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次道德”本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术界在讨论"次道德"问题时,对"次道德"的本质不能仅从语词的角度抽象地解析,还必须联系相应的行为现象来界定。为此,主流理解中的"次道德"行为应该是指违法甚至犯罪者在恶行之后或之中实施的、仅具有"次要"地位或"次等"价值的道德行为。在此意义上,"次道德"区别于"非道德"而属于"道德"范围,是"道德的"而非"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众及学术界自讨论“次道德”以来,大致形成了肯认与否认两种不同的观点,并对“次道德”的概念、行为现象、其产生与被关注背景、肯认意义和倡导上的可操作性等方面作出了思考,但仍有不少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是关于人的关系属性的价值性把握,带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性。按照不同的标准,道德概念可分为肯定性和否定性概念,大、中、小值概念和反思型、人我型、他他型、自然型概念;道德自我意识的形成、道德角色意识的承担及道德概念的“自我运动”是道德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对道德现象的具体概括、把握、预测是道德概念的三个基本功能,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是其功能得以发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双重周期”与“第三次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三次长波经济周期。第一次是1929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至2007年;第三次始于2007年,凸显于2008年。第三次长波经济周期亦称第三次危机,与此前两次长波经济周期相比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趋向缓减、波动幅度小但影响面广;二是经济周期波动与政治周期波动呈胶着状态,即呈双重周期。其面临的问题,既有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根本利益上的矛盾激化,也有20世纪70年代以来累积的石油、粮食、金融等多重经济难题。从其危机化解看,可供选择的途径有三:一是要从整个世界发展趋势与总体长远发展战略着眼,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二是要按照经济周期运行规律,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三是要运用新政治宏观经济学提供的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解决经济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解决政治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问题,必须运用政治学分析中的理性选择工具,从全球政治与经济周期的视角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5.
人类理性能否作为经济学基础假设的逻辑起点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在纳入人类道德偏好的双重动机下利用二次理性的假设提出重新构造"经济人"假设的猜想。旨在回归经济学基础假设的社会性,揭示人类多重原始动机下抉择的行为模式,并解释不同社会性质下人类有限理性实现程度①的影响因子,以及影响社会最终结果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道德资本"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为局限于"物"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出了另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益方向;它从道德源初的建构出发,对道德进行了解构分析,并重构了道德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正视了人的利益追求;"道德资本"的逻辑与道德的资本逻辑并不等同,因此,它并不是以资本的逻辑来演绎道德,而是以人的道德来限制人展现在资本上的"唯利是图"的欲望追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有了惊人的突显成就。但道德建设,重塑道德权威仍是一个不可忽视且万万忽视不得的大社会问题,笔者从我国道德精神现实状态,改善现状,促进道德建设措施等方面构建本文,希望民族精神、民族本质与现代化进一步切合。  相似文献   

8.
9.
包树望 《理论界》2011,(12):89-91
蒲松龄的道德生命实践说明他有着强烈的道德理想追求和道德孤愤感,聊斋道德故事蕴含着这种道德理想追求和对人类道德沦落的孤愤之感,也蕴含着他的道德思想,但此道德题旨在现实中知音难遇,从而促生了另一重的孤愤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新旧体制转换带来了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使现代中国人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道德评价失落、价值取向紊乱、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控制机制弱化、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等。要克服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必须重建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重建现代中国的道德文明,必须建立一个适合道德建设创新需要的道德评价体系,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借助法律文明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支撑。  相似文献   

11.
程海霞 《中州学刊》2002,(2):176-178
尼采把超善恶视为社会实现由“道德时代”向“道德以外时代”迈进的唯一途径。它四层含义 :从上帝走向人自身 ;从理性走向非理性 ;从他者的解释走向自我的叙述 ;从重善恶走向超善恶  相似文献   

12.
杨琳 《理论界》2006,(5):57-58
作为西方道德伦理学家的麦金太尔一直都关注着社会伦理道德的状况。本文对其在道德危机领域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梳理,对当今全球性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如何加强“网络社会”道德建设,还人类一个健康、清新的“网络时空”,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道德不是一般的生存方式,它集中体现着生存方式之"善"。在道德缺失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问题"和"全球问题"的当下,加强道德建设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要真正实现道德之"善"的生存方式,就必须在社会意义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变革,同时在个体意义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加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穿十六大报告的一条红线,学习十六大精神,把“三个代表”落到实处,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当好“代表”。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加强党员道德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有着深刻的道德底蕴,而且为新时期党员道德评价提供了一个科学标准,是新时期党员道德建设的指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道德宗教化”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指出了道德宗教化的历史根源,论证了道德宗教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优越性与局限性。最后指出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中应正确对待和高度重视宗教信仰的道德效应,努力将宗教信仰与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宗教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过程中的辅助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香花 《理论界》2010,(3):103-104
在当代,道德问题正在逐渐替代知识问题成为哲学的核心话题。伦理学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得到"扩展"的反面,道德标准却渐趋"弱化"——"强"道德标准或被"弱"道德标准代替,或成为中立化的叙述。似乎显得悖理的这两种信号实质上宣告着一种"焕新"的道德实践研究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虚拟社交中的“道德人设”,是道德主体为了获得社交利益,在虚拟社交空间塑构的道德人格面具。道德人设蕴含着“主我”、“客我”及“真我”的有机互动与相对平衡,在其生成过程中有“应然之我”和“实然之我”的动态博弈、“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构、认知认同与反馈认同的自我统一。在利益的驱动下,“主我”隐藏、“客我”束缚、“真我”露馅可能导致道德人设的虚假、异化与坍塌。强化道德主体的“内生性”以促进人设的道德人格统一,弱化道德客体的“外生性”以避免人设的道德人格虚化,提升道德环境的“纯洁性”以营造表里如一的道德人设氛围,成为虚拟社交中道德人设走向道德合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鲜活的议题.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仍在对这一问题孜孜以求.国内研究者近些年也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国内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文艺与道德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出于寻求创作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文学作品的目的,热切地探索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问题.论文对近年来道德与审美关系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20.
孙向军 《江淮论坛》2001,3(3):32-36
德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政治理念 ,中外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德治的论述。我国古代社会还素有德治的传统。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 ,赋予这一古老理念以新的生命力 ,这是又一次理论创新。德治理念的核心是政治道德 ,应当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