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晓鹏 《青海社会科学》2007,1(1):168-170,140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和转换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国民党领袖的孙中山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毛泽东,各自从本党、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反映本阶级利益的农民观。这两种农民观,分别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观和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观。前者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后者的彻底性和革命性,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从而也就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2.
《创造周报》是以文艺批评和翻译为主要内容的一份文学期刊,它是在创造社"战斗"目的和出版方经济目的的双重促动下诞生的。创造社以《创造周报》为阵地展开了对新文学的批评和批评文体的建设。《创造周报》批评家以自身的批评实践指陈了新文学发展中的弊端,凸显了他们"自我表现"文学观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实现了新文学一次意义重大的美学转型;同时,他们又以自觉而系统的对批评文体的科学建构,构划出一个近乎科学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推动了现代文学批评现代性的进程。他们对新文学现状忧思之深和批判的激烈,对现代文学批评重建的勇气和实绩,都使《创造周报》成为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史上 ,曾经有过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 ,顺利实施了北伐战争 ;第二次国共合作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为两次国共合作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为和平解放台湾 ,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也做过巨大努力 ,为海峡两岸关系良性发展总趋势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记者人数迅速增多,职业认知开始自觉,职业意识开始增强,团体组织也随之出现。正是在这种新闻记者的早期职业化背景下,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主办的一份同业媒体《记者周报》问世。其对职业角色的探寻,对外来压力的抗争,乃至对职业共同体的凝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新闻记者职业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次特殊的政党合作,是两个革命政党为了打倒内外敌人,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联合。然而由于复杂的内外因素,这次合作最终破裂。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两党的这次合作缺乏稳固的基础、没有采用恰当的合作方式,缺乏明朗的前途,这些成为导致合作最终破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国共两党曾进行多次的秘密接触,商谈合作事宜。其中蒋介石将与中共接触的任务交给了陈立夫,陈立夫积极主张联苏抗日,通过联合苏联以达到联共压共的目的。同时他还积极地从国内、国外两条途径寻求与中共的联系。当与中共的联系打通后,陈立夫作为国民党的代表与中共代表潘汉年直接会谈,虽因双方的分歧较大,谈判最后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但却使双方增进了了解,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破裂,其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内的右派刻意造成的,国民党右派利用孙中山理论体系中的缺陷蓄意歪曲放大制造反共理论依据,借用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排斥中共和国民党中右派势力逐步集聚形成反共强势等等原因才是导致合作破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原则性与策略性的统一,通过党中央制定的劳动斗争纲领,各类群众团体制定的劳资规范文件,通过积极推进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革命政府以及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工作等三种形式提出了自己的劳资政策,并初步构建了体现契约原则、监督原则、双赢原则的新型的劳资关系观.尽管这一时期党的劳资政策有适应国共合作需要的权宜之计的成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武志 《兰州学刊》2009,(Z1):153-154
日本帝国主义的日益侵略,加剧了中国的局势。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了合作,进而共赴国难。日本的野蛮侵略促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左派、右派是中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概念,并以此来指导革命实践。《向导》周报在此概念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共合作伊始,中共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共合作的实际,形成了国民党内有左派与右派的基本判断,并逐渐形成完整概念。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分化日趋严重,中共适时提出“新右派”概念,完善理论,并根据形势变化,制定对国民党内“扶持左派”与“斗争右派”的策略方针。中共的国民党左派与右派概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蒋介石的派别划分,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12.
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别的政治态度和目的各不相同。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斗争策略,并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战术,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3.
14.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国共合作以酝酿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而闻名于世,其原因在于国共两党各自政治成熟和彼此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一次成熟、成功的合作,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两党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回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源于两党都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正确处理了两党关系。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有利于思考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经过国共两党共同努力而实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突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增强了“团结与统一”的民族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简要地叙述了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以后,继续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正确立场,同一切违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反对国共合作的行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为创建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7.
建兴五年,诸葛亮伐魏前上《出师表》,详细规定了刘后主与辅佐大臣各自的职责所在和应遵守的政治伦理秩序,设计了蜀汉统治政权的权力架构及运行方式。次年又上《后出师表》,对一年来军国大事的实际状况作了全面的说明和解释,提出了辅佐大臣应坚持的道德操守,确立了蜀汉统治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两份《出师表》是蜀汉建国后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8.
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鼎力协助孙改组国民党并建立了首次国共合作联合战线;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在国共合作后的新形势下,忠诚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共产党人携手进行革命;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为巩固与捍卫两党联合战线努力奋斗,直至为此最后献出生命。廖的言行表明他是献身于首次国共联合战线及其事业的第一功臣。  相似文献   

19.
作为在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颇有影响的《读书》杂志,自创刊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然在《读书》中的文章多偏重于文史哲领域,但其中关于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等的文章仍包涵了20多年来知识分子对于政治问题的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读书》所发文章主要包括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陈金莹 《理论界》2001,(6):55-56
近代中国曾有过两次国共合作,即1924年到1927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和1937年到1945年的二次国共合作。两次国共合作有其各自的形成原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战胜强大敌人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加紧对华侵略,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既有各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压迫,又有依附于帝国主义掌握中央政权的大军阀和拥有各省政权的小军阀;既有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统治,又有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相勾结的官僚买办阶级的盘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