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彭才栋 《中华魂》2013,(13):18-21
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虽然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
王传利 《中华魂》2013,(11):23-26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承认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绝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没有基本的共同点。国内外都有一些人以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消极现象为借口,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3.
宗寒 《中华魂》2013,(13):14-18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己经走过了60多年光辉灿烂的历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这60多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如果没有前30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重要思想、物质、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4.
魏克佳 《中华魂》2014,(21):13-13
把握新中国65年历史中不同阶段的统一,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之所以不能用其中一个时期去否定另一个时期,是因为这两个时期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这是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别,二者具有共同的本质。用一个时期否定另一个时期,是夸大了二者之间的差别,而抹杀了它们共同的本质,从而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缘起,在于毛泽东“一五时期”后的持续探索。探讨以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条主义为先导,深入思考关于“虚君共和”改革何以必要,关于“企业自主权”如何有效实现,关于“学会以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关于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借鉴先进文化等等。内容所及都属后来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探索是对于“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求解,也是对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探索,成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大体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前,建立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强化政府对经济的高度调控;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两个时期面临不同的历史任务,新中国奇迹般地正确选择并适时实行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了两个时期的体制优势并取得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两个时期创造了互相联系的两个奇迹.  相似文献   

7.
胡绳认为,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是要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可分为三中全会前、后2个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历史发展可用“两个发展趋势”来概括性分析;“左”倾错误的原因是错误地运用了中国革命的群众斗争、阶级斗争的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只能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国自己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围绕着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和 谐不断凝结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建国后两个建设时期,价值核心主题在第一阶段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建 立一个稳定的新中国,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等五个阶段研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逐步深入发展的历史进得到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深入发展,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基本成熟。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发展历程,对充分认识和理解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必然性,切实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责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非常重视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人以及历史的积极作用,并希望籍此摆脱人在历史与客观规律面前的消极被动局面。这不仅是直接面对社会历史环境的选择,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毛泽东主观能动性思想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青年时代、建国前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3个时间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质,都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阶段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断有着坚实的哲学依据,鲜明地、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革命性”与“保守性”及其二者的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辩证法的“革命性”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必然性.第二,辩证法的“保守性”体现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必要性.第三,辩证法的“革命性”与“保守性”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统一关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农"问题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土地改革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人民公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等几个历史阶段分别考察了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的主体地位的状况,并得出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民粹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在概念和含义上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内涵;在其内容和特征上呈现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两个阶段的"民粹主义"。且这两个阶段的"民粹主义"在其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阶级基础及理论表现形式上有着重大的差别,与此同时两者又在对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的忽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对中国"民粹主义"的一种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作者根据邓小平同志在各个时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探索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主张把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酝酿准备时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形成和完善时期。后一时期又分为产生、形成、日益完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成为一个理论热点。从改革的历史来看,"中国模式"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新的时期,认真梳理"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关系,对于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即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背景剖析,探讨了其社会发展的理论动力。明确其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对后来的改革开放做好的铺垫作用。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分别从社会主义矛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谈起,来研究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动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他为中国人民的伟大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邓小平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他晚年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国人思想大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大奋斗目标"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发展的好时期,中国人民从此脱离贫穷,生活开始富裕起来了;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战略构想,使港、澳回归祖国,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大方向.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是照亮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今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道路上的光辉灯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长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实现对 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建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先后经历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 (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贯彻群众路线,调动 人民促生产谋发展的积极性;践行根本宗旨,促进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牢记初心使命, 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启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改善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胸怀“两个大局”,推动人类命 运共同体构建等.  相似文献   

19.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分别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两者分别标志着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走向成熟的起点,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起点,才出现了党在两个历史时期分别以七大和十五大为标志的党的领导两次成熟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取向、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