“(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年, 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正因这些记载非常简略,过去一些史家也就把拔郢之战看得很简单,好像白起占领鄢、邓之后,向郢一进攻,楚国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即往东北逃窜。细审各种史料以及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南唐三个统治者的人品气度及其对政治的影响,客观地评析了先主李昇的建国之功;中主李璟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在强大的北周军事威胁下的衰颓;后主李煜的儒雅风流及亡国之痛.文章认为南唐三主的人品都不失为仁厚有为之君,因而在其统治的39年里,有"隐然大邦"之誉也非溢美,只是历史的发展,决不允许分裂局面的长期存在,南唐割据也如晓梦般地结束,是历史的必然,而非三主的无能.  相似文献   

18.
董文武 《中州学刊》2001,(3):151-155
袁宏<后汉纪>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东汉史籍,然而其史学价值却未被真正认识,在史学研究中也未被充分利用,形成了目前研究东汉史基本上依赖范晔<后汉书>一家的单一局面.本文通过袁纪与范书的比较,从袁纪可订范书记载之讹误、可补范书记载简略之不足、保存了范书没有的原始材料、保存了诸家后汉书的部分佚文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袁宏<后汉纪>一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在研究东汉史中的重要性,得出了研究东汉史应将袁纪与范书并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夷陵之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夷陵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长期以来,从《三国演义》上知道它的不少,但从历史角度研究的却不多,似乎无疑点可探了。这种状况近年才有所改变。笔者现参照史料,也谈谈浅见,请专家、读者指正。一、双方参战兵力和“以少胜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六朝偏踞长江以南半壁河山,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显著的表现是,宋、齐之交的长江下游发展成为中国社会新生的经济重心,从而彻底扭转了"南贫北富"的局面.早期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总体发展,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江东地方文化的突出发展,是六朝文明形成的内因;来自中原的华夏文明的影响,则是六朝文明形成的重要外因.六朝文明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