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教主义思想对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文学在清教主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在不同的时期,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和地位也各不相同。文章分析了清教主义思想在美国文学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教主义对于美国人的思想影响极其巨大.最杰出的清教主义神学家爱德华兹与美国建国前后理想与价值观之父富兰克林分别代表了清教主义的两个方面:在绝对神权崇拜中赎罪和通过自己的善行与自律追求天赋的人权.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典型思想的产生渊源与本质的分析,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上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3.
"清教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近代西方文文明的勃兴。但由于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学者受到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的局限,其研究成果显现出一些混乱。因此,有必要用历史-文化的方法加以梳理。基督教中的清教主义传统,它的信念、志趣和生活态度,经由苦修僧到形形色色的修士、会士的不断践行与发展,成为西方文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教主义倾向基督徒因其坚守清贫的生活观、勤思勤劳的优秀品质而成为西方广大民众生活态度的导师;他们在教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耕耘,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成为西方文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文化十分重要的创造者和引领者。清教主义传统对我们理解西方近代科学形成过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由于清教主义自身积极性与消极性共存的复杂性,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认同、接受与怀疑、超越共存,他一方面肯定了宗教思想与价值,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清教社会对人的精神的负面影响.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表现出他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接受与怀疑.他的接受反映在研究人道主义及灵魂的再生方面,而他的怀疑则表现在揭示被清教伦理道德压抑的人性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不能忘却的《红字》:霍桑的清教主义紧箍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教主义不是霍桑所笃信的宗教信仰,却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清教主义是霍桑认识人类和社会的理论武器。而《红字》正是他捧奉给世人的一部清教主义特色的警世恒言。在这部小说中,霍桑用清教主义的眼光看待美国的经济腾飞和刚拉开帷幕的美国梦,他警告世人,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人性的新生。  相似文献   

6.
在纳撒尼尔.霍桑一生的创作中,清教主义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他的每篇作品都渗透了当时美国殖民地的浓郁的清教色彩。清教的善恶观,加尔文体制和“净化”思想等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7.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在美国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清教主义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由此奠定了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可以说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与清教渊源甚深.本文试探讨马丁·路德的思想及教义对美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清教主义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石,由17世纪北美清教徒文学形成的清教文学是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教主义特殊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早期美国文学从文体、题材、语言风格和创作技巧上有着迥异于欧洲其他民族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悲悼三部曲》中,坟墓意向和海岛意象是对清教文化和异教文化的讽喻,是奥尼尔对于美国文化的清教主义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0.
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出生于宗教家庭,深受清教主义影响,其小说《红字》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霍桑的宗教观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对清教教规的怀疑和困惑,使得他反抗这个传统,抨击这些虚伪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深受宗教思想的束缚,无形中用清教观去审视世界,审视人们的生活。这也使得《红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长岛春梦》中,刻画了一个复杂矛盾的悲剧英雄盖茨比。他一方面醉心于物质追求和沉迷于炫耀性消费,另一方面又忠诚恪守清教伦理和执着践行西部拓荒精神,在消费主义和清教主义拉锯下,死亡成为盖茨比命运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2.
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主人公布朗为了履行与魔鬼的约定而进行了一次森林之行,其实这是他为了探索人性世界真相的一次精神之旅.而从清教主义原罪论来看,这次旅行注定是痛苦的,因为他发现了人心深处的黑暗与罪恶.那么,死亡是否是他获得救赎的方式?这渗透着霍桑对清教主义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存在着重理论轻文本的现象。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红字》被认为是清教主义伦理观的寓言,我们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重读这部美国文学经典,探讨小说所揭示的清教主义道德伦理观,并重构小说女主人公赫斯特·普林在当时的清教伦理环境中的伦理形象,最终可得出原罪-惩罚-救赎是清教主义伦理道德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4.
纳撒尼尔·霍桑在其代表《红字》中讲述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作者通过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刻画,揭露了当时残酷的现实和清教主义的道德虚伪,表现了对人性本质的认可和同情,对爱情的伟大予以高度赞美。  相似文献   

15.
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一位清教诗人寻求侍奉上帝的清教心路.本文将这首诗置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情境之中,结合文本释读,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契舍,考察诗中双关、对照、圣经典故等修辞手法,进而揭示诗人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清教心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霍桑的小说《红字》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者复兴清教的主题。清教激励了美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开国者,对于美国文化有贯穿始终的影响。霍桑在小说《红字》中为工业化初期的同代人指出了一条清教主义的道德完善之路;电影《红字》则表现了当今美国人向往和平、回归家庭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从殖民地开始,美国曾长期是基督清教一统天下.清教主义不仅是一个宗教概念,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生活方式,它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的文化、思想、政治.早期清教移民的宗教观念对促成美国民主政体的诞生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总是与清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无论如何霍桑还是无法超越所处的时代,彻底摆脱盛行的超验主义语境对其作品的潜在影响。霍桑小说《美的艺术家》中艺术家欧文对于超凡之美的追求充分体现了超验主义强调超灵、自我以及自然的主要思想,从中也折射出19世纪超验主义对霍桑的影响以及霍桑对超验主义的辩证思考,引发身陷现代性危机的当代读者对于美及精神追求的凝重反思。  相似文献   

19.
清教主义作为美国文化思想的源头,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方面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深远。由于宗教教义和历史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清教在美国社会形成了"以勤劳、节俭和禁欲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并以此塑造了美国的国民特征。然而,到了19世纪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美国的主流思想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德莱塞小说《嘉莉妹妹》忠实地描绘了好逸恶劳、奢华靡费与金钱至上的消费文化思潮在美国社会逐步抬头的趋势,而以清教主义为主的道德传统则日渐式微。对此,有人提出重塑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试论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 2 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福克纳着力塑造了一批受清教主义影响的南方女性。她们生活极不幸福 ,人性受压抑、扭曲 ,是清教主义制造的女性贞洁神话牺牲品。福氏通过小说大胆地向女性贞洁神话挑战 ,向传统的道德挑战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