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知识边界的开放与持续的理论争论一直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科的两大显著特征。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国际关系学者们愈发意识到那些曾经主导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已难以全面而有效地解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为寻求弥合理论分歧、实现跨范式交流并推动学科发展做出了诸多积极尝试,理论合成与分析折中主义在这当中最具代表性和实用价值,然而在相关研究和探讨中却存在将两者混淆的现象。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国际关系理论合成与分析折中主义进行比较辨析,将有助于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如何从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视角探究中国外交战略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对美国中国问题专家们研究中国外交与战略的重要考量.客观上讲,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还没能为国际关系学创造自己的理论,但其自身有着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正在不断地融入到国际关系学的大学科中.一些美国学者把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脱离了国际关系学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外交政策研究本身,归咎为中国决策过程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程度偏低,中国在国际制度中行为数据较少等.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江忆恩( Alastair Iain Johnston)认为,美国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它不愿意或不能够为国际关系学‘创建’理论,不能把‘中国案例’纳入到学科辩论中.”①本文对美国中国外交战略研究正在吸纳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中的概念、实证研究视角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政治资源研究滥殇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中国学者对政治资源的研究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密切相关.从学科贡献和指导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和构建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的紧迫性来看,根据政治资源的基本理论,发展一种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资源政治学很有必要,应该从构成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经济政治学"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20多年来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已经基本形成为中国特色的新兴交叉性政治学学科。因为,"经济政治学"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概念范畴或术语工具、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特性、学科体系和学科特色价值等学科范式构成要素。具体地说,经济政治学以广义的经济政治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内容;经济政治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广义政治研究方法;经济政治学已经形成三层次多领域的学科理论研究领域;经济政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解释力。归纳起来,"经济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及其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经济政治学的思维方法奠基、经济政治学的学科范式确立、经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以及经济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完善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且,"经济政治学"学科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其理论研究也有待更加深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俄罗斯国内蓬勃发展,对此中国学界较少关注。相较于美英国际关系理论,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传统,与其面临的国际体系变化及重大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学者们围绕身份认同、国际体系、国家战略目标等核心议题展开论战,使得俄罗斯国际关系学术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观念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本源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联系紧密;在学科发展上,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在晚近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建构主义理论与国际法学研究形成了有机互动.一方面,在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中,来自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给予了重要启发;另一方面,立足于反思主义认识论的建构主义理论思路,又从本体论与方法论等方面为国际法研究打开了一条全新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政治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国际政治学发展至今呈现出一种跨学科、多学科的魅力。在国际政治宏观理论发展基本停滞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试图超越托马斯·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律"。从彼得·卡赞斯坦的折中主义到塞缪尔·巴尔金的现实建构主义,学界愈加肯定对于范式间融合的尝试。该文试图为一种范式间支线理论的融合找到一种可能性,通过比较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的内核、边界与研究议程,并借助既有研究,认为这种操作是可能并且可行的。该文提供一种可持续性的研究议程,后续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跨范式的理论融合尝试,这种研究既具有现实层面的意义,也具有理论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国际政治学的伦理向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学理价值取向。借助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历史发展逻辑力的推动,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围绕国际政治与伦理价值、女权主义与国际政治伦理、全球问题与生态伦理等国际性问题,展示了独特的伦理关怀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9.
军备控制与裁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世界历史研究中却几乎是一个空白,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成果太少、与国家需求脱节等不足之处。然而该问题又具有理论、现实、方法论以及填补空白等意义。因此,从整体和局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仅是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的需求,更是丰富世界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长远的目标是构建完整的军备控制与裁军学。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2月2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举行座谈会,研讨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本期精选部分学者发言以飨读者。学者们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构建和深化区域国别学已是学科体系建设十分迫切的任务。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进一步明确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内涵、基本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国别学与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等邻近学科融合发展,发挥学科交叉的创新力量。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框架内,需进一步探索二级学科设置,切实加强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大国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丰富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供给,满足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政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政治学理论、各国政治、国际关系三个方面作了评析。认为近年来国外政治学研究不仅在传统的主题方面更加深入,而且紧密结合现实政治的发展与变化,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的互动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源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联系紧密,在学科发展史上相互依托、互相促进,两个领域的合作互动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方面,国际关系理论可以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等不同层次给予国际法的发展提供解释,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国际法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成为某些国际关系学说的理论源泉和现实支持。在国内,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之间仍然处于割裂状态,促进二者研究的互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成立于2003年,现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和毛泽东思想三个教研室和国际政治研究所。本系成立以来,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有一定教学科研力量的师资队伍。共计42名教师,其中6名教授,15名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名。拥有两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专业(1994年始招生)、国际政治专业(2002年始招生)。拥有政治学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和即将招收4个硕士点,政治学理论(1998年始招生)、国际政治(2003年始招生)、国际关系(2003年始招生)、中外政治制度(2007年始招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与作为历史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都在研究国际关系史。但是,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会执着于"解释历史",而不是"理解历史"与"描述历史"。他们不仅会探索国际关系史中的规律,而且会致力于探寻有较广适用范围、简约与精确的规律。在对国际关系史提问的时候,社会科学学者倾向于提出"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题;他们也更愿意从历史比较中提出问题。在对待国际关系理论的时候,即便是坚持"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家也会将国际关系的历史素材嵌入理论,包括宏大理论与中层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社会科学家不是在用史学方法,而是在用社会科学方法,来寻找国际关系史中的规律。无论经过多少次检验,使用多么精致的研究方法,国际关系史上的同一问题往往都能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找到迥异的答案。这些不同的回答往往都能找到历史证据支撑,都会有它们各自的追随者,也都会经历兴衰起伏。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冲突还是一致、价值地位的高低以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等焦点问题上。而中国学者则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展开了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并形成了合理的理论表述。  相似文献   

16.
近代政治学体系的建立同宗教改革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宗教改革者们的理论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理论建构上对近代政治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 ,由于更进一步地区分了信仰与理性 ,从而使理性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恢复了地位。在理论建构上 ,民族教会和民族国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民族国家意识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 ;由于宗教改革促进了“个人精神”的兴起 ,又为近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成长提供了价值观 ,从而影响了近代政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同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相比,国际关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1919年5月30日,出席巴黎和会的美英代表同意在各自国家建立研究国际关系的学术机构,这一天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的诞生日。经过大半个世纪国际舞台风风雨雨的洗礼,这门年轻的学科已逐渐成长起来,在世纪之交,它正面临着另一次飞跃。二次大战以后,国际关系学经历了第一次大发展。政治方面,联合国及其它众多国际组织的问世,一系列国际机制的建立,第三世界的兴起,大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研究的内容;经济上,对相互依存和一体化问题的研究,拓宽了国际关系学的视野;在军事…  相似文献   

18.
政治心理学在欧美已经成为政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不足,这与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的认识不足有着很大关系。文章从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以及方法上的意义三方面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董四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从"现实"与"理想"中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之根,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阐释民生主义与中国传统理想主义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他学术研究的一个明显特色。作为矢志理论研究的学者,他注重学科交叉与方法论上的创新,从现代性与乌托邦的关系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命题与价值取向,提升了学术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亚青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社会科学的理论学派可以产生于局部的传统和经验,所以在不同社会文化中能够出现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如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和英国学派。但同时理论学派也需要符合通则性标准,不仅能够解释局部范畴的社会现象,也能解释世界范畴的国际社会现象。生成这种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由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确定的,经表象系统形成学理意义,并具有不可通约的性质。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是霸权护持,英国学派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社会。中国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