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的中国戏曲文化节在国庆、中秋佳节期间于北京园博园拉开序幕.京剧、曲剧、昆曲、评剧、豫剧、黄梅戏等十几种地方戏曲,在北京园博园十大地方园同场奉上210余场精彩的演出,为市民的文化活动增添光彩. 此次中国戏曲文化节,选择在风景如画的园博园举行,许多梨园名宿积极参与.特别的选址,也让票友们能够在欣赏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欣赏美丽的园博园风光.票友们在北京园、江苏园、晋中园、重庆园里欣赏地方戏曲,观看花车巡游表演,还与演员们合影留念,进行互动,体验戏曲魅力,充分感受了中国戏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逯村位于榆次城西南20千米处,是榆次区和清徐县的交界。之所以说这个村是“戏迷之乡”,是因为历史上这个村票友多、爱看戏的人多、唱的戏也多。在圈子里,喜爱演唱的戏迷(即票友)不计报酬、自愿组织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令人堪忧的前景,戏曲作为一个整体在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急剧下降。屏南四平戏当前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如何发扬其特色,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屏南四平戏,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侗: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2015年的暑期,新编历史剧《南海子》的彩排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北戏)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不久,刘侗院长带着这台新排的戏到大兴区试演。演出获得成功,剧中的一些唱段在大兴戏迷票友口中广为传唱。一些平日不怎么关注京剧的人也在打听:《南海子》什么时候再演?老戏迷们更是沉醉其中:这是部写大兴地面儿上的戏,听起来真叫过瘾。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戏源词汇的形成演变与戏曲行业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戏源词汇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会出现新词产生、旧词消亡、跨域使用、语义泛化等现象。究其原因,既是词汇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然,又与戏曲行业自身的特性有关。思维联想规律以及人们的语用心理也促进了戏源词汇的发展演变。戏源词汇的泛化受使用频率的影响,与使用频率呈正相关性,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越容易泛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8.
戏改黄金期对新中国戏曲发展意义非凡,亟待深入研究。作为戏改成功典型的河南戏曲成果丰硕,其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担当了重任,成为河南戏曲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性活动,奠定了牢固的观念、体制基础。观摩演出大会围绕戏曲遗产挖掘整理与继承创新等戏曲发展新政之落实,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对戏改成果做出检省,由田汉、马可等省内外专家与省内各戏种、行当戏曲家共同审查、讨论及会诊,从寻找新旧辩证关系出发,解决戏改剧目问题,整理改编既尊重传统,又更重推陈出新;现代戏成为核心问题;唱腔、表演等继承创新,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常香玉、阎立品成为翘楚。二、会演是戏改理论探索深化的新起点。以挖掘继承、推陈出新为目标,站在总结中国戏曲理论体系、西方理论中国化的高度,总结成果,提出新命题,规划戏曲方向。围绕《刘胡兰》之争,探索地方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之路,马可、冯纪汉等高屋建瓴,确定尊重传统戏曲规律、保持地方剧种特色、紧密结合传统、有重点地创造的原则,奠定河南现代戏崛起的理论基础。三、会演是河南戏曲界走向一体化体制的重要开端。会演完成了调查资源、统一思想、建立共识以及整合力量、成立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等任务,推动了戏曲界一体化格局的形式,使其纳入国家文艺体制。  相似文献   

9.
自清代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在其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与汉剧、昆曲等进行不断交流与融合,京剧诞生了。在京剧150年以上的发展史上,它浸润着京城文化,经历了盛衰沧桑,演绎着人间悲喜。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它植根于民间,京剧的票房、票友活动,是其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写照。目前,京剧在全国各地仍有为数众多的票房,京剧票友也依然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作为中国京剧诞生地的北京,票房和票友活动最具代表性,一些著名的京剧票房在全国票界也有较大影响。笔者于2007年9月至11月底,在北京走访了老舍茶馆等几家票房,下面,将北京市京剧票房及票友活动的情况,以及实地调查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一起,形成下文。老舍茶馆调查日期:2007年10月31日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入场券价格:普通观众10元,凭戏迷卡七折优惠一、一般情况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馆几乎遍及全国,是百姓休闲、交友、娱乐的理想场所,如今,一些茶馆还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中国民间茶馆与中国的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有不解之缘。依托茶馆这块“宝地”,一些传统音乐、传统技艺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而茶馆也借助这些传统曲艺、戏曲、杂耍等,招揽顾客,营造出生意兴隆的局面。老舍茶...  相似文献   

10.
2017年6月7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中国戏曲传统化妆、服装技术人才培训"结业展示,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举行,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北京市文化局副巡视员马文等领导与北戏院长刘侗、党委书记刘宝华等领导共同观看了结业展演,并先后致辞.韩子勇及马文等领导对此次北戏的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韩主任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北戏的"中国戏曲传统化妆、服装技术培训"是戏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急需项目.舞台上的角色之所以那么美,很大一部分来自化妆、服装的美的赋予.整个戏曲生态中不能没有化妆、服装.国家艺术基金人才资助项目有个紧缺急需,就是针对薄弱环节,要把它促一促才能改变整个戏曲生态环境,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将传统艺术的植被,京城文化的植被,生长得郁郁葱葱.  相似文献   

11.
乡戏风流     
正作为第四届市民文化节一个重头项目,《乡戏风流——温州传统戏剧保护项目展》于11月2日至8日在温州市展览馆举办,展出由晨波拍摄的精美摄影作品八十多幅。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历代民众所喜闻乐见。追根溯源,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最早、最成熟的戏曲形式,就是始于南宋光宗年间浙江温州(古称永嘉)的南戏。  相似文献   

12.
齐鲁古典戏曲概说(之二)张英基明清是中国戏曲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传奇在明清戏曲艺术中居主要地位。明清传奇继承了南戏的艺术形式,并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将剧情发展的段落分为“出”,每本传奇一般在二十出以上,六十出以下;剧本大多分上下两本(卷),且每出戏...  相似文献   

13.
京剧我不熟悉,童稚时母亲曾携我与弟弟在青岛长安大剧院看过一场梅兰芳的演出,六十余年过去了,不再记得当时演的是何剧目,迄今仍未忘记的是梅兰芳的扮相与唱腔,虽然已极模糊,但比女人还女人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遂知道京剧不是现实的人生,京剧是戏,或因是戏,始有人看,继有票友和戏迷沉溺其间,而这些是后来衍生的想法,未曾想过,六十年过去,这竟是我直接面对京剧的全部记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理论的“戏剧化”与本体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戏曲发展出现"戏剧化"倾向,这种倾向在进入1950年代后表现为斯坦尼戏剧理论的影响,戏曲的程式与表演传统逐渐丧失。其根源不仅来自现实,还可以从诸如李渔的戏曲理论尤其是"结构论"、"非奇不传"论溯因,这些观点与现代戏剧理论颇多契合,这使得人们在理论观念上出现一种误导,放大中国戏曲"戏剧化"作用,使其追求走向极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戏曲优秀的作品也都是体现了这些方面的。但除此以外,中国戏曲更重视诗化、诗性和写意空灵。而且所有这些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最终都变成体现中国戏曲写意和诗性总体原则的有机构成。近年来戏曲创作与理论学术之本体回归,是人们对戏曲发展的自觉和反思,立足戏曲本体,努力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的和原创的戏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发展和卓立不群,与中国戏曲的大众性和普及性相关,与戏曲表演者的理论修养及艺术追求相关,更离不开戏曲程式化表演和观众特定审美趣味以及欣赏过程中的全身心参与.  相似文献   

16.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是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 2 0世纪 ,自“旧戏改革”的理论主张提出 ,经过充分的戏剧实践和理论准备之后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成为中国戏剧遵循的发展道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戏曲“现代剧”的确立 ,使现代剧和历史剧共同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 ,由此开始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新纪元。张庚戏曲现代剧的理论为中国戏曲寻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戏曲现代化的目的不仅仅在戏曲本身 ,而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是戏曲的高峰期,以昆曲和弋腔发展起来的传奇,以及"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显示出了多样的戏曲形式,在乱弹、汉调基础上发展出的京剧,都表示出了中国戏曲艺术已经发展到了新的艺术高峰,如:明传奇有记载的作家达700余人,剧目近2000种,现尚存600余种,而至清代中叶,当时被称为"花部"的各地方戏也相继兴盛起来.而由诸宫调影响下发展出的弹词和鼓曲,显示曲艺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明清小曲也显示出动人的风姿.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中国戏曲理论与批评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读王占欣的戏曲油画,正可谓"画如其人",扑面而来的视觉信息传达出她对戏曲的钟爱、对绘画的执著、对舞台的遐思、对人生的感悟。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存二、三百个剧种之多,而在其中独占鳌头的京剧被尊为"国戏"。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戏曲起源于游戏。然而 ,对戏曲中游戏的性质、游戏与娱乐之间的关系 ,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游戏是人的本质之一 ,人游戏是为了娱乐。戏曲是从上古“戏礼”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审美游戏形式。在戏曲中 ,游戏与娱乐共在 ,游戏为“戏之事” ,娱乐为“戏之意”。娱乐既是戏曲的功能 ,又是戏曲的目的 ,因而 ,“戏乐”是戏曲的本质。戏曲要摆脱当代所面临的困境 ,根本的出路是在学理上真正认识戏曲的“戏乐”本质 ,重新摆正其大众性的俗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辉煌精品《天仙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前黄梅戏遭遇困境,新编黄梅戏难以被观众认可,“像不像”的问题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黄梅戏创新的首要问题是,观赏者应当了解戏曲审美中平俗与新颖的辩证关系;作曲家应当把握黄梅戏创作的新颖性与可接受性原则,不妨借鉴齐白石的创作经验。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手法来处理新编戏曲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