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纠纷的特殊性决定调解在劳动争议解决中的重要性。但我国立法界对劳动争议调解重视不够,对其规定过于简单,造成实践中不能充分发挥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现针对劳动争议调解的实践,剖析当前关于劳动争议调解立法的不足,提出立法上的完善建议,以促进劳动争议调解实践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关于企业内部劳动规章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内部劳动规章是企业组织社会化劳动所必须的制度 ,它对于提高劳动效率 ,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和谐劳动关系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关于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的立法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劳动规章立法和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的立法经验 ,对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劳动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论,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领域的变革入手,分析其对企业和劳动者产生的影响,得出"这些影响是《劳动合同法》引起争议的原因"这一结论。并由此出发,探讨劳动领域立法应考虑的法理要素和现实要素,其中的现实要素包含了劳动立法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二者的和谐统一,是劳动领域立法走向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健全的劳动立法是将劳动力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实施环节。针对目前我国劳动立法不甚完善的现状,必须完善劳动立法程序、完善劳动立法体系、健全劳动监察立法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首次规定了劳务派遣制度,使劳动派遣复杂法律关系的调整有法可依,但由于立法准备不足,存在先天的制度缺陷。本文从保障劳动者在劳动派遣中的合法权益人手。借鉴别国立法经验,从多方面探讨完善我国的劳动派遣法律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兼职劳动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我国现行立法中有关兼职劳动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在法律上明确兼职劳动的合法性地位,对兼职劳动行为进行法律规制,保障从事兼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的一种关系.我国劳动法的实务中,大多数的劳动纠纷都是由劳动合同引起的.司法审判中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及适用也存在着比较混乱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理论界对于事实劳动关系的有关理论体系不是很清晰.事实劳动关系的界定、效力要与"视为"实施劳动关系的情况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包括:对协调劳动关系进行规制、监督,对恶化劳动关系的行为进行控制,对劳动关系中出现的矛盾进行调解与仲裁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来治理劳动关系是当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主张和做法。根据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特点,政府从决策、立法、执行、矛盾调处等方面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与治理并使之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律对雇佣合同的调整存在立法空白。理论上雇佣合同有民法调整模式和劳动法调整模式两种学说。雇佣合同是劳动关系的特殊存在形态,由劳动合同法调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应当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认定劳动关系是解决劳动法问题的逻辑起点,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规则也应当遵从劳动法的立法目的。然而,我国现行劳动关系的认定规则却呈现出封闭、复杂的特征,其中退休返聘人员在工伤损害救济中所遭遇的劳动关系认定瓶颈是这一特征的重要例证。劳动关系认定规则的缺陷直接造成劳动关系认定的困难,进而影响劳动纠纷的解决。因此,根据劳动法的立法目的重新厘清劳动关系的含义,推进劳动关系的理性扩张,是对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因劳动关系认定困难而引发的各种争议的有效制度回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劳动仲裁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与诉讼形成紧张的冲突,难以起到分散纠纷的立法目的,而且弱化了当事人运用劳动仲裁的积极性。改革一裁二审的立法模式,建立裁审分轨的纠纷处理机制,协调仲裁与诉讼之间的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劳动仲裁制度化解、消弭劳动纠纷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提供劳动的一方来说,所处的用工关系被认定为劳动关系最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已达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主要看劳动者是否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我国立法应当认可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互联网+”模式下企业与从业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的认定除了“从属性”标准外,还应当确立更为细致的认定标准。在校大学生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以劳动者身份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劳动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而制定的劳动合同法,将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提供法律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应当在劳动合同法的指导下寻求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组织社会化劳动所必需的制度,我国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立法甚少,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问题。对此,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经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立法,规范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制定程序。  相似文献   

15.
化解劳动争议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主体多元促使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化趋势,致使劳动关系不和谐因素增加。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劳动争议特征及其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引起争议的原因,提出了化解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转向和谐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劳动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从总体上讲,西方各国劳动关系的发展是从对立向对话、从冲突向合作、从无序向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国家主导的立法干预机制、劳资双方集体协商机制、及时公正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保持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条件。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时期,建立健全顺畅、高效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立法事关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利益,对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影响甚大。《劳动合同法》(草案)针对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充分体现了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核心的立法宗旨。但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影响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对等因素,权衡利弊及利益得失,把握好对双方利益的倾斜力度和宽严尺度,正确处理私法自治性与公法干预性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合理平衡劳资关系,体现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8.
<正>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较之前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的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法褒贬不一,但其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理念对推动劳动法学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具有积极的意义。对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草案)》是自1954年第一次公布宪法草案以来,我国第十三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和意见的法律草案。起草制定《劳动合同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劳动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二是《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合同的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用。《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约定“试用期”进行限制;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时支付经济补偿金;规定用人单位的缔约责任和后合同义务。  相似文献   

20.
退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在我国劳动法体系中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上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地区差异明显。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对上海市退休人员用工关系进行研究,认为该用工关系应界定为特殊劳动关系,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明确立法对退休人员特殊劳动关系的界定;以一般规定为原则,以地区特别规定为辅助,调整退休人员的再就业;设立弹性化的退休制度;对退休再就业人员采用更灵活的养老金领取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