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2007年12月25日,"川渝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论坛上,抛出了关于在成渝之间培育"大城市"的观点。他说"成渝两个超大城市之间,缺乏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成渝经济带的搞活,需要大城市的出现。否则会像大齿轮和小齿轮之间缺乏中等大小的齿轮滚动,运转就不那么灵活。"黄奇帆认为,"川渝合作,将成为西部开发的‘龙头’。"他称,重庆和成都是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川渝合作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曾是一家人",更重要的是,川渝一体化后可以提升川渝经济板块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正> 一、建设成渝经济走廊的有利条件沿成渝铁路和成渝公路地段内的各县市,是四川盆地腹心地带,经济发展条件较好,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看,可以说已经是一个走廊,但还不是经济走廊。建设成渝经济走廊或建设成渝经济圈,若干年前,至少是1994年省政府主持召开的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实践     
《领导决策信息》2011,(19):22-22
川渝七市成立成渝直线经济联盟 4月30日,成渝高速复线沿线的安岳、璧山等川渝两地七个市(区、县)共同发起成立成渝直线经济联盟.达成《成渝直线经济联盟大足共识》,签署了《成渝直线经济联盟战略框架协议》。今后,联盟成员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以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共同打造成渝经济区的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4.
在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中,应当首选工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这符合两省市重点抓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川渝工业一体化条件具备,应当从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培育产业集群和大集团、大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政府合作和政策配套机制等方面实施川渝工业经济一体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在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中,应当首选工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认为这符合两省市重点抓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进而论述了川渝工业一体化条件具备,应当从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培育产业集群和大集团、大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政府合作和政策配机制等方面实施川渝工业经济一体化战略。  相似文献   

6.
川渝高竹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全国首个跨两省市的试验区,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两年来,经过探索和实践,在构建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分工协同的产业合作机制、异地通办的政务服务机制,形成联系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双城经济圈建设内生动力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然而,当前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进程中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收益共享分配长效机制有待优化,经济指标统计分算体系还不完善,经济事务衍生法律问题亟待解决等。因此,为进一步优化川渝高竹新区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体成势,本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文献研究,对川渝高竹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重点总结和分析利益共享机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陈杰 《决策导刊》2010,(1):34-35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产业基地转移等一连串接踵而至的变化将重庆卷入了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历史洪流。荣昌作为重庆西大门.位于渝西川东城市群的腹心地带,是成渝两地的陆路要冲和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是川渝经济合作及展示重庆直辖形象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8.
郑勇 《决策导刊》2007,(11):33-34
市委市政府的“1小时经济圈”战略决策,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顺利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为地处川渝经济结合部、成渝经济走廊上的潼南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潼南县立足区位优势,抢抓直辖十年后新一轮历史发展机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决策导刊》2006,(3):F0004-F0004
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一直因其充满生机和神奇为人们所向住。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在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大都市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成渝经济走廊第一镇”美誉的青杠。  相似文献   

10.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根据会议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支撑成渝地区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7月23日,四川、重庆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签订《关于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合作协议》,明确将开展协同立法。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需要良好法治保障,而加强区域间协同立法是其中重要环节。参照国内其他区域协同立法特别是开展生态环境领域保护协同立法的实践经验,立足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从确立协同立法工作方案、探索重点领域协同立法以及当前重点任务等视角,对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协同立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营管理者》2009,(7):18-19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是“长江上游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带,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宾在谈到如何打造成渝经济区时表示,应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快捷、方便、多向的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二是进一步增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平台。三是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与西部地区和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四是在借鉴东部地区成功做法的同时,认真总结和吸取其经验教训,避免走长三角、珠三角粗放型发展老路,充分发挥成渝经济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两件大事使川渝合作和成渝地区成为热门话题。一是《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在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研究招标中一举中标;二是重庆市近百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蓉并就《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合作签署了协议,统称为“1 5”川渝合作框架协议。这两件大事把川渝合作、共谋成渝地区发展推向近10年来的高潮。同时,也提出了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南充市成为国家规划确立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与达州组团培育的“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其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当前,南充正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机遇,南充加快发展如何发力?夯实跨越根基如何破题?南充明确——制造强市。  相似文献   

14.
近来有两件大事使川渝合作和成渝地区成为热门话题.一是<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在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研究招标中一举中标;二是重庆市近百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蓉并就<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合作签署了协议,统称为"1+5"川渝合作框架协议.这两件大事把川渝合作、共谋成渝地区发展推向近10年来的高潮.同时,也提出了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大东北之后的"第五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正> 过去,长期以来,城市建设走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路子。笔者以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城市发展恐也要转变观  相似文献   

16.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基本原则。川渝产业重叠度高,需要通过体现各自优势、互补协作、资源利用最大化,来实现错位发展。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提出四川省各区域、各产业如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进行定位、分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营管理者》2009,(3):10-11
“2009年春川渝企业家自贡行”活动日前启动。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杨安民,重庆市工商联副主席陈健等率川渝两地的180余名民营企业家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杨安民在讲话中强调,在当前困难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做强做大。川渝自古是一家,两地民营企业应该携起手来,为两省市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对已拉开序幕的“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号召全省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  相似文献   

19.
资讯     
《经营管理者》2004,(12):7-8
<正>重要参考 国家对西部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不会改变,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大关中"领跑西部推荐度指数★★★★★★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意味着关中-天水、成渝、北部湾的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大关中"地区在西部开发的下一个10年,肩负着能否为内陆型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