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正>1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由于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和国际环境,近代中国对现代化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1技术层面的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撼,一批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思考着中国落后挨打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儒学思潮是 2 0世纪 2 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思想界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从其本质来说 ,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思潮的一种反思 ,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的“西化”价值取向的回应。现代儒学思潮以承续儒家的“统绪”为使命 ,意欲在恢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 ,融会中西 ,弘扬儒学 ,以使儒学适应现代化的潮流。虽然现代儒学思潮关于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存在误区 ,但是这种探索 ,仍然是有其合理性和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自鸦片战争到上世纪40年代,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中西文化观在探索、论争中不断嬗变的一百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制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总纲领,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全面推到科学、成熟阶段。反思近代以来中国知识阶层文化观的嬗变历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文化,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报刊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的交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近代报刊与中国现代化意识之间的关系。近代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于近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现代化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现代化意识的引进者、培育者、刺激者和普及者;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意识的发展也给近代报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得近代报刊具有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特殊性质、功能、地位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的思潮中,只有文化问题才是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梁漱溟的文化观独树一帜,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提出三路向说,并以"意欲"作为三路向说的核心观点,而同时胡适提出文化惰性论直接批判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本文意在探讨二者在文化观上的差异,从而对中西文明冲突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殷海光突破了早期西化派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历史局限,能够以更为理智、平实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化,在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中首次尝试确立了一个既超越全盘西化派和极端保守派两极对立的思维格局,又在一定的意义上力图超越“中体西用”等调和论调的中国文化观,成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西化派中国文化观发展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理智一层论”的价值取向,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依然缺乏内在的体认和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彭平一的<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一书对近代中国100余年启蒙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根据其发展走向作了五个阶段的划分.该书始终把民主和科学的传播置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主流位置,并揭示了中国近代启蒙和救亡互为表里,并辅并行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将对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遗憾转化为对现实的忧惠的抚今追昔初衷和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中国本位文化观同诞生于民族危机深重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两者都具有救亡启蒙社会思潮的一般特征,都是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大命题的回答;相对于中国本位文化观,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由于时代性和阶级性的差异,作为国共两党代表性的文化观,两者有了不同的历史影响与作用,分别具有了不同的历史运命与归宿。  相似文献   

9.
实证主义哲学是在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它在中国具有独特的理论形态,并在近代中国引发了科学主义和西化思潮,由此带来中国近代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它对于塑造近现代中国文化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经过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变革程式,其道路的探索基本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虽然未能及身而成,但却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后继者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透析现代化进程有许多维度 ,其中观念形态的构建是最具根本性的。而在近代中国现代化研究中 ,对观念子层面的剖析却始终是一个弱项。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薛福成 ,其技术观是中国早期躁动的现代化之梦的缩影。薛福成的技术观主要体现于 :关注技术及技术思想的缘起 ;在现代化需求之下思考技术的功能与意义。虽然薛福成的技术观也有局限性 ,但其中的许多真知灼见不失为今天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实现法律文化现代化是法治国家的必经之路。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有着很大的差距,要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不断推进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理性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大胆移植西方法律文化并加以本土化,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树立公民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面临迫切的现代化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现代新儒家强调儒学的现代价值,探索儒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在当前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历史表明,现代新儒家所憧憬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入手,分析了传统思想与现代广告的关系,着重讨论了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家思想的境界与崇尚自然、禅宗思想的以心传心的思维方式对现代广告的深刻影响。认为,把握住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可以作出格调高雅具有传神效果的现代广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创新的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才能创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日本图书馆立法 ,是现代日本文化教育法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推动战后日本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科教兴国”起到了强大作用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立法经验 ,本文旨在于为我国图书馆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民事调解制度有其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这项制度正日益面临着危机。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传统的法律资源,对其加以适度的改造,才可建立一个适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有效的民事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王权主义是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的整体概括。这一论断的提出,使得从学理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惟一政体形式——君主政治成为可能。通过对诸子百家之学的历史定位,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指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性质与基本特征,梳理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题,指明在政治思想观念层面从传统向着近代转型的基本路径。这种理论概括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命运很有启迪意义。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看,王权主义具有某种极权主义的特征,并且表现在政治价值结构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身并不含有现代化的因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需要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而这正是我辈学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的大变局过程中,近代西方文化大举"东渐",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濡化。这一文化背景对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近代救灾思想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特征。文中从近代救灾思想的现代性特征、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原因以及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粗线条地勾勒出近代救灾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儒家观念对古代中国司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程序法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依然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已成为我国法治发展的一大障碍。法律人特别是法官,必须冲破儒家思想对我国程序法治发展带来的局限,实现对法律及程序的忠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