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依据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第一部分:逻辑学》(《小逻辑》)中的相关论述,通过对逻辑真实体的三个环节的考察,澄清“知性(知性的肯定)—怀疑主义(知性的否定/知性的辩证法)—辩证(理性的否定方面/否定的辩证法)—思辨[理性的肯定(否定之否定)方面/肯定的辩证法]”的结构和四者之间过渡的必然性。由此,怀疑主义、辩证法与思辨之间的关系的最终规定得以阐明:知性自身误解着地运用辩证法时,就形成了怀疑主义,并且辩证法本质上是属于理性的,与此同时,黑格尔为了区分否定的辩证法和肯定的辩证法,他在这里更多的是把“辩证(的环节)”作为否定的辩证法(否定的理性)来运用,并用“思辨(的环节)”这一概念代替了肯定的辩证法(肯定的理性)。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认为逻辑学的对象是思维形式及其规律,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真理的科学。黑格尔认为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是第一阶段,其本质在于认识事物的规定性和差别性,其基本规律是同一律,后者是思维发展的第二阶段,其本质在于认识事物的矛盾。黑格尔把他所谓的知性逻辑也叫普通逻辑,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传统逻辑。他为了说明普通逻辑的局限性不惜歪曲它的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黑格尔把所谓的理性逻辑又叫思辨逻辑,亦即辩证逻辑。黑格尔并未提供辩证逻辑相对完整的系统,他把辩证逻辑和辩证法混为一谈。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唯心主义的,非科学的,他不应作为辩证逻辑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全部哲学和逻辑学,就是以思辨的形式论证“绝对精神”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因此它本质上无疑是最唯心的东西。但在他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却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关于概念沿着否定之否定的途径呈现出“圆圈”式发展的思想,就是黑格尔首次提出的,而且他还运用对立统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思辨的逻辑"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关于事物自身的形式与内容本质相统一的逻辑学.思辨哲学研究思维的自己运动和必然发展,表现为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规律.思辨的逻辑由于注重了客观事物本身因而能够完全把握存在,即思辨的逻辑把握客观逻辑,从而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辩证逻辑对象究竟是什么?这不仅关系到辩证逻辑的研究方向,而且也是涉及这门学科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为了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探源溯流,从评判黑格尔关于逻辑对象的观点出发,提出笔者对于辩证逻辑对象的基本设想。一、辩证逻辑的对象与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对象逻辑学的对象本来是与哲学认识论的对象有明确区分的,但是,康德在其先验逻辑中,使逻辑学的对象与认识论的对象合二而一了,而黑格尔在其思辨逻辑中则进一步把逻辑学的对象与本体论的对象融合起来了。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内在地结为一体的哲学体系,绝对精神是本体,具有先在性、统一性、自由性和否定性的维度。在这里,头足是倒置的,形式是思辨的。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本体“绝对精神”的批判与否定,确立起以劳动为本体的哲学理论,并恢复了辩证法的现实性,即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充分展现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正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在19世纪初出版的《逻辑学》(1812)《小逻辑》(1813)全书分为三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分别讲述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本文讲的是黑格尔在论述第三条规律中的贡献与缺陷,以及如何从东方哲学智慧,并通过二百年来世界革命实践的经验去纠正黑格尔的错误,从而充实发展这一规律。一,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辩证内容及其缺陷  相似文献   

8.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矛盾统一和否定的否定以及质量互变是怎样的关系?恩格斯把它们概括为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三个基本规律。黑格尔认为,这三个规律有着內在联系,它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总体上显示逻辑体系的全貌。矛盾统一规律是其逻辑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没有它就谈不上其它两个规律的作用。其它两个规律则是这个中心的侧面和重要补充,它们说明事物概念矛盾进展其它方面的一般特性。它们却又各“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马克思语),是对立统一所不能代替的。但反过来,以否定的否定而论,也不能取代矛盾规律而成  相似文献   

9.
主客同一的逻辑本体论是黑格尔逻辑方法的基础。黑格尔站在主客同一的绝对知识的高度,把逻辑学归结到本体论,把历史(哲学史)归结到逻辑,从而实现了认识论、逻辑学、本体论的统一。黑格尔的逻辑方法在今天人们的理论思维中,仍然发挥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有追求精神需要的本性,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形成及其运动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规律,它是抽象的前主观意识一分为二或树立对立面,在扬弃异化的过程中重建自我意识同一性。前意识构成精神运动的逻辑起点,精神运动体现为意识的异化和克服异化、并回复到自身,自我意识上升为理性就形成了精神,精神转向实体阶段仍依循否定之否定轨迹重新占有对象上升为绝对精神。黑格尔思辨下的精神运动完全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论域,但其辩证法思想具有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是推动媒介发展的两大力量,技术逻辑源于工具特性,制度逻辑则体现着作为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对工具使用的选择.数字信息技术催生着社会产业更大范围的融合,在技术与产业的双重变革背景下,我国的媒介机构与通信企业形成合作,在严格的监管体制下逐步实现边缘性突破.这种突破方式既是对技术变革力量的回应,又体现了我国对媒介的制度选择,并显示出数字技术条件下媒介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辩证逻辑--创新的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的逻辑有许多弊端,突出表现在未考虑创新思维及其特征,不能为创新提供思维工具.创新过程的本质是提出假说或假设的过程,创新思维具有主观猜测性和假定性.创新思维的形式有其自身的特征.要素组合推理、逆反推理等辩证逻辑的推理方法是创新思维最常用的推理方法.应建立一门以创新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及创新思维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创新逻辑.辩证逻辑应该担当起这种创新逻辑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道义逻辑、行动逻辑和规范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5 0年代由冯赖特创建的道义逻辑 ,首先是作为行动名称的逻辑而建立的。这种逻辑在建立之后产生两个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该做”的逻辑 ,一个是“应该是”的逻辑。在“应该做”逻辑的研究方向上 ,行动名称的逻辑之后 ,产生以分析行动语句而生成的行动逻辑的探索。于是道义逻辑便是一种以行动逻辑为基础的动态逻辑。但是 ,在行动逻辑基础上构建的道义逻辑是一个有关规范命题的逻辑 ,而不是规范的逻辑 ,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规范命题逻辑和规范逻辑的混成物。  相似文献   

14.
逻辑是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独特标志,20世纪许多哲学分支的进步和发展是与现代逻辑所提供的严格的分析性技术密不可分的.逻辑几乎影响了整个语言哲学的风格,逻辑也为形而上学、元伦理学和心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逻辑提供了各种形而上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甚至在哲学中扮演着中立仲裁者角色.但逻辑也受哲学的制约,逻辑依赖于哲学的基本预设,经典逻辑和各种非经典和反经典逻辑系统都有深刻的形而上学背景.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分别从逻辑的哲学方面和哲学的逻辑方面为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刻画逻辑和哲学的这种复杂、动态和多样性关系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逻辑到普通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逻辑是传统逻辑主体内容的扩充,其中贯穿着兼容并蓄的大逻辑观,是高等院校文科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吸收论"的角度坚持普通逻辑的特点和现代化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普通逻辑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全国高校普通逻辑教学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形式逻辑和论辩理论核心主题的论证型式,也日益成为论辩的人工智能方法关注的焦点。论证型式表征日常论证的常见合情论证模式,它是一种语用结构,往往表达为可废止的肯定前件式。在一些人工智能学者看来,这些论证型式是和演绎论证形式并肩而立的推论规则。论证型式的规范力源于避免语用不一致的理性要求。这种规范力不仅和某种型式的结构有关,而且更由适宜使用该型式的环境加以保证。这些环境条件用匹配的批判性问题加以刻画。批判性问题一方面向论证者警示了某种论证型式可能会遭到弃用的可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向挑战者暗示了攻击该型式的切入点。满足批判性问题要求的论证型式将生成有利于结论的一个假设。在对话中,恰当地使用论证型式的一个团体,将把证明责任转移到另一团体。然而,如果论证型式的适宜使用的环境条件不能被保证的话,论证型式就蜕变为谬误。大多数所谓的非形式谬误正是论证型式的不恰当使用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逻辑设计的四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向逻辑思维方法、逆向逻辑思维方法、双向逻辑思维方法和整体局部逻辑思维方法,并举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对概率的解释及据此而发展起来的概率逻辑是经典逻辑的最重要的扩展之一.它在哲学、数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一方面是这些研究领域的工具,而同时又是这些研究领域的对象.本文通过对概率的解释进行大致的分类,对由各解释发展起来的概率逻辑分别做了介绍,希望据此对概率逻辑的发展做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交往范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人类交往的探索完成了对人类传播现象特别是现代传播现象的一种独特解读;这种解读的方法论基础是与他对资本的分析相一致的.资本签发了现代传播工具的出生证明,现代传播活动传递和构成了生产关系,资本的终结就是人类全面交往时代的到来.总之,资本塑造了传播,传播的逻辑体现了资本的逻辑.现代传播是随着资本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的发展而发展的,资本塑造了传播,传播的逻辑体现了资本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