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是经济未得到应有发展的结果,也与人口因素的变化主要是劳动力过快增长及其内部构成不尽合理密切相关.本文依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它有关统计数据,对影响兰州地区劳动就业的人口因素作以下简要分析.一、人口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虽然人口出生和成长为劳动力有相隔16年的时间差,但如果总人口增长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那么劳动适龄人口也随之较快地增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兰州市的人口为357393人,到  相似文献   

2.
劳动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物质承担者,是全体人口中最主要的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劳动人口怎样适应社会经济运行的需要,促其良性发展,是社会经济建设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浅见。一、广西劳动适龄人口的状况和特点建国三十多年来,广西劳动适龄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快,基数大。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广西劳动适龄人口为  相似文献   

3.
谈上海劳动力市场面临“青年赤字”的冲击周海旺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量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总的人口规模及由此决定的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二是适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三是参与劳动的人愿意选择提供的工作时间长短。劳动力的供给有主观能动性和不可替代性,不像...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全自治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取得了很大成绩。1979年安置了16万人,1980年又安置了近12万人。但是,必须看到,我区劳动就业问题仍然是严重的。首先,在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有大批城镇劳动适龄人口需要就业。据了解,1981年全区需要安置的待业人员有20万人,而且以后每年都将有七、八万新成长的城镇劳动适龄人口需要就业。此外,我区目前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中,还有22万计划外用工,其中有12万是来自农村的,这部分人如何安置也是一个问题。其次,由于“文化大革命”以来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增加过快,经过企业调整后,全区将游离出20万左右的多余劳动力。这些都需要进行调整安置,这就大大增加了就业问题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及剩余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有4.4亿人。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大关,其中农村人口约10亿,15—59岁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6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约为5.9亿。从劳动力需求看,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约为1.6亿,林、牧、副、渔约需0.8亿,共计2.4亿。也就是说到2000年农村将有3.5亿人的劳动力需要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即使按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每年800万人估计,到2000年时农村中仍将有近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下岗失业的成因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引起失业增加的供给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劳动力存量的多少,二是劳动力增量的变化。从总量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八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5630.33万人,而“九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人数为5123.75万人。据有关专家估计,2001—2010年要净增劳动力3000万人,2011—2020年还会继续增长,到2020年将达8.5亿人,以后才会减少。从劳动力存量来看,有显性失业人员900多万,隐性失业人员300…  相似文献   

7.
构筑中国社会的安全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初中国社会安全的几大隐患   1 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颇具规模的城市贫困人口失业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一定水平的失业存在也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必要调节手段。然而 ,过高的失业率则会造成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浪费 ,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达国家如美国曾先后把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即所谓自然失业率定在 4%和 6 %。我国劳动力资源存量过大 ,目前在 8亿人以上 ,并以每年 2 0 0 0万人的总量增加 ,到2 0 10年的高峰期 ,劳动适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 70 %以上。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就业压力将持续增加。届…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韩俊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预测及其转移前景分析(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由于生育率下降的滞后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会有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98年农村劳...  相似文献   

9.
未来10年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与转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未来10年内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虽然成功地实现了1亿多人的转移,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随着改革的深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不容乐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根据对未来10年内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分析,我们仍将面临着1.5亿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1.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过剩。由于生育下降滞后的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有了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88年农村劳动适…  相似文献   

10.
由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省人口学会、省统计学会联合组织的浙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二次科学讨论会于1992年7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召开。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9篇,其中市、地、县以至乡级机构提交的65篇,省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省人普办提交的44篇。从论文的内容看,涉及到生育水平、人口预测、人口控制、人口与经济、劳动力资源开发与转移、在业人口产业结构、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失业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失业及其治理袁志刚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其他经济资源大大过剩的国家。同时,庞大的人口规模使得劳动人口供给的增长一直快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每年都会有无法安置的失业人口的出现。在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就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对社会安定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国家统计局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所显示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53万人外,全国城乡还存在大约1.6亿的劳动力“隐性失  相似文献   

13.
《重庆社科文汇》2002,(4):F003-F003
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完成的2002年度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提出,我国入世的根本意义就是通过获得一个更好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环境,从而发挥自身劳动力丰富的资源比较优势。入世后,我国应该确立以就业为核心的经济政策,继续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浙江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不仅具有短期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成为长期的制约因素.就业压力一是源于总量上存在的供过于求的现状;二是源于新增劳动力的供给,适龄劳动人口供给的增长;三是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呈进一步增长的态势;四是源于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低素质劳动力过剩;五是源于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存量的动荡,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资本替代劳动而使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趋于下降.本文用数量模型作为工具量化分析预测了"十一五"期间浙江就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并提出了就业发展和解决就业压力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1982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1995年及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所获得的分性别、分年龄劳动参与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布拉斯相关劳动参与率模型。然后,对模型参数进行未来趋势预测判定,进而预测得到未来劳动供给趋势。预测显示,未来劳动供给必将持续减少,减少幅度将会在1亿左右;更为突出的是未来劳动力老化趋势明显,45岁及以上劳动力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到2050年将会接近50%。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软着陆”的实现,特别是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失业问题取代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因而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探讨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一、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基本状况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以厂几个方面。1.失业和不充分就业者数量大。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城乡劳动力总量近7亿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近5亿人,城镇劳动力的15亿人。据有关部门预测,“九五’”期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而要求扩大的就业规模约为4356万人。同…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有汉族人口21,129,487人,占74%;各少数民族人口7,423,455人,占26%。同1964年人口普查数字比较,汉族人口增长60.88%,年均增长2.68%,少数民族增长85.04%,年均增长3.84%。这些数据说明,我省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幅度高于汉族。同时,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更年轻,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为42.02%,比汉族高1,18%,老年人口系数为4.57%,比汉族低0.13%。加之,国家对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政策比汉族宽。因此,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仍将快于汉族。据测算,到本世纪末,少数民族人口将增加到1,041万人左右,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26.01%上升到30.17%。因此,少数民族妇女的生育状况,对今后全省的人口发展和经济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资源,即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符合劳动年龄(我国的劳动年龄规定为:男16岁—59岁,女16岁—54岁),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劳动力只要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就能创造出大于自己消费的社会财富来。而社会经济要获得持久快速的发展,必须做到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其主要的要求就是尽最大可能使社会上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以最佳方式相结合,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劳动力能否与生产资料结合以及结合的有效程度,则受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生产资料物质基础、劳动组织管理、经济发展规划、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是联结经济发展快慢、生产率的高低、人们收入和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百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历史演变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中国总人口有56745万,百岁老人有3384人,约占总人口的百万分之六;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69458万,百岁老人有4900人,约占总人口的百万分之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100391万,百岁老人有3815人,约占总人口的百万分之四;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111171万,百岁老人有6681人,约占总人口的百万分之六;1995年人口小普查时,总人口为123670万,百岁老人有11100人,约占总人口的百万分之九;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124261万,百岁及以上人口有17877人,…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就业问题异常重要.目前,河南省影响就业的多种结构性矛盾凸显,以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人群的就业难问题突出.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着眼全局,在产业政策、城乡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等重大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上做出正确选择.同时,要在提高劳动者知识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