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译者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戏剧翻译中译者主体地位显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从译者立场、译者风格、以及再创造这三个方面彰显了译者在《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文学里的一种精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高难领域。传统的诗歌翻译观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风格以及形式上一一对等,忽视了译者在解读原作时的能动参与作用。而接受理论的翻译观则认为:诗歌本身存在一些意义未定点和空白,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读者对原文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译者因期待视野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译文。本文以《露西诗组》第二首的汉语翻译为例,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相似文献   

3.
鉴于汉诗英译活动的特殊性,诗体研究和诗歌文化的内在系统成为考察译者主体构成的核心。从诗歌品质分析入手,不难发现汉诗英译的客观特殊性对翻译主体效能发挥存在显著影响,而译者的主体构成特征,或谓翻译者的能动素质,则从根本上决定了诗歌翻译的最终质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不同陶渊明诗歌英译本所呈现出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读,印证了阐释学理解的循环及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译者的主体地位。首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翻译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该翻译过程的分析论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以此来证明译者的主体地位;其次通过分析影响译者翻译目的、对象和方法等的因素,证明了译者相对的主体地位;最后,文章从译者的风格和译作的地位方面论证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典籍英译的标准历来争议颇多,本文主要从译者的角度试着阐述<诗经>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来源,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具有创造性,能动性,但是受时代历史文化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又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译者翻译不同作品的翻译目的不同,对译文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不同,因此译本的形成受译者主体各个方面的影响,本文通过例证分析旨在发现其差异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翻译主体角度谈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指出: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是显而易见且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而通过对英汉诗歌翻译个案的分析,从翻译主体角度探讨和阐释了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的创造性叛逆等若干问题,以期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内容本质上是诗歌文本的意义。但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文本具有非自足性和无限开放性,文本的意义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断生成性,因此,译者的主体性被提了出来。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墓畔哀歌》的三个译本进行分析,在意义不确定的前提下,根据译文和原文的相似度进行评论的角度就有失偏颇。影响译文生成的因素是多样的,译者的主体性就是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根据刘宓庆先生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的介绍、论述和译例,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实质上是诗歌翻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出一种"纯语言"来实现不同诗歌语言的"互补"。这种翻译思想无疑从另一种角度看待、诠释及评价诗歌翻译,对诗歌翻译不啻为一种启示。译者的任务是在译语里激起原作的回声,为此,译者要找到的是体现在译语中的效果,即意向性。我们应该在新世纪多元化翻译理论与标准指导下,让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作为一条指导理论,恪守译者的天职,进行诗歌乃至文学作品及各种原作的共生互补的伟大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译作的翻译效果,"忠实"原文是必要的。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中,一味强调"忠实",就无法真正显示出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受制于译者的文化修养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应该明确的是: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在制约因素既定的前提下,选择"忠实"与"灵活"的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只有结合实际翻译目的,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翻译出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给翻译过程中读者主体的研究予启发。伦理道德因素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但制约译者,而且影响读者。翻译活动中,读者对译者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伦理的角度,以文学翻译为例,探讨读者对译者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这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体现出主体性,但是其主体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权力话语就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制约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历史、伦理观念等权力话语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和操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译者主体性是权力话语操控下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不仅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之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根本原因就在于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对比《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从语言、文化和审美三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认为:在语言层面上,张译用词过于大胆,而孙译则较为贴切;在文化层面上,虽然两位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不同,却各有特色;在审美层面上,孙译在准确表述原文意思的同时,还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加形象。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语言的诠释和重构,语言重构必然导致原文信息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由于不同语言自身特点所致,又与译者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翻译时代紧密相关.尽管传统翻译理论忽视译者的作用,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不管在整部译作中还是单独的人物性格处理上,译者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杨宪益、霍克斯、邦斯尔三人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中丫鬟鸳鸯的不同性格进行研究,揭示了译者个体在翻译实践中能动性的发挥对译本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7.
译者的双重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论,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译作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元关系都证明了译者具有双重性,并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从译者地位,还是从翻译标准,或是从翻译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传统译论都束缚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把接受美学的诸多观点引进翻译研究会对译者的主体性起到彰显的作用。从接受关学的角度来分析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联翻译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将关联翻译理论与翻译过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理解和表达)相结合,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译者主体性与其误译现象之间的重要关系。在理解阶段,由于英专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译者的主体性,所以无法正确获得源语言的最佳关联,进而造成无意误译;而在表达阶段,英专学生或因对译语使用不严谨导致无意误译,或因无法逾越语言障碍而造成无可奈何的文字妥协。而译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能够在表达阶段将最佳关联在译语中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20.
门票是对景点的简要介绍,文字简洁,通俗易懂,设计讲究,旨在吸引潜在游客,其信息功能与呼唤功能并重。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观作为应用译论的代表之一,赋予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多的自由,这对门票英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西藏景点门票英译为例说明交际翻译观在门票英译中的应用:译者在翻译门票时应以实现门票的信息功能为前提,以实现其呼唤功能为根本,着重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需要,可以对原文内容和语言结构作出适当调整以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促进西藏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