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从不考虑明天的结果,也从不设想未来.我对教学生舞蹈、对自己,都采取一种强化教育方式.我不喜欢的事我告诉自己从不去想.我只是去做好我喜欢做的事,一步步地走好路.这是我在北京生活30年形成的原则.” 41岁的帕夏古丽手里摆弄着一根健身弹簧,那双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我,真诚中竟还有几分稚气的可爱.她的学生却告诉过我,这双厉害、挑剔的眼睛曾使他们敬畏过、苦练过. 帕夏11岁从新疆喀什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舞蹈.17岁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度过了她的少年、  相似文献   

2.
母爱的力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哀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要看他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渴望,也要看他的造化。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护…  相似文献   

3.
何琼姑     
僮族姑娘何琼姑,八岁就被爹妈许给黄家当儿媳。1950年,何琼姑的家乡解放了,那时,她才刚满十五岁,黄家逼着要娶人,妈妈只好叹一口气对女儿说:“乖崽呀,解放前收过黄家的洋钱和聘礼,要飞也飞不出去哪,怨只怨你爹妈的命苦!”何琼姑望着满眼泪水的妈妈,一句话也没有再说。这一夜,妈妈却哭了一整夜。到了黄家,阿婆第一天就呶着嘴对何琼姑说:“你没有来,我们黄家的水够吃;你来了我们的水就不够吃了!”她叫何琼姑每天去挑水。何琼姑人小力气轻,挑着一对大水桶偏偏倒倒直摇晃,但是她从小就生长在贫农家庭里,跟着爹妈下地干过庄稼活,她咬紧牙,磨炼磨炼也就挺住了。这一切苦处她都从来没有回家去对妈妈说,她怕妈妈听了更伤心。这时,革命工作一天比一天开展,工作队一位年  相似文献   

4.
她醒过来了.病房外面排着长长的一队,丈夫、儿子、公婆、乡亲、校长同事、学生……大伙的心立时欢腾起来.儿子第一个跑上去紧紧地抱住她,"妈妈,我要妈妈!"人们欣慰地笑了,"郭楼回民小学不能没有马香芩老师!"她,31岁,共产党员,全乡唯一的回族民办教师.她是揣着一本党章走进这所学校的.在她登上讲台的第一天,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旧中国之所以被动、  相似文献   

5.
外婆     
外婆今年整整九十岁,她穿了一辈子苗服,缝了一辈子苗装,说了一辈子苗话,辛勤劳作了一辈子。而生活的灵秀之气也往往透过苗服的素朴陈旧,跃过时间的沟壑,从外婆的苦乐人生中折射出来,让你觉得聪慧的外婆有一种适时适度的时尚。瞧,朝雾蒙蒙或清亮斜阳下,外婆搬了一把靠背竹椅,有时端坐在“沈从文故居”旁的石拱门边,有时背靠着虹桥边上的“黄永玉画楼”,穿着一套绣有花边的蜡染苗服,膝盖上放着一个摆满各种绣花鞋垫的簸箕,鼻梁上架副老花镜,正经凝神地在一张彩纸上剪刻着龙凤花草之类的剪纸画或绣着什么绣品。“外婆,您老是凤…  相似文献   

6.
一条项链     
美国的一家首饰店,店主正坐在店里眼望窗外。一个大约8 岁的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在橱窗玻璃上,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漂亮亮的吗?”店主狐疑地打量着小女孩:“你有多少钱?”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其实,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接着她又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这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  相似文献   

7.
我剛剛訪問了賽力布亞公社,回到巴楚县委会,却正好遇上了德吾力巴亥公社第十大队長阿希姆罕同志。她一听說我是从北京来的,立刻紧紧地抓住我的双手,盯着我的眼睛,关切地問:“他好嗎?健康嗎?”我知道這是在問候毛主席,赶忙回答:“好。非常健康。”她高兴地笑了:“讓我祝福他。”說着她就想起了什么;伸手从外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遞給我,象是向作彙报似的:“看看吧!”我翻开了小本,只見里面記得滿滿的維文記录,这时在旁边的县妇联主任向我解釋說:“她过去是文盲,不識字,这是从北京回来后学習的,現在已經能記笔記,能看报紙了,不簡單啊!这才不到九个月,下了苦功啦!”我也覚得是件不容易的事:“真的,你是怎么学的?工作这么多,生产这么忙!”  相似文献   

8.
临近中午了,我登车直奔孩子的奶奶家,去接下午没课的儿子.婆婆一人在家,已备好了饭菜,只等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吃饭.一大一小两个"呼拉圈"搁在门厅,挺惹眼的.我问婆婆,儿子这两天玩"呼拉圈"玩得怎么样了?婆婆先是挺喜兴,旋即又满脸的愁容,"这几天,刚刚放学回来就念叨,说等我妈来了,再买一个.我说他,他全听不进去.唉,满街筒子都是'呼拉圈',他老是跟别的孩子比呀!"我淡然一笑,没再说话.楼道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门敞开了条缝.儿子扮了个鬼脸儿,"妈妈!"一声稚嫩的童音冲入了我的耳鼓.我忙起身开门,儿子却已一头撞了进来,扑进我怀里."妈妈,抱抱……"儿子撒娇地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兀自摇头晃脑,一双清澈的明眸像闪动的黑宝  相似文献   

9.
亲“亨宁”     
(一) 繁忙了一天的北京街道,早已安静下来.在东四12条辛寺胡同的院落里,人们差不多都已熟睡.张淑英一觉醒来,见丈夫李世甫还伏在桌上写着什么,就心痛地伸手去夺笔.“我今天就非改改你这熬夜的毛病不可!”说着把桌上的纸张往自己眼前一拉.当她正要把它们叠起来的时候,视线被一张信纸上的字吸引住了. “我是个朝鲜族战士,名字叫严承烈,  相似文献   

10.
照片中这位顶风冒雪站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里的女士,是我含着热泪拍摄的。她就是尽职尽责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唐西兰。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就会想起1960年陈毅元帅为歌颂中国人民英雄品格写下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相似文献   

11.
庄严 《民族论坛》2005,(7):50-52
2005年6月1日,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皇后”常香玉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常香玉的逝世如同一出精彩的戏剧落下帷幕,兰香一缕成追忆,留给大家的是无尽的追忆和哀伤。常香玉曾在生命快要走到终点的时候,亲手给小女儿常如玉留下两张纸条,一张是“五毛好女儿,忍下再想有好处”——妈妈希望她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另一张写着“戏比天大”——常如玉深知,这四个字是妈妈一生的追求和原则,妈妈把这四个字留给她,是对她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好苗子不肯学豫剧现已年近半百的常如玉小名小五,又叫五毛。她从小嗓音洪亮,化妆特别漂亮,悟性极高,在学戏…  相似文献   

12.
两张绣片开始的收藏1977年的中国,一片青灰色。只有4、5个频道台式收音机里,每天都播放着革命的新闻和歌曲。童年的我,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身着颜色单调的衣服,妈妈给我把头发扎成两个马尾巴后再用几股大红色的毛线在上面扎成的蝴蝶结成了我身上唯一鲜艳的色彩!当时36岁的父亲已经放弃美术而在贵州画报社做专业的摄影记者,他给母亲拍了很多的照片。母亲显然对这些黑白照片感到美中不足,便常常用一些颜料在她中意的照片上涂抹,把它们一律变成彩色的。那时候,即使生活在中国的城市里,拥有一幅彩色照片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也正由于是摄…  相似文献   

13.
半个世纪前,一位美国女大学生与一位中国留学生喜结良缘,并随夫君来到遭受战争重创的中国,面对战乱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她没产生回国念头。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她笑对饥饿和贫困,对黄土地一往情深。“文革”中,周恩来总理保护了她的家庭,保护了她,并亲自过问,使她加入中国国籍。几十年来,她为中国高等教育呕心沥血,为中美友好奔波。她亲自翻译的七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许。如今,她6个儿女有5人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她依然钟情着这片黄土地。她说:“中国有我的事业、我的家。”  相似文献   

14.
郑尧坤(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进藏,在藏16年,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毕业前夕,经过体格检查,学校批准了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去西藏的申请。体检时,同去的还有一位女同学,也是我们儿科系的,叫李国瑛,去西藏的态度非常坚决,可是身体却很瘦小,体检未通过。学校在宣布去西藏名单时没有她的名字。因为一起要求去西藏,又是一个系的,我和小李已经很熟悉了。宣布名单后的第二天,小李来找我。“有件事想和你说一下,也没事先征求你的同意”,她说,“昨天我找校党委了,他们说我身体不合格不同意我去西藏。没有办法,我只好说我是你的…  相似文献   

15.
梦见了爸爸     
这也许是人之常情,可对我来说却是奢望。当我降生到这个世界时,爸爸就被错划“右派”,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襁褓中的我不知曾否在他的臂弯中偎依过。人常说,小孩儿咿呀学语,第一声叫“妈妈”,第二声叫“爸爸”,而我叫完了“妈妈”,却不会再叫“爸爸”。少不更事之时,常  相似文献   

16.
佤家的三代女人布饶依露(佤族)走不出大山的外婆我的外婆是侗族头人的后代。照理来说,该去学堂念书的,可因为是个女儿家,是地地道道从未走出过山门的“土著人”,因此,外婆一生目不识丁。过去,阿们山缺盐巴、缺洋布、缺老酒,外公进山里赶迢迢场(小镇集市),一去...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叫做“日出舞”,可它却历时长达4天之久。“日出舞”是白山印第安人阿帕切族为庆祝一个少女从孩童成长为妇女所举行的最盛大的仪式。我14岁的那年,本不想举行这个仪式,我觉得难为情,因为所有的朋友都会盯着看我。可我的双亲非要举行不可。我的妈妈——连她自己都没有举行过——说这个仪式很重要,“这样一来你就可结结实实地活到老了。所以,我也就默许了。我父母为此准备了一年之久。他们四处邀亲访  相似文献   

18.
玉仙的故事     
<正>今年的阳春3月,对于家住偏僻 苗寨——花垣县民乐镇谷哨村的15岁少女石玉仙来说,是个格外明媚的季节。一批又一批素不相识的城里人带着人间最珍贵的爱心、带着沉甸甸的关怀和祝福来到她的小山寨,来到她身边…… “妈妈,我才15岁。我不出嫁,我要读书……” 石玉仙原是贵州省松桃县芭茅镇人,8年前,父亲去世后留下了母亲和姐弟四人。母亲带着他们改嫁到花垣县民乐镇谷哨村现在的家。继父也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她反复地抚摸着我递给她的“毛泽东主席和出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一起(1957年)”的照片,沉默,沉默……终于,她用手背擦了一下眼角,抬起头来对我们  相似文献   

20.
重进苗山     
每逢走进苗山,我总是喜欢在老房东二婶家落脚。今天,我又来到苗山,自然,我是向着二婶家走去。一年多的日子不见,二婶越发福了。看她那满面红光,就知道她日子过得有甜头。二婶见我,突然一怔,然后十分兴奋地说:“云仔呀!是你回来啦!一年多来可望你得很哩!”说着连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帮我取下背上的被包,招呼我休息、喝茶,还连忙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茹粥塞到我手里,对我说:“走这样远的山路,一定饿坏了,快吃一碗填填肚。”我一边喝着粥,一边回答她问我的问题,真像慈母关怀远归的儿子一样。忽然她停了停又笑着对我说:“云仔呀!这回可折磨你啦。令夜恐怕又要在这里搭个临时铺罗!”说着她用手指了指我第一次睡地铺的地方。我调皮地回答说:“那里都行,只要是在二婶家,挂钩也得。”但我转念一想:“我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