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科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论断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的论述:核心理论部分,包括江泽民关于“科技创新”的系统论述;外围理论部分,包括江泽民对“科教兴国”战略以及科技发展政策的论述。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科技政策的人本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政策问题是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的重要方面。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点日益凸显,科学技术与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科技政策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当代科技政策由于在人本基础上存在多重定位,导致一系列矛盾:政策主体上表现为多元决策者与科学共同体的矛盾,政策客体上表现为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科学发展的矛盾,政策过程上表现为“批判的理论”与“鼓励的实践”的矛盾,政策产出上表现为“共有知识”与“私有知识”的矛盾。在当代科技政策制定的人本基础上,存在着“道德人”、“经济人”、“行政人”和“科学人”四种基础,导致了现实社会中出现了“自管的”、“控制的”和“调和的”三种类型的科技政策。当代科技政策的基础应是“科学人—行政人—经济人”模式,科技政策的性质应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3.
刘学礼 《兰州学刊》2008,(7):29-32,112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立论支点,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基础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基本性质、内在结构的论述;核心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论述;外围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和政策的论述。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大众文艺精神取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机制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当代文学艺术随之急剧裂变,呈现多元化走向,形成精英文艺、大众文艺、主流文艺三板块交叉发展的格局。尤其是大众文艺迅猛发展,成为学界瞩目的文学艺术潮流。因此,学界加强了对大众文艺的研究并提出众多的评判标准。从精神取向角度来看,1990年代大众文艺起于消闲娱乐,于中暗含“意义”与“精神”以及某种乌托邦因素,具有世俗关怀意识、灵与肉的变奏、寻找精神家园、表述现代人精神痛苦等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且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其附加值就高,在市场上就会赢得主动,这已经为大众所普遍接受。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纷纷制定具体措施,把科技力量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  相似文献   

6.
在21世纪的当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当你耐心细致地读完本文的时候,你将会十分惊喜地发现,我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精神实质和根本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最直接的理由,也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手段和生产力发展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徐秉国 《江汉论坛》2003,46(4):70-74
我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新论断、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发展史上的历史性飞跃,即由邓小平同志完成的从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飞跃,由江泽民同志完成的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共同体会因科学家的声望大小而产生一种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优势累积效应,它会导致科学资源向少数人集中,这就意味着许多“天才”失去了发挥科研特长的平等机会。 显然,“马太效应”不利于科技发展, 然而,信息科技的社会化却为众多科技“天才”们提供了消解“权威结构”的机会。社会的信息化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主要特征。 网络需要统一的规则和相互兼容的技术标准,否则各个局域网、节点就无法链接起来,但是,网络秩序往往并非官方所能主导的,而是“自组织”形成的。在既非完全规则、又非完全随机的分布式网络拓扑空间中, 信息科技的创新力量有着明显的大众化趋势,这一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会逐渐消解传统科学家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在价值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中国科技价值观的形成和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理论框架包括三方面内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科学技术具有通过生产力这个中介实现生产关系变革的巨大价值;科学技术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价值。视科学技术为先进生产力核心和主要动力的科技价值观、视科学技术为现代化关键的科技价值观、重视发展统筹的科技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科技价值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与“文化”常被视为互不相干的两种事物。说到前者,似乎只与那些摆弄数字、仪器的科学家们有关;说到后者,似乎只属于文学、艺术家们的领域。提起“中国文化”一词,人们头脑中所呈现的大多是与“古老”相联系的东西,而且为之沾沾自喜。改革开放的硕果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科技环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有识之士们已经指出,目前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建设如果不能协调地发展,就会阻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文化某些切面的对比分析,说明在新…  相似文献   

11.
娄成武  姜晓秋 《理论界》2005,46(6):11-13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价值观是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构成价值观的首先是建立在一定价值评价基础上的价值信念。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是对科技功能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科学技术同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观是对科技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是对科技功能作用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科技同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反映,其理论框架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科学技术具有通过生产力这个中介实现生产关系变革的巨大价值;科学技术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好地完成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加快改革步伐,进行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注重科技进步对意识形态变革的重要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技意识,凝结着人们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根本看法,因此,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科技意识的状况如何,对于政府如何制订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方略,对于民众支持和参与科技发展的态度与热情,以及对该社会科技社会功能实现的状况,必定具有重大影响,基于此,探索提高中华民族科技意识水平的途径和措施,乃是一件值得花气力去做的事情.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角度看,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科技意识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直接联系论”;二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三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在第一、二两个阶段之间,还穿插了一段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炮制的“科学技术是上层建筑论”.这里,我们将按照以上线索,对新中国科技意识的发展,予以扼要回顾与前瞻.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7):34-40
科学技术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关键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马克思联系人的本质看待科学技术的本质,积极肯定科学技术是历史性的革命力量,对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表现持肯定性评判。与此同时,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进行了现实的、具体的批判,这种批判思想渗透在其新世界观思想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全面、具体、现实地考察科学技术,这种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批判,也是对工业文明人与科技关系的全面反思,这两方面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从文明形态视角揭示科技异化的根源,不是否定马克思科技异化的资本主义根源,而是从更深、更广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科技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问题。科技风险的两重性说明科技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治理的。科技风险虽然根源于科技理性内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断裂,但却存在于科技理性与社会理性断裂的社会境域中。对此,应构建科技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以促进科技理性内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以及科技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非常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具有革命性的社会生产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指出,科技发展具有两面性,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科技对人的异化。尽管当今社会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科技思想和科技异化理论仍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科学技术的"双刃剑"说的放大和提升,风险观念语境下科技伦理观不仅从价值层面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异化",而且揭示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诸多现实矛盾.这些矛盾既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更映射出入与社会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既有赖于反思传统科技伦理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伦理关系,更有赖于建立新的科技伦理观.尽管风险观念呈现出以"批判性"见长的理论特征,但其"建设性"的维度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具体地说,风险观念语境下的科技伦理观,试图把对现代社会的政治批判与后现代伦理诉求结合起来,倡导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全球性发展责任伦理、"向社会开放"的科技伦理和科技责任伦理.这对于化解科技风险危机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伦理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内在的局限性.只有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可能切实解决科技风险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潘志华 《东岳论丛》2004,25(2):151-153
明末的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在科技研究与管理中 ,形成了“富国强兵”的科技管理目的、“主于实用”的科技发展思想、开拓“百千有用之学”的科技发展思路 ,重视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为发展当时的科学技术作出了令人敬仰的重大贡献 ,其科技管理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技理性"的伦理困惑与科技决策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庆燕 《北方论丛》2009,(5):105-108
伴随着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与生态效果难以预测,"科技理性"的高度膨胀导致人性的碎片化、消费主义的泛滥以及人与自然生命本体背离的问题.科技规划的制定与科技决策的施行作为指引科技理性发展的关键环节,理应引进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弥补科技理性发展的不足,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合理对接,建构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引论;“社会科学技术”的提出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其关键就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然而,应该看到,无论在理论界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有关科学技术的种种问题都是指的“自然科学技术”,而将“社会科学技术”排除在外,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地位及作用进行全面的和深刻的认识,使理论指导出现不应有的偏误。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更集中地体现了生产力要素中进取和创新的特质。科技创新实质上就是要不断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结构,是“十五”期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