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一些意象对主题的多重意义指向有着重要的暗示。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贞贞、教堂、霞村意象的深层寓意,对作品作出了更为贴近作家意图的解读。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贞贞隐喻了作者在新的命名中对女性的重新定义;教堂隐喻了女性艰难的救赎及出路;霞村则是“五四”启蒙任务未完成的中国社会的隐喻。  相似文献   

3.
对《我在霞村的时候》的最初的直接评价是 194 8年冯雪峰“发现”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研究综述              了这一小说的主题意蕴和人物塑造的重大价值。 5 0— 70年代许多日本学者关注其创作特点 ,他们的阅读具有明显的自我反省色彩 ,而中国学者则从政治革命视角理解这一小说并走向极端化。 80— 90年代的研究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冷峻的多样性气象 ,直接关注这一小说深层性的创作本身的问题 ,甚至置放在现代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心理现实主义、欧美现代小说、潜女性话语的新境界上进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精神人格和自我人格、生命人格和文化人格六个方面讨论了李白诗歌中的独立人格形象,并认为人格在李白诗歌中是统一的、复合的·具有内在性、整体性的特点,他以理想为导向,以现实为契机,以精神为制动,以自我为张力,以生命为指归,以文化为血脉,人格形象高出众表。  相似文献   

6.
<我在霞村的时候>的主人公贞贞的失贞是事实,但丁玲却在贞洁问题上提出更深的思考:肉体失贞不等于精神失贞.本质上讲,<我在霞村的时候>表现出具有革命者与女性双重身份的丁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它立足女性身份表达女性在战争中的体验,具有一定的超越时代的意义,但革命者身份又限制了丁玲更深层次的思考,没有实现对国家与民族界线的最终超越.  相似文献   

7.
汪母存在的价值必须通过他者——汪文宣得到外射。汪文宣独立人格的缺失使汪母担负起守护汪文宣的家园的责任。与此同时 ,汪文宣独立人格的缺失又促使曾树生反抗这种守护试图出逃。于是 ,多种破坏性因素诱发 ,最终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学中的主人公简·爱与莎菲,是两个富于新质特征的女性典型形象,她们争取人格独立平等、向往灵肉一致之爱、要求理智控制情欲等思想性格特色,超越了传统女性的精神内涵,标示了现代女性的情爱理想和价值取向。虽然她们所昭示的妇女解放的出路还比较朦胧、迷茫,但其作为先躯者筚路蓝缕的开辟之功,是不能抹杀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简·爱》和《莎菲女士日记》成为中西方文学中女性争取人格独立、呼唤平等之爱的最早的“独立宣言”。  相似文献   

9.
自传体小说由于兼容小说和自传的语调,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一种较普遍方式,女性小说家们通过自己的自传体文本,不仅用自己的个体经验表现了时代生活,而且也展示了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通过对中国女性自传体小说主要创作的考察,发掘出女性独立人格精神从确立、构建到迷失重建的复杂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解读丁玲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发掘其在革命叙事下潜藏的农村女性遭遇性侵犯/生存困境的歧义修辞。结合作品产生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本文从三个层次探讨这篇小说中的歧义修辞,指出主人公贞贞与“我”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异体同构关联。这种复杂而丰富的歧义修辞隐喻了丁玲那一时期自我认同的困窘及其最终的化解方式。本文由此认为,这篇小说为丁玲转型前的心灵世界留下了零乱却真实的文本镜像。  相似文献   

11.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部具有强烈张力和多重对话的浑厚之作.聚焦文本,回归文本研究的最初语境,笔者所要探讨的是在当时延安政治文化所规范的心理定势支配下,"贞贞"的诞生,无疑是对其时文化主旋律的碰撞和对国民性的警惕,文本或显或隐的不和谐节拍和对受辱女性的心理透视就是丰富而有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法国作家莫泊桑因发表了小说《羊脂球》而轰动文坛。《我在霞村的时候》与《羊脂球》有某些相似之处(决非重复),它的作者丁玲却因此而被加上了种种罪名,诸如:歌颂出卖灵魂与肉体的民族败类;攻击解放区的人民群众;表现作者的阴暗心理;等等。虽然,在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丁玲的平反,《我在霞村的时候》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但是,那些肯定似乎没有充分揭示这篇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笔者拟以莫泊桑的《羊脂球》作为参照系,谈谈对这篇作品的思想蕴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未完成的启蒙——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启蒙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我在霞村的时候》延续了"五四"运动的启蒙主义传统,提出了个人自由、婚姻自主的重大命题。但是这一主题被小说表面的"革命"叙事所遮蔽:"革命"中断了"启蒙"。一般来说,"革命"并不一定总是与"启蒙"相冲突,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显然认为,"革命"是与"启蒙"相冲突的。这就构成了小说在结构和叙事上的内在张力,使得它的意蕴扩张,具有了超越"革命"的不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镜花缘》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分析了小说《镜花缘》塑造的女性形象与王国维的人格美育观的某种内在联系和可比性,认为,以“完全之人物”为核心的王国维人格美育思想,主张通过学习知识、强化意志、升华情感、强健身体等方面来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小说《镜花缘》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与王国维人格美育理想下的人物在客观上是一致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上说,将《镜花缘》中的女性形象放在王国维人格美育思想的语境下分析,是对小说审美意蕴无限生成可能性的合理解读,具有学理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四五十年代的文艺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丁玲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其引起的文艺论争为引, 梳理出40 年代延安文学至50年代后期的整个文学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她于同时期发表的另外两部作品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以及文学评论, 进一步探讨当时文艺界最为敏感的议题--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认同的二元对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及女性个体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女作家作品的简要回顾,把中国女性独立人格的成长与发展进程分为古代社会女性独立人格的潜意识觉醒,"五四"时期半自觉的奋争,文革时期苦涩的过渡和新时期作为人的本质的较全面回归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弗兰肯斯坦》中女性形象丰富、寓意深刻,折射出这部作品所蕴藏的玛丽.雪莱极具洞察力的、极具远见性的女性观,其中包括对十九世纪初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的奴化与反抗意识以及对女性出路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一九四七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冯雪峰编的《丁玲文集》(短篇小说集)里,收入了丁玲七篇作品,其中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这两篇作品是丁玲的代表作。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命名的短篇集,一种是胡风编的,一九四四年三月远方书店出版,另一种是丁玲自编,一九五○年八月三联书店发行,还有《丁玲选集》,一九五一年七月开明书店出版,收入《莎菲女士的日记》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两篇作品。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向女性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领导行列。但由于传统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区别对待,形成了对女性领导发展的阻碍。本文拟从该角度出发探讨性别差异对女性领导人格发展的影响,提出发掘女性领导潜在双性化人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中不少诗篇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浪漫痴情,或缠绵哀婉,或刚烈决绝。《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周代对于女性的审美,对于后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