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哈贝马斯认为文化现代性是对生活世界的宏大、完整的规划,而审美现代性只分担着此规划的交往任务,即两者是包容关系。包容关系的形成,既在于审美现代性由于自身原因而无法担负重要责任,更在于文化现代性从事着关系现代性声誉的宏大事情,结果前者只能屈身于后者包容之中。在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那里,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平等关系,而哈贝马斯依靠"交往"将两者重置为包容关系,并且他以趣味来评定艺术地位,这影响了其第三代,如霍耐特提及文化但忘却了艺术,这是该学派发展的遗憾之一。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作为来自欧洲的观念,在历史上不断得到反思,主要存在两类反思的理路一类可称之为“泛审美现代性”,以波德莱尔为起点,中经齐美尔,直到福柯那里结束,他们面对现代性皆持一种“审美批判”的态度;另一类可称之为“批判启蒙现代性”,也就是在批判启蒙基础上来实现启蒙的“现代性”思想,它以韦伯为起点,直接穿越了从阿多诺到哈贝马斯的法兰克福学派两代哲学家。实际上,人们可以在这两种“反思现代性”之间“执两用中”,从而构建一种崭新的“全面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的“全面性”,就体现在“以审美中和主体性”、“以审美中介纵向理性”、“以审美平衡文化分化”、“以审美规划社会尺度”,从而走向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原则”、“横向理性—感性的图景”、“文化间性的对话主义”和“新感性—理性社会”的通途。  相似文献   

3.
论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审美现代性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否定。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超越的品格。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是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理性形式,两者在批判现代化的消极面、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文章进而考察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通过清理现代性的历史范畴,完成了对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在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与重建的过程中,哈贝马斯回答了审美现代性面临的困境及其历史根源,力主恢复理性原初的价值内涵与人文理想,走向建基于交往理性基础上的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大众媒介与审美现代性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一川 《学术论坛》2004,1(2):121-125
大众媒介在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显示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大众媒介便没有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在相应的大众媒介中萌发和生长。大众媒介在审美现代性中的作用表现在 ,它不只是审美现代性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 ,而且是它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之一 ;它不仅具体地实现审美现代性信息的物质传输 ,而且给予审美现代性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以微妙而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逻辑的和历史的双重视域,区分了四种审美现代性的言路,指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它将社会启蒙视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将美学形式或美学经验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主要手段;将现实主义作为自我表达的主要经验基础。作者认为,在中国语境中,逻辑维度与历史维度的审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复杂互动的辩证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常常构成一种互补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审美现代性,是与现代艺术发展密切相伴的核心问题。审美现代性出自西方知识分子艺术家批判资本主义、挑战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双重动机。从19世纪以来,审美现代性不断实践其批判意识,创造新的文化景观,质疑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审美现代性也是一个悖论性的历史存在,包含了激进与颓废、先锋与媚俗、艺术自律论与功能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纠结,并面临着“艺术终结”的困境。本文将审美现代性置于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①、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转向”等知识背景中,借用福柯知识考古学、乔纳森·克拉里的视觉机制研究、阿瑟·丹托“艺术终结论”等理论视角,围绕“审美现代性”与自律性美学、结构主义与“现代知识型”、知觉的悬置、语言(学)转向等四个看面,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知识论考察,以期开启一个重新审视现代性悖论及其景观化的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包含张力的文化现象 ,从历史分期或精神实质来说 ,现代性可分为启蒙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 ,前者是对社会现代化的肯定和呼吁 ,后者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批判和反思。审美现代性对我们的美学文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四个方面考察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齐美尔、韦伯和哈贝马斯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现代性中文化分化的问题。无论是齐美尔所说的主客观文化的分化,还是韦伯和哈贝马斯所归纳的三个领域的分化,都与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对立息息相关,对文化分化不同角度的分析也让我们看到现代性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散文: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散文的崛起是文学史上一次值得称颂的坚守和选择,面对思想深度的平面化与理性思辨精神的弱化,以及审美感知的钝化和诗情诗意的沦陷,它左右出击,既保持了文学的尊严与独立性,也在某种意义上充实并提升了国民精神的现代性品格.审美与启蒙之间这种现代性张力的获取,使得文化散文从根本上奠定了自身不可取代的文学史价值.然而,当世纪之交以来的文化散文越来越走向一种矫情和媚俗之时,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锐减,虽然它也许仍然拥有足够的读者,但已经失去了深层的文学动力和充分的发展潜能.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认为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一对非此即彼的对手,因为艺术是社会反题,而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即前者反抗着社会,后者维护着社会。艺术之所以痛斥大众文化,不在于后者威胁着艺术既有的神圣地位,而在于大众文化加剧了人的异化,阻碍着现代性的进步。阿多诺这种思想的二重奏是"无调的",即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始终是不和谐的,因为阿多诺强调艺术的自治而悲壮的"晚期风格",其实这种"无调"中贯穿着一个宗旨:对人的深切关怀,即这是一个有调的无调式二重奏。  相似文献   

12.
面对现代性的种种危机,有的学者断言现代性将要终结,有的提出现代性需要重写。现代性并不会终结,相反,它在续写着自身。续写是对现代性的完善和拓展。续写的必要性在于现代性的现实和精神层面发展不均衡,现代性仍需发挥启蒙和解放功能,这为现代性提供了巨大的续写空间。续写的可能性在于审美现代性批判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3.
神经症心理和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重要的组成部分 ,体现了对人自身主体与人类理性的肯定。从捍卫主体性来说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认同力量 ,而从以生命感性价值来反抗社会理性的角度来说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异己力量。因此 ,审美现代性包含着价值设定上的不可调和的对立。莎士比亚通过具有神经症心理倾向的主人公形象 ,深刻地表达了上述两种现代性对立所形成的危机感和虚无感。对主体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两难选择和迷惘 ,构成了莎士比亚悲剧超越时代的审美现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14.
胡雪萍 《兰州学刊》2007,1(8):12-14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未完成的事业,它关涉主体的自我确证以及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但是在哲学史上,有关现代性的哲学话语都是以意识哲学即主体哲学的范式进行分析和解决现代性所面临的困境的,因此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哈贝马斯提出以交往范式来改变现代性哲学话语的现状,但是他陷入了另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现代性存在着一个巨大缺陷——不均衡,不均衡表现在现实的歧视与思想的压抑和奴化两方面。不均衡是一个两面的雅努斯,它既诱发了人们质疑现代性,又召唤现代性进行续写。审美现代性的批判、对话和反思原则有助于逐渐消除这种不均衡性,使现代性趋向更完善和更健全。第三世界人民和其他弱势群体将真正地成为续写现代性的主体之一,现代性将真正地成为全人类平等对话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审美的特殊身份为审美现代性在一定场合通过批判方式表达现代性思想立场排除障碍,但审美话语的过度膨胀却又弱化了这样的批判.本文以"审美"的语义学探求为基点,追溯审美现代性的哲学流变和知识理念动力,论述审美现代性的极端形式、审美主义的存在基础和这一基础隐含的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进而认为勘定审美现代性的边界,视之为诸多现代性批判的一种方案,将有助于审美现代性的话语再生产.  相似文献   

17.
李进书 《东南学术》2006,(4):110-115
进入20世纪后,"终结论"逐渐蔓延到现代性各个层面,既有艺术终结论、哲学终结论,又有人的终结,还有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现代性终结论等.终结的原因在于现代性动力变异、主体隐退以及人的精神动力式微等.现代性虽然处于危机之中,但它不会终结.原因在于现代性发展不均衡,"元叙事"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审美现代性也在提醒着现代性不断反省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虽然主张“政治小说”,认为小说要为启蒙、“新民”服务,是一种事功文学观,但实际上他的小说理论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批评话语的现代转型,二是以启蒙现代性置换审美现代性。尽管如此,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包含着多重张力的危机概念,而它对立于自身所构成的内在张力,则是对这一危机概念最深刻的表达。一方面审美现代性充满了颠覆性的反叛力量,它以差异性和反思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其内部还存在着一种妥协、顺从、规训的力量。为此,审美现代性必须时刻警醒,在这种张力中始终保持独立的批判立场。只有这样,它才能在一个工具理性掌控的世界中提供某种世俗拯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虽然梁启超主张“政治小说”,认为小说要为启蒙,为“新民”服务,是一种事功文学观,但实际上他的小说理论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批评话语的现代转型,二是以启蒙现代性置换审美现代性,尽管如此,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