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资源供给不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配置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必须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统筹和协调经济"考核体系,从形成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主体、资源节约制度体制机制和资源节约型体系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推进和实施。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绩效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0-2006年福建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进展进行评价与监测,并与华东六省市进行横向比较评价,得出福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华东六省市的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节约能源是提高福建省资源节约度最为关键的因素等结论,提出现念先行、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建立监测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等加快福建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崔泽田、秦书生在科技与经济2007年4期发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技术生态化路径分析”一文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合理利用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生态化能够实现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消费节约化,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行技术生态化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大力推广生态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生态化,  相似文献   

4.
广西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了解本地区重要资源短缺的状况,强化人们的资源忧患意识。要正确理解节约型社会的涵义,宣传现代节约理念:节约是为了发展的节约;节约是以人为本的节约;节约是为了保护环境,让环保增值;节约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也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要从上而下践行节约,没有节约型政府就不会有节约型社会。要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女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环境下,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是重要的,也是可以操作的。  相似文献   

6.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共同着手发展循环经济,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适时地评价特定地区的资源节约利用和社会协调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节约资源思想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节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及其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他强调节约资源是中国资源现状的迫切要求,是中国当前战略机遇期的必然选择和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基础;必须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效地节约资源,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基本方针,必须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统筹规划资源的开发和节约。这些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尊重自然规律、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节约型校园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工作,而且是一项政治性工作。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工作。大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大学校园节约意识更加强化,节约行为更加自觉,节约措施更加具体,节约效果更加显著,通过不断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承担应尽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基于物元分析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物元分析法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节约程度分为高、较高、中、低等四个等级,通过确定经典域、节域、待评物元、指标权重以及关联函数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综合分析,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它不仅可以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划分资源节约型社会各层指标的节约等级,对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校园建设的方向。建设节约型校园,必须加强大学生节约观教育,注重探索大学生节约观教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资源日渐耗竭之当下,自然资源稀缺之警钟早已敲响,但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欠缺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功能,而仅仅将资源税作为调节级差收益的工具.如何构建新型的资源税法律制度,既能体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又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从收益型资源税向环境友好型资源税转化,是资源保护刻不容缓的议题.我国可以在现行资源税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和建立油气资源税、煤炭资源税、水资源税法律制度,形成一套既能体现资源有偿使用,又能实现资源保护目的的税收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是指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基本观念。它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基本理念的概括、提炼和科学抽象,是环境资源法学科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环境资源法学目的、价值、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反映。主张通过对传统法学基本理念的扩大、深入和重新解释,将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一些重要观念纳入到传统法学基本理念之中。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和成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晶。如下因素对基本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各国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重要观点,特别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国际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著名环境思想家、理论家和活动家所阐明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观念,特别是著名环境资源法学说所论证和概括的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13.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节水型社会通过法律、制度、市场和社会的机制与力量,形成人们自觉将节约、保护和可持续作为用水基本原则的社会状态。实现节水型社会,需要从文化、法律、政策和操作4个层面加强节水核心制度体系的建设。建设核心制度体系,就是完善和强化节水制度的实际效力,使各种制度间形成协调一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伦理规制包括观念惩罚和利益调节。利益调节是现代社会后果伦理的规制方式,面对资源可持续使用,利益调节表现出极大的困境。相反,传统社会信念伦理的观念惩罚在规制资源可持续使用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宗教信念的衰落,观念惩罚失去了其原有的规制作用。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使用,必须寻找新的伦理规制。本文提出观念规制和利益调节相结合的伦理规制路径,通过对现有理论资源的分析,证明该路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公司是社会的缩影,其信用状况折射出社会整体信用水平。公司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它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的进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资源的优化配制和公民的福祉。因此,重视公司信用的法律规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法律角度,论述公司信用的概念和提升公司信用水平的理念,旨在为构建我国良性公司信用法律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解决好环境资源问题,而环境资源问题解决的地实施.文章探讨了环境资源法律实施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了影响环境资源法律实施的因素以及深层基础原因,同时提出了要从建立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法律机制,配套环境法律实施的外部制度,加强环境法律监督,加强环境法律宣传,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和司法水平,建立环境资源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完善中国环境资源法律实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立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没有专门规范科技资源共享活动的法律,有关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规定较为分散,且效力等级较低,不利于科技资源的共享。建议制定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法》,适用于以共享为核心环节的科技资源建设、共享与维护的整个过程。科技资源的共享,应当遵守下列原则:根据科技资源是否国有确定不同的共享机制;科技资源共享与保护相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家需要对科技资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进而编制实行共享的科技资源目录,向全社会公开,为资源共享提供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法治建设中,国家立法与民间规则构成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地方立法尤其需要吸纳民间规则等法律文化本土资源。本文通过民间规则之特征的比较研究,互动关系之构建的缘由探讨,以及内化融合之路径的制度设计,分析中国地方立法与民间规则的相互关联,以体现本土法律文化的独有价值以及在当代立法、执法、司法中的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19.
历经40年的大量环境立法,促成了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框架的生成。然而,当前部门利益主导的分散式环境立法,造成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碎片化。为探究环境法体系化路径,借助实证分析和比较考察的方法,根据环境法规范的属性特征和环境法的生成演进历程,明确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和循环再利用法为环境法领域的主要范围。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环境法立法体系的样态,检视与评价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实然构成,以找寻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参考域外环境立法模式与体系化趋势,为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的方向提供指引,认为环境法的体系化是一项阶段性的立法工程。具体而言,近期先以现行的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循环再利用法为基础,理顺和完善相关环境法律规范;中期环境立法规划是制定环境法总则,最大限度地统合相关环境法律规范;最后以环境法的法典化作为终极环境立法目标,遵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完善环境法体系,以解决当前环境立法的重叠、冲突等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