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君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者,有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 这种区分主要建立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但二者又存在着相向变化的可能性、可逆性.读者在作品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可以感受与推导这一可逆性变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这一可逆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特征,它与叙事视角一起构成了叙述.在小说《伤逝》中,鲁迅用一个缺席叙述者的身份,代表了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同时,鲁迅创造性的采用了叙事者的话语干预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与情感倾向.《伤逝》中叙述者的独特运用体现了鲁迅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和开拓. 相似文献
3.
刘雪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75-78
针对《又来了,爱情》中叙述者众多的评论干预,借助叙事学相关理论和具体的文本实例分析,表明在该小说文本中叙述者主要通过在正文中的直接评论、加括号的评论及对标题的类文本干预巧妙完成了其对所述故事和人物的评论干预,从而彰显自己的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实现对叙述接受者的指导和控制并有效统一全文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王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7(4):72-73,79
从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主要分析《尘埃落定》中的叙述者功能,看到了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在一种主观全知全能支配下,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同时,透过叙述者的功能,发现了隐藏在后面更深的文本叙述者的中心力量,从而确定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主要分析《尘埃落定》中的叙述者功能,看到了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在一种主观全知全能支配下,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同时,透过叙述者的功能,发现了隐藏在后面更深的文本叙述者的中心力量,从而确定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6.
方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379-381
对于《红楼梦》叙述者的讨论在学术界方兴未艾,然而众多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多是直接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这就造成了研究结果上的隔膜。在中国文学史的情境下研究《红楼梦》的叙述者问题才是正途。其实《红楼梦》的叙述者已经具有了以往中国古典小说所不具有的品格,他是一个现代性的叙述者,正是在这一点上,《红楼梦》实现了中国小说的一场无声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周倩平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62-66
《叔叔的故事》中有凸显的叙述者和叙述声音,这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元小说特征;但其客观性的叙述动作能取信于读者,并没有完全消解小说的深度和文本世界的真实,与完全的元小说又有不同.凸显的叙述者使小说产生双层次叙述和多层次故事,且各层次间相互对话使它们交织在一起产生复调效果,使小说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小说的不确定叙述者解构了“叔叔们故事”的崇高性,并与其他右派小说互文性地关联,发掘出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悲剧性与残酷性,使这篇小说具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 相似文献
8.
散文叙述技巧的运用对散文的写作和理解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以英国著名作家D H劳伦斯的游记作品集<意大利的黄昏>为文本,对其散文叙述者的作用和特点做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谭君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68-75
<堂璜>作为抒情叙事长诗,既在整体上具有故事事件与发展的统一系统,又穿插着大量与故事若即若离,甚或完全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抒情、讽刺、评论等诗句,即所谓抒情插笔.这些抒情插笔以叙述者干预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既包括对文本的干预,也有对故事的干预.这些叙述者干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成为长诗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的叙述者有时融合了抒情主人公与故事讲述人这二重角色,使其中的叙述者干预显示出这两方面的意义,并使叙述者干预所具有的观念形态色彩更为强烈而明确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孙正国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
故事叙述者与其所赖以存在的媒介形态,共同形成了多样化的叙述方式和叙述效果,同时,也决定了故事叙述者在叙事媒介上的某种倾向性.故事叙述者与媒介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融合、对话到被操控的历史过程,融合是人类的原生态,对话是人类的历史延伸,被操控则成为人的媒介化现实.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者极具特色,有的叙述者带有古典叙事文学影响的痕迹,有的叙述者看似缺席实则在场,而大部分第一人称叙述者也有着无私的姿态。通过对这些有特色的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创作技巧与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2.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1):13-18
当代英国黑人小说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小说《剑桥》揭示了1807年《奴隶贸易法》颁布后西印度群岛黑奴悲惨的生存状态。小说的女主人公艾米丽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西印度的见闻并希望借助自己的记录推动英国废奴运动的发展。艾米丽的日记看似公平公正,实则充满白人对黑人奴隶的偏见。文章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艾米丽日记的不可靠性并进而分析作者选择这一叙述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上给国王加冕和脱冕这一仪式体现了交替和变更的精神,是狂欢式世界感受的核心。基于加冕与脱冕仪式所承载的丰富象征意义与独特两重性,以《秦腔》中的狂欢式形象、小说中唯一的叙述者———"引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中的加冕、脱冕及其象征意义,探索"引生"这一意象所具有的两重性本质,进而剖析作家创作心理上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身份的迷失与确证——从《祝福》看叙述者"我"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小平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76-78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女作家安妮·恩赖特的小说《被遗忘的华尔兹》讲述了发生在21世纪爱尔兰金融危机时期的婚外恋故事。小说是以吉娜为第一人称叙述的,因此很容易博得读者的同情与理解。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者的可靠性来分析,认为吉娜是不可靠的叙述者。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对这部作品作出正确的道德层面的言说,对当代淡薄的婚姻观起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国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在《变》中,德尔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现代人形象,尽管不十分丰满,仍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倾向。由于采用第二人称叙述,叙述者可以深入地揭示主人公的潜意识活动,同时他的叙述又具有某种审判色彩。叙述者系统地采用主人公的视角,其描述从未超出主人公观察的范围。“您”又指向读者,改变了读者阅读时被动舒适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27-131
作家阿城在《棋王》中以叙述者“我”逐步发展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主人公王一生的棋道与处世之道 ,通过表层结构“我”从寻道到悟道的过程逐步揭示出深层结构中叙事主体的价值取向 ,使文本中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在相互较量和征服中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 ,这种叙述方式使文本体现出深层的内涵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王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19-124
《呼啸山庄》的交流模式采用了设置多层次的可靠叙述者的方式。一是故事外的叙述者,他用读者的眼光探究故事;二是故事内的叙述者,她用第一人称全知叙述讲述和感知故事;三是人物叙事者,他们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和情感的自我剖白真实地袒露自身。作者依靠三重叙述者的叙述构建了与读者的交流模式,成功地为一个虚构故事获得了真实的现场感,赢得一百多年来读者的信任。从交流模式的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叙事特色,往往为评论者所忽视,却是探索作品艺术魅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入口。 相似文献
19.
《五号屠场》是一部富于思想又精于艺术的非凡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叙述主体消解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影响着读者对小说的解读,也引导着读者对小说作者的理解。本文拟从叙述者角度解读该小说,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寓意。 相似文献
20.
包著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5):109-112
通过分析作者对《黑暗的心》中马洛这一独具匠心的角色设计,揭示了马洛在该小说结构和主题两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他和作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