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青春电影已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从2012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系列电影创作在大力追求票房盈利与赢得口碑的同时,更在努力实现一种叙事风格的突破。一方面,两部电影依旧沿袭了“青春”系列电影的商业策略,以讲述恋爱故事和重构青春镜像来保证票房;另一方面,又试图借助青春怀旧的植入完成修复成长迷惘之目的。但是这种转型在获得新意的同时却造成一定缺憾,尤其反映了青春叙事的商业电影正面临需要依靠“缝合术”得以弥补表现力不足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革命文学的叙事方式的重构、《青春之歌》主题的冲突性、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等方面,细致地分析了《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认为其历经了口头流传、语言书写和摄影剪辑等三个不同阶段,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由“个人创作”到“集体创作”的基本趋势,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叙事模式的纠缠和交叠。  相似文献   

3.
琼瑶电影虽然已于1983年落幕,但是其对中国大陆、台湾,甚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开拓了青春偶像剧的先河,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琼瑶电影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台湾电影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乡土写实主义时期、新浪潮时期、寂寞探路期。从总体上看,这三个时期奉行的均是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原则,其中,台湾独立发展的电影类型"青春电影"严格地说仍应从现实主义视角解读。台湾电影的未来则在于继续遵循现实主义创作路线,最终融入"华语电影"的大构架之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春电影成为国内影坛一道亮丽的风景。青春电影票房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利用大数据的有效支撑,粉丝经济的巨大威力,擅于将其他领域中已积累的受众转化为电影观众,利用多种途径尤其是新媒体进行精准的营销等。但在红火的市场表象下,青春电影却潜藏着诸多危机,如创意匮乏、剧本薄弱,价值观扭曲,大数据积累不足与应用陷阱,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等等。青春电影还需要和中国电影市场、青年观众们一起,经过大浪淘沙,经历成长的阵痛。  相似文献   

6.
作为青春题材电影的一部分,少女题材电影以少女为叙事主体,以她们的青春成长为叙事内核,表现其生活经验与精神世界。近年来出现的一批现实主义走向的少女题材电影开辟出青春电影发展的新路径,影片将少女置身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多重生存空间中,表现她们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困境,在姐妹情谊、父女及同龄异性关系中展现多面少女形象。在国产少女题材电影的现实叙事中,少女们不再是活在怀旧型青春片中男性记忆里被美化、被凝视的消费对象,女性成为欲望主体。直面女性身体特征,进而表现其深邃多元内心世界的创作手法,成为近年来国产少女题材电影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途径之一。少女题材电影的现实叙事将少女成长的独特体验与社会议题相结合,影像内涵突破了个人私语式的感性表述,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地青春电影通过空间建构,透视现代性场域中青春主体的生存焦虑。在内地青春电影中,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成为青春主体活动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但放纵与游荡其中的他们仍然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禁锢青春主体的空间特征,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  相似文献   

8.
本文由当前三种不同的电影观念的分歧入手 ,以宏观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 ,从学理上分析了好莱坞经验 ,认为从国际竞争和国际贸易的状况来看 ,电影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产业的中国电影 ,必须瞄准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 ,这是中国电影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9.
亚洲银幕:跨文化的作者与跨国界的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电影诞生于法国。在电影问世不久,法国和美国就确立了他们在世界影坛的霸主地位。欧美电影跨越国界,向世界各地输出。对于亚洲而言,电影则是舶来品。在20世纪上半叶,亚洲一些国家(例如中国)的电影虽然在本国蓬勃发展,并零星地参加过区域性的电影节或其它形式的电影交流活动,但整个亚洲电影在世界影坛是缺席的,只有日本电影跨越了国界。随着日本对亚洲其它国家的军事侵略,日本电影被输送到韩国、我国东北和台湾等地,从事着文化殖民的勾当,但那时的日本电影也只是获得了区域性的扩张,而不是国际性的发展。直到1950年代,日本导演黑泽…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有三种面相:"英雄传奇类抗战电影"、"回归历史的抗战电影"、"反思类二战电影".传奇类过强而反思类不足是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特点.欧美国家的二战电影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丰硕成果,而我国导演反思"二战"的视角还不到位.只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本质,并从根本上揭示其形成法西斯观念的内在原因,才能触及"二战"的本质从而达到反思战争的目的.抗战-反法西斯-反战,是认识这场战争的三个有序过程,既切合人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规律,又符合一般观众思想运行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说,"反法西斯"环节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根据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改编成一部电影<乱>,籍此赢得了"东方的莎士比亚"的美誉.本文通过对<李尔王>和日本电影<乱>的比较,从内容到形式上探讨了两者的联系和独特性,试图揭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生命力的延续需要内容的拓展和更多角度的解读,尤其要融入本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前景堪忧,它的生存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艺术的人思考,本文主要从电影的方向性、民族性、世俗化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影像媒介的发展促进了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电影从小说的内容和手法中得到题材与借鉴,小说作品通过电影传播得到发展与传播。电影与小说互动的模式及因素直接影响到互动的结果。文章以“是否忠于原著”为支点,通过1940版、1995版、2005版的影片《傲慢与偏见》与小说《傲慢与偏见》之间的比照,归纳出电影与小说作品互动的三种模式与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8,(5):249-253
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下大众电影的审美范式正经历从传统形而上学走向当代形而下学的调整。这表现为三种典型的电影审美范式:幻象范式、暴力范式、游戏动漫范式。影视的文化哲学属性应作为电影审美的支撑点,电影审美维度应强化理性维度的寻绎,达到理性与感性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5.
日本老牌导演今村昌平以描绘女性知名,他创作的电影文本善于从日本传统中获取资源,以日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机制,着力对女性强者意识进行诠释和表达,与日本各种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文艺作品构成呼应关系。今村昌平对日本女性的银幕形象进行了精心塑造和呈现,她们身上寄托了导演对日本女性边缘地位的深切关怀、对日本男权社会的批判以及希望日本民族走出困境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前景堪忧,它的生存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艺术的人思考,本文主要从电影的方向性、民族性、世俗化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都市电影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随着中国现代化都市文化的形成与电影观影群体的转移,新都市电影形成了镜像式的叙事空间。新都市群体通过青春幻象的狂欢与破灭、消费价值的追寻与失落、梦想想象的体验与失控完成了集体式的话语重构。新都市电影在清新唯美的风格与浪漫小资情调中演绎悲剧的爱情故事和情感的困惑迷失,形成风格与叙事的互逆和倒置,并在群体思维的影像画面中渗透着时代发展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8.
王峰 《东岳论丛》2023,(6):61-69+191
电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观看方式的解读,一种是传统的现实本体,主张电影模仿现实;第二种是相对立的电影本体论,卡维尔将电影视为世界自动投射,暗示了电影并非简单地模仿现实,这开启了一种基于自动机制的电影本体论探讨方法;第三种是介于两种本体论之间,维利里奥的竞速学提供了这一特殊观看视角。卡维尔无疑也具有第三种理论潜能;将卡维尔自动机制观与维利里奥的光媒介感性学相结合,可以看到,电影塑造出新的感性系统,借此发现世界的某种真实结构,这一真实结构既是现实所是,同时亦非现实所是。电影中的真实可能只是一种变换相貌的世界景观,媒介的自动作用为光媒介下的新感知系统树立了典型情境,电影的自动机制将新旧感知对象全部放在光媒介之上,使旧面相以新方式呈现,而各种面相在相互比对中形成消隐与浮现的动态关联,这是一种特殊的消相感性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儿童电影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文本,但目前海峡两岸学界对此并未做系统的梳理。通过从电影发展史视角对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儿童电影进行界定与梳理可知:乡土与都市成为了叙事的核心意向,呈现出乡村书写、都市书写以及乡土与都市书写相融合的三种形态。从社会文化视野透视,这种儿童叙事表达与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同时,其艺术创作又有着显见的成人省思特质,传达着创作者浓郁的人文关怀。从审美文化视野透视,这与台湾地区新电影以来的艺术审美风格紧密相关,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20.
琼瑶是台湾电影界的一个传奇,她不仅多产,从1965年到1983年共担任了42部电影的编剧,而且她用这42部电影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类型——"琼瑶电影"。琼瑶电影的内核就是爱情,但是具体到每部电影还是带有不同的风格,总的来说,琼瑶电影主要经历了两次整体风格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从某些角度反映了台湾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台湾民众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本文就试从时代背景、观众品味和琼瑶自身经历三个方面浅析琼瑶电影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