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性善恶的话题是古今中外学术争论的焦点。历史文明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观和权力观。而“性善论”与“性恶论”思想在各国政治实践的不断碰撞,一次次印证着人性善恶与权力运用的紧密关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日益高发,因此在权力规范的问题上应综合考虑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合理之处,既要对人性之善充满信心,更要警惕人性之恶,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编织制约权力腐败的制度之笼。  相似文献   

2.
政治中的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的人性体认出发,中西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演化表现为根本不同的发展轨迹。性善论为德治、忽视制度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性恶论则为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性恶论"和"性善论"这两种人性假设各有利弊,都具有片面性.合理的人性假设是"利益人"假设.它兼有"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合理之处,同时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是更为合理的人性假设.公共管理中的任何制度设计都是以特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不同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不同的制度设计,而不同的制度设计又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并塑造着不同的人性."利益人"假设是制度设计成功的前提;约束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的有机结合是制度设计成功的基础;科学的机制是制度设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认为人性自利是自然现象,反对对人性作出善恶评价,跳出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窠臼。因此,人性的拯救不能靠道德教化,而是要"顺性因情"、利用人性的自然趋势,因势利导,把人性的自利导向于有利于君主、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方向。韩非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分殊,投射到政治上,就产生了德治与法治的差别。韩非子的人性论与治理思想虽然总体上已经早已不适应封建时代后的政治环境,但对今天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仍然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且这一定论与扬雄的"性善恶混"在实际内涵上完全相同,王安石最终认同的是扬雄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设计,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尽管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都存在着不足。为此,本论文在对中西"人性预设"差异之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人的内在性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深层次地揭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所应该追寻的人性诉求,从而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善恶问题是古今中外普遍关注的议题之一,它关系到道德伦理的基础以及向善去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荀子的性恶论与保罗的性罪论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同时亦有很多差异。本文拟分别从人性提出的角度、罪或恶的由来、向善的可能性和成善的途径几个方面逐一论述,详细解读二者的异同之处,并试分析出二者各自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张健萍  杨蔚 《理论界》2004,(1):73-73
对人的认识和假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性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为基础,分析了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性善恶问题是许多从属于不同文明体系的思想家乐于讨论的永久性话题,性善论和性恶论两大阵营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事实上,既要看到道德评价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正关系,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正确的工具,才能在善恶语境中获得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国家是家国同构,专制制度要求强化政治权力。道德人格自修为取向的“教化”,是实行“德治”的社会基础,其在民族心理、性格、精神的建构上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在现代社会,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实行以德治国,也是必要的。但是,德治为主的治国方略则是不可取的。西方文化有着悠久的性恶论传统。性恶论的人性假定构成了基督教原罪学说中浓重的幽黯意识,反映到政治制度设计上则可能加强对人的提防特别是对掌握世俗权力人的提防。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关系到人们行为的自律与它律、自由与秩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关系到选择何种社会调整方式去达到社会秩序。两种政治文化各有短长。在宏大的人类文化视野下,一致性的意义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张利群 《云梦学刊》2009,30(5):86-91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提出“意象”范畴,并非仅仅作为构思意象来对待,而且是作为艺术形象来对待。从而通过“意象”说论及艺术形象的创造及其理论构成:“拟容取心”的心物交感层面;“神用象通”的形神兼备层面;“言授于意”的言意契合层面,从而创构了“意象”理论体系的完整结构,奠定了艺术形象的哲学、美学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2.
荀子性恶论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思想研究中,荀子是以性恶论而与孟子、老庄一同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性论。其实,深入阅读荀子读本,笔者发现荀子对人性的评判较为复杂。传统性恶论远不能揭示荀子人性论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笔者现从荀子之“性”的中性色彩、荀子对人之“恶”的真实解释、荀子人性论中的向善和知善、人和环境的互动四个层面予以展开论述苟子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唐律疏议》由十二篇构成,《名例律》居诸篇之首,共六卷,五十七则律文,其内容涵盖了唐律的立法理论和基本司法原则。儒家思想极其深刻地影响了《名例律》关于立法的思想,人性学说是儒家哲学体系架构的逻辑前提,于是唐律立法理论宏观上以儒家人性思想为基本前提,并且在"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中贯彻了儒家的人性思想,儒家坚持人性经教化可以从善弃恶的观点,所以,唐律立法理论关于德礼与刑罚的价值取向是德礼为主,刑罚为辅。  相似文献   

14.
对于人性善恶问题,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看法,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可人们对伊斯兰教人性善恶观的关注很少,这主要体现在对其原典《古兰经》人性思想善恶观的关注不足上面。本文将对《古兰经》人性思想的善恶观进行研究,并指出在它那里人性既具有善的一面,也具有恶的一面,人性是善恶两重的,并认为这种人性善恶观有利于穆斯林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丁四新 《文史哲》2006,50(5):43-54
在本性问题上,告子属于“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更近于扬雄“性善恶混”论,而与世硕、王充的观点不类;“有性善,有性不善”,则与世硕、王充“人性有善有恶”的主张相同。世硕诸儒与王充,在本性问题上观点是相同的。第一种人性主张,属于“性一”之论;最后一种,则非。因此主张“性一”的竹简《性自命出》(《性情论》)篇,不属于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和世硕这帮儒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吴雁飞 《阴山学刊》2009,22(4):75-78
传统人性论都主张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共同性。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遍的抽象的“人”的特殊例子,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现成的、静态的、固定的抽象本质为前提。海德格尔正是在对现代早期人本主义扬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个人的存在对于其它一切存在的优先地位,宣布只有从个人存在出发,才能理解其它一切存在。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那种先天固定的抽象人性,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以克拉克洪模型为依据,对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五所大学的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既认同中国传统的"人性本善"人性论,也受到西方"人性本恶"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与自然关系"主流价值取向既不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不是西方"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而是表现出对自然的顺从;主流时间价值取向是直线式的、"将来"价值取向;主流行为价值取向仍然是传统的"做人胜于做事";当代大学生个体主义意识在强化而集体主义意识在弱化。  相似文献   

18.
从道德层面,曹七巧的灵魂是丑恶的——对金钱的无限度追求,丧失人伦的对情欲的非理性发泄,在非正常的"自我理性"中酿造他人的悲剧,与人为恶。从人性的层面,曹七巧的人性被摧残,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反人性、反价值造成其"恶人"的悲剧。曹七巧的形象对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展现和文化人格的揭示有着极强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变革,"人类中心思想"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对野生动物无情的屠杀,对大自然疯狂的掠夺,使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杰克伦敦与姜戎虽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但相似的创作背景可以很好地诠释两位作家当时的心境:对自然的崇敬,对人性丑陋的揭示与渴望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