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主题是人性、优良政府与正义,而荀子是体现这个主题的重要一环。对于荀子来说,该主题很大程度上是以礼为焦点的。从政治哲学的视域考察荀子的礼观念,可以看出其呈现出多重向度。就人性哲学的主导倾向而言,可以把荀子归入他律伦理学的类型;就理想的政体而言,荀子支持的是君主专制,只不过是仁慈的专制主义而已;就正义观而言,荀子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精英主义的等级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2.
罗尔斯《正义论》的理论旨趣是建立一个人与人合作的良序社会,这使他在构建正义理论时立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并将人性作为其分配正义的基础.罗尔斯分配正义的人性基础,可以为当代中国构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人成为自由的人是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他在论述国家的自然基础时强调, 自然权利取决于自然力量, 是不能完全转让的。在国家形式方面, 他的主要观点是一个国家的好坏主要不在于政体形式上的区别, 而在于目标的根本不同。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而不是把人以理性的存在变成畜牲或傀儡。他的自由观是一个矛盾体, 但是他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起做出的重要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体首先形成于英国,继而流行于欧美。对于这一政体的起源,人们往往过分看重经济因素,而忽略了政治因素。笔者认为,政治制度、政体形式与经济因素固然相关,但若仅从经济方面去寻找原因,那就无法解释,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的不同国家,为什么会形成差异很大甚至迥然不同的政体;也无法解释,本来经济发展程度大体相同的不同国家,数百年后其社会状况却大相径庭。因此,在研究国家政体的成因时,我们还应对经济以外的因素,尤其是政治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分析方法是雷蒙·阿隆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价值与社会条件的联系中来考察政治选择,将价值目标形式化,使政治制度处于不确定的地位,然后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最后对价值与其可能的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从而确定哪种政体真正符合工业社会的现实条件。阿隆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决定论,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相对主义,对现代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在清末反对革命共和,在民初又反对帝制维护共和。对梁氏的这一政治态度,学术界多强调其"多变"的政治性格,而对其一以贯之的政治理念似乎关注不够。对国体和政体关系的认知是梁启超宪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一直主张在既定的国体之下逐步实现政体改革,在清末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在民初则维护共和国体;其一以贯之的政治理念力图阐明政治制度与民主宪政演进的一个规律:国体固然可以采取"革命"的方式迅速发生变更,但政体却必须通过"进化"的过程才能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为新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立进行了理论 探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发展中国政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 政治发展目标,通过革命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国体和政体,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这些理论成果为新 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8.
人性与政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奠基于不同的人性哲学判断,先秦哲学家们提倡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和原则.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基于其人性恶的判断论证了其隆礼重法治国原则与方略的合理性.虽然人性有恶的一面,但通过礼义法度来化性起伪,可以使人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研究国体与政体问题的理论建树,构成了梁启超宪政中国化理论的重要部分。该问题作为中国宪政模式的核心问题渐次展开,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成型,进而成为梁启超为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设计现代政治制度的开端。以政治哲学为视角,以梁启超宪政思想为对象,以清末民初为历史背景,对梁启超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路线——国体与政体的基本原理、何为国家、何为国体、何为政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予以了清理和归纳。这些思想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梁启超宪政中国化理论的基本特点,把握梁启超国体与政体问题的思想主线,而且其对于转型期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亦有着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古典混合政体思想强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制约,现代分权制衡理论主张权力之间的分立制衡。无论是古典混合政体还是现代分权制衡,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权力的均衡。两者之分野仅在于,前者是古代政治思想家从实证的角度,从人与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真实的相互往来与影响的过程中发掘出的政治智慧,后者则是前者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经意识形态化后的哲学表述,旨在淡化人、阶级、阶层等实体形象,维护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逻辑前提。美利坚合众国按照分权制衡理论构造出三权分立政体,追根溯源,本质上不过是古典混合政体的临摹,因而有别于民主政体。言民主必提美国,言美国必日民主,实则是对美国政体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建构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任何政治都隐含着关于人性的假定,对于人性的不同预设导致了迥然不同的政治旨趣.西方国家崇尚法治与分权制衡的政治追求基于它对人的局限性和恶性的体认,中国历史上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的政治基于它对人性的完满和本善的预设,而理想的政治设计和政治运作应以对人性善恶的全面把握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分别是古代政治哲学和近代政治哲学的杰出代表,他们政治观的差异反映了古典政治哲学和近代政治哲学之间的范式转换。本文以伦理目的论为分析视角,通过对两位思想家政治思想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伦理目的在古典政治哲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种政治目的在近代政治哲学建构模式中的消解。这种转化使得古典的伦理政治观为近代的功利政治观所取代,并为人们建构现代的政治制度和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大卫·休谟称自己的哲学为“人的科学”,即以研究人性的基本理论作为哲学的根本课题。在他看来,一切科学都离不开对人性的考察,都以解释人性为依归,“逻辑的唯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政治学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①他认为,如果说哲学是人性科学的基础的话,那么具体科学则是人性科学的贯彻和运用。休谟的这一看法,不仅鲜明地体现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发现人、颂扬人的时代精神,而且也使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独具特色。然而,休谟的这一思想却极少为研究者所重视,从而也难以说明休谟思想的全貌。本文以休谟的主要代表作《人性论》为基本依据,试图就他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内对人性理论的贯彻作为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塞罗认为混合政体具有保障人民权利和维护社会正义的价值,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最佳政体。他强调混合政体在制度上协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融通贵族的权威与平民的自由权利,从而发挥了消弭不同社会等级之间利益纷争、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作用。西塞罗的混合政体其本质是通过社会各阶层共享权力,建立利益均衡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政治稳定,使利益协调取代以权制权成为实现政治稳定的新模式。因此,在利益高度分化的社会中,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应该发挥国家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要通过政府权威保证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要开展社会建设协调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5.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政治哲学构想.这一构想既是对资本主义所有权和所有制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必然结果,又是对人类未来财产权存在方式、表达形式与存在意义的政治哲学表达.在本文看来,重建个人所有权是真正实现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回归人本身的社会历史方式."重建个人所有制"既会改变人类的生产关系逻辑,更会变革政治权利表达的方式和政治权力运行的逻辑,使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得以真正解决."重建个人所有制"既是实现分配正义从物性逻辑转向人性逻辑的哲学方式,更是人以自己的劳动及其成果建构丰满人性的政治方式.所以,诠释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政治意蕴,既有利于我们理解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又有利于推进我们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为了找到20世纪2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的原因,试图从构建完满丰富的感性人性入手,以培养出不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操控的自由主体为目标,走上了一条审美政治解放之路,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体现出来的乌托邦式的未来观为他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马尔库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中重新解释了《手稿》,重新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于审美人性的复归之上。他揭示了人性中包含异化和超越两种向度的可能性,而这两者之间必须通过人的此在本身的存在——“劳动”作为中介进行联系。马尔库塞将人性中的情感解放的哲学起点定位在劳动的哲学概念上,在人性的内部寻求异化劳动的根源,从而放弃了对私有制结构的深入研究。他把人性定位在劳动中自由、自觉的人类审美精神本能,缺少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实践底色。《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开启了马尔库塞以后的“人性—美感—爱欲—游戏—新感性—新左派—审美之维”的政治美学研究路向,其美感政治学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境遇中人的生命与资本流通之间的张力问题研究具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集中讨论了政体变迁问题,并致力于研究保持政治稳定的方式和途径。他认为,政治制度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它的稳定却依赖于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支持。亚里士多德主张,为了培养与政体保持和谐统一的个人,国家要用法律控制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人"的哲学维度的渊源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人类如何产生,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如何从神性中解脱出来的;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是什么;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全文通过对西方哲学中有关人在宇宙中地位问题的若干思考,将人类摆在宇宙体系中观察、认识,把人性的以上三个不同方面综合起来看待,则有利于整合各种孤立的或貌似对立而实为互补的人性观点,形成对人性的系统认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人性及其本质,有效地指导和解决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究竟以何种方式把握"政治哲学"的本性、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真义、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政治改革,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当代中国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实现政治正义的关键问题.以"人的观点"把握人的"政治问题","政治哲学"实质表达为哲学活动、哲学之思的一种基本立场、意识方式和价值理念.马克思政治哲学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精神,它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应当采取何种政治组织形式、怎样实现政治统治权力以及如何完善政治运行机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智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治文明的成功经验和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而且要珍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优秀政治文化传统,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实际,不断增进中国人的"政治自觉",提升中国人的政治人格,努力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0.
论人性观与政治体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社会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政府是治理社会的权威组织 ,因此政治体制的设计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 ,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支持。纵观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是在认定人性具有欲望、私念的前提下来对政治制度进行设计的。一方面 ,他们认为人性中有不完善的一面 ,因此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使政治体制能抑恶扬善 ;人性有弱点 ,为避免它对社会造成损害 ,必须对权力加以制约。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 ,化害为利 ,使之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