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资本主义的到来并不是生产力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积极革命”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借助国家、技术与垄断而导致的“消极革命”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发展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反而帮助资本主义开辟新的利润空间、调整内在结构、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往往停留于对一般商品流通、交换、消费过程中人际关系物化和人的生存方式技术化现象的批判,没有挖掘数字资本主义深层次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异化劳动问题。借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的理论工具,可以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异化劳动问题的三部曲:一是在表面上形式平等的交换过程中,社会关系内容颠倒地呈现为物化劳动成果的形式,其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物化和数字化;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对技术与固定资本即物化劳动成果的从属,表现为数字技术条件下资本对人的实质吸纳;三是劳动结果被掠夺进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其表现为平台对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频谱的占有,并凭借这一占有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长期没有形成共识,其原因是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致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其生产关系的颠倒表现.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中,将两者分开单列.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马克思揭示了背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实质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和假象做出科学解释,对集中反映拜物教性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意识做了深入批判.在理论批判上,把资本主义生产颠倒的社会形式再颠倒回来,是《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把握,分析“市民社会”观念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中.其实,《57-58手稿》里以“kapitalistisch/capitalistisch”作为定语出现的概念极少,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达,马克思使用的基本是“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因为这种揭示建立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上.在《57-58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重要成就,即价值理论以及在此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得到创立.价值理论是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关键且科学的入口.通过对蒲鲁东主义者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商品交换需要价值作为一般性的中介,而在交换之中,价值最终采取货币形式.在价值理论之上蕴含了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劳动一般成为商品的价值,是以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的;而资产阶级社会的前提则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之上,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之上.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不满意唯心史观对历史的解释,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特别是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明确提出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一书中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接着,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详尽的分析,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化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认为这是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主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但人们对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什么,分歧很大,而争论的焦点是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观点:(1)指生产力;(2)指生产关系;(3)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4)指社会经济形态,等等.实际上,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不同地方,运用的角度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在他最后亲自修订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这两个概念的运用比较严谨,但在不同地方,使用的含义也不尽一致.所以,为了弄清楚“资本主义方式”在序言中的含义,必须对它进行综合考察.“资本主义主产方式”是个复合概念,“资本主义”对“生产方式”起到了定性、限制范围的作用《资本论》中还用“传统的”、“现代的”、“物质的”、“社会的”、“旧的”、“新的”等词对“生产方式”进行限定),使“生产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具体的、历史的规定性.根据笔者对马克思有关书籍的考证,笔者把《资本论》序言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释为“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发  相似文献   

6.
孙峰 《理论界》2011,(6):73-74
把资源配置一般与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考察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理论的一大特点。马克思在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限度内,通过分析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的特点:以资本无限增殖为唯一目的和轴心、以按比例配置资本为外在形式、以价值规律为内在强制规律、以三大市场机制为外在调节形式,最终通过经济危机这一特殊表现形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制约,指出了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品交换形式从以物易物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随着商品市场的发育状大,生产规模日益扩张,交换日益频繁,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信用制度便应运而生。马克思指出:“随着商业只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通化和发展。大体说来,货币在这里只是当作支付手段,也就是说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4,(6)
作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资本论》追求的是一种在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构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探寻人类从资本的囚笼中获得解放之可能性的"正义论"。《资本论》的"正义论"关注的不再是"物"的形式上的"分配正义",而是消灭雇佣劳动制的"人"的实质上的"生产正义"——以"自由合作生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这一正义仅靠"改良"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根本无法实现,而是必须通过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真正实现。《资本论》完全可以作为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正义"而构建共产主义正义——"超越正义"的"正义论"来阅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多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说是意见纷纭,分歧很大。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句话的翻译上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德文版原文,这句话应作如下翻译较为合适:“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这里的变化是,把现在中译本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改译为“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为什么要这样改译呢?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理由如下:第一,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商品生产从原始公社末期开始出现,到建立在社会化和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它还没有在它所存在过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构成为该社会的本质特征。为什么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硬要把商品经济拔高为本质关系的地位呢?第二,马克思曾特别强调指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  相似文献   

11.
柄谷行人是当代日本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柄谷行人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观察中,将马克思经典的生产视角转化为了交换(流通)视角,这是柄谷行人阐述其激进政治理念的开端。借助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生产”到“交换”转换的分析,柄谷行人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中看到了货币因占据等价形式的位置而获得特殊力量;另一方面,他基于价值形式的非对称关系,看到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立场根本不同。柄谷行人认为,前者作为货币拜物教,它的破除需要建立“替代货币”的结算系统;后者呈现在流通领域中,劳动者可以以“拒买”的姿态对抗资本。这种激进的政治方案错误地颠倒了生产与交换的时间发生顺序,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未能抓住资本与劳动对抗的真正原因。柄谷行人所主张的消费者在流通中抵抗资本注定是一个幻象。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作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资本章"的重要篇目,是马克思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成熟的典型文献,其中蕴含的分析资本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及其主要原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成果和理解方式.以"从后思索"的逆向思维、"现实解剖"的历史思维与"范畴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和其他一系列著作中,所论及的市场,一般是指纯粹的市场或完全的市场,而垄断则被看成是一种例外的经济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所设置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模式,本身就是以纯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纯粹的市场或完全的市场为前提条件的。这是马克思经常运用的一种抽象的理论分析方法。诚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我们在理论上假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是以纯粹的形式展开的。实际上始终只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概括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其中包括不少有关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本文想对《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力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生产力是《资本论》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出发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有的同志说,马克思这里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看这种解释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第一,把这段话里的“生产方式”说成是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总和),就会使这句话变得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且马克思紧接着  相似文献   

15.
股份制经济在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但尚未成为社会所有制结构中的一种主要资产组织形式。但马克思以其敏锐的眼光注视到这一资产组织形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起的历史作用,指出了股份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作用,并在几种不同的意义上来界定这种“扬弃”的内含。笔者认为通过学习马克思关于股份资本的“扬弃”作用的论述,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把握股份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般条件,又是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解体的重要条件。这就是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作用。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般条件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资本主义生产离开对外贸易是根本不行的。”“对  相似文献   

17.
当波斯特认为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已经过时并对之进行批判时,他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一方面源自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被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折射过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马克思的理解是断章取义的.同时,如果忽略了生产方式,波斯特实际上是无法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奇的现象的.因此,只有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出发,才能从本质上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现象以及统治一切的符号、语言进行历史的深层解蔽,实现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  相似文献   

18.
对《资本论》中两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申维辰《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以下凡引本书只注...  相似文献   

19.
张婷  刘畅 《理论界》2012,(12):189-190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传统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代替,劳动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但资本主义形式上的民主自由却使众多劳动者陷入巨大的贫困和无知中。针对这种事实,马克思潜心研究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它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还为全人类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学生也同样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异化,如何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应用型人才,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任厚升 《齐鲁学刊》2004,1(5):98-101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依据价值交换的,而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提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照生产价格交换的。对此,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从本质层面来看,生产价格与价格相比较,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生产价格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对期商品价值的发展形式,即商品价值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价格,它存在的历史前提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它在量上等于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