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通过对《哲学研究》进行分析和理解,结合相关的资料和评论,引出维特根斯坦否定私人语言存在的著名论题。通过私人语言与外在参照系、私人语言缺乏检验的标准、私人语言无法建立规则等三个步骤论述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题。最后阐述该论题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唯我论的反驳,以及对语言哲学流派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不仅从实质定义的角度揭示了私人语言观的荒谬性,批判且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否定了私人语言的存在。通过阅读《哲学研究》和其他资料,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形而上学探讨概括为三方面:并不存在私人感觉;内在感觉经验不是"某种东西",而是一种不同于物理状态的精神状态和过程;感觉语言是对人内在感觉经验的一种表达,一种后天习得的文明表达。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为私人语言举行了一场宏大的葬礼.他在<哲学研究>中从"私人语言"概念出发,通过指出私人语言指称对象的不可能、私人定义的不可能、私有规则的不可能等,对私人语言进行驳斥,说明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并指出,在主客二分思想主导下,排除公共性因素的私人语言的荒谬性,以揭示出由于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隔裂所导致的语言与实在世界的鸿沟.进而揭示出,语言是牢牢镶嵌在生活世界中的,私人语言的荒谬性体现出唯我论试图在内在意识中寻找确定性的迷途,以此来埋葬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主体哲学.这就是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维特根斯坦所论及的七个日常语言命题出发,用浅显的方法描述了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描绘了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逻辑色彩和修辞色彩,展示了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基本面貌,同时揭示了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修辞学描述特征。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进行重组 ,可以显示出其论证的关键是 :私人语言不能在语言游戏中表达。这虽然使得私人语言论者陷入自相矛盾 ,却同时也让维特根斯坦面临循环论证的指控。这场论证的终点应该是不置可否的沉默。排除私人语言是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本身的封闭性造成的。从哲学史来看 ,这一排除则继续着从“我”到“我们”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中的私人语言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将以《庄子》"濠上观鱼"一事为例,论证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以“语言游戏说”为向导 ,分析“私人语言”的含义 ,着重考察维特根斯坦如何从否定私人对象的存在、指出私人定义的不可能性、遵守规则等方面对私人语言进行反驳 ,最后指出这一论证对于批判传统哲学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以外部表现为标准和以主观心理为标准都不能有效地为私人语言提供意义,因为词语的意义必须经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私人语言缺乏被检验的条件,因此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就维特根斯坦提出的aRb命题句式的象似性内涵对世界与语言关系的哲学阐释意义进行探索.这一探索,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aRb句式的象似性内涵问题,其二是aRb句式的象似性内涵对世界与语言关系的阐释问题.而在进入这两个问题之前,文章先探讨了维特根斯坦本体与命题的象似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11.
笛卡尔和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向内追溯,把外在世界完全悬置起来,一直追溯到不能追溯的起点,再从此出发。但这样的话,一个人要思考,必须用私人语言,据维特根斯坦的研究,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以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现代主义文学由于系统运用私人象征,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私人语言。这样,维特根斯坦对现代主义给予了致命一击。同时,由于形式主义理论存在重大缺陷,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全部崩塌。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形而上学前提即二元分立基础上的符合论予以批判,认为语言的作用不只是对事物进行逻辑的指称和描述,它更是一种指示着人的行为的活动,其意义在于使用。他还对私人语言的自我理解性进行了批判,认为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私人语言不具有交流的特征,因而不是真正的语言。再次,他从语言遵循规则的角度对私人语言加以批判,认为人们不能“私人地”遵守规则,“遵从规则”只能是公共的,语言必须建立在共同体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经历了前期的逻辑语言观和后期的语言哲学观.在前期,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图像理论.在后期,他提出了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生活形式,意义即使用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当代 的语言哲学和外语教学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的奠基理论.回顾维特根斯坦的人生经历,分析了他在每个阶段重要思想形成的成因.论述了他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意义等重大哲学问题的认识和解读.以语言游戏、生活形式为理论依据,从实践性、规律性、趣味性三个方面论证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对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法律英语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曾经宣称:“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在这位开创了一代哲学新风的语言分析大师那儿,其前后期迥然相异的语言批判,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和不同的评价。笔者以为,奇幻多彩的维特根斯坦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批判哲学。其所从事的语言批判,即是以语言批判为武器,对西方固有的传统哲学所进行的反思与批判。这种批判在维特根斯坦那儿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把握住了这种批判的一贯性,颇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的一贯性。本文的旨趣,即在于为揭示和阐明这一批判及其意义而略尽绵薄。  相似文献   

15.
“否定之谜”是早期分析哲学中广泛讨论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对此做出过很多论述.前期维特根斯坦主要通过命题意义的图像论对否定疑难进行处理.中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了日常语言分析,从语法自治性和多样性两个角度进行阐发.维特根斯坦认为,正确处理词与句的关系是解决“否定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理解他前期思想的惟一线索。通过这部著作,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脉络是:现实世界是事实的总和,可能世界是事态的总和。事实是存在的事态。存在的事态和不存在的事态构成实在;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对实在的陈述;这种陈述有真有假;语言是实在的逻辑图像。事实的最小单位是原子事实,由单纯物1构成,原子事实又构成分子事实,分子事实是复合物;相应地,陈述原子事实的原子命题是命题的最小单位(基本命题),复合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单纯物不可言说;此外,命题陈述实在并且和实在共享的逻辑形式是不可言说的;伦理问题是不可言说的。可说的都能说清楚,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不可说的是神秘领域,只能通过意志的直觉和体验把握。哲学的任务是为语言划界并进而为思想划界。哲学将不再是生产命题的知识体系,而是解释命题、澄清语言逻辑的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17.
后期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概念研究”。作为概念研究的哲学对事实和概念进行了区分,并把目光投向关于这两者所作的陈述的方式,即经验命题和语法命题的概念建构。概念研究通过“语言游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让语法命题与经验命题各如其所是,让物理学命题与心理学命题各如其所是,让描述性的语法命题与解释性的语法命题各如其所是,最终反对以物理学命题的表达式为标准来攻击和改造日常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让一切如其所是”。  相似文献   

18.
印度学者维娜.达斯在以哈桑.曼陀小说《打开》为例分析"他者之痛"的文学想象时,引述维特根斯坦《蓝皮书和棕皮书》中的片段为"感受他者之痛"的伦理呼吁提供某种哲学支持。"他者之痛"的论题在维特根斯坦的代表著作《哲学研究》中得到了更为充分、深入的探讨。《哲学研究》在反驳私人语言和私人感觉等概念时指出:疼痛并非纯粹内在的和私人性的感知,唯一能够为疼痛概念提供同一性依据的是主体间的语言游戏。与此相似,创伤也不是"不可言说"和"不可沟通"的私人经验,即使受伤者对创伤陷入沉默和失语,也仍在向我们言说,也不能阻止我们去"感受他者之痛"。  相似文献   

19.
分析哲学注重从语言和命题分析来阐述、解决哲学问题的主张,决定了一些为其专属的术语与概念,如真、真之载体、为真者等.在“为真者”问题上,阿姆斯特朗的探讨比较典型,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话题.结合维特根斯坦对否定性真命题的“为真者”所提出的具体确定来考察“为真者”,有利于推进分析哲学对世界与命题关系的理解以及这种关系所体现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把"驳斥"私人语言过程看作他自己建立"语言游戏说"之类的主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这样的理解,文章从经验、概念、对象、意识四者顺序进行的角度对"语言游戏"的展开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