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特征,中国政治文化及其变迁也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并将影响和塑造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在政治文化结构即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等三重维度上,改革开放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政策文化的内容,在保持政治文化同质性的同时,也使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明显的政治文化特征。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洗礼,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日益融入更加积极的文化成分和观念要素,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也迫切需要一种与中国政治发展现状相容并能有效促进中国政治持续发展的政治文化。政治发展进程中政治文化的构建要求在已经成功构建的政策文化基础上,构建稳定而明确的体系文化以及均衡的过程文化。理性面对不同传统并从中寻求支持,是政治文化构建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本文从政治文化的涵义和作用的界定出发 ,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 ,探讨了创建新型政治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对如何创建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做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喻象传统 ,而政治话语是传统话语的中心 ,因此 ,世间诸物就被政治家们纳入了政治视野 ,以物喻说政治。本文仅仅描述了中国政喻文化中的政治器物类的比喻 ,这包括政治工具喻和政治自然物喻。这为我们研究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国从夏商周到鸦片战争,王权及天朝政治结构不仅未曾动摇过,而且还在不断走强,大有登峰造极之势。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导致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两大改良,促使国内王权政治开始松动,打破远东国际天朝政治结构。虽然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场变革都因王权政治的顽固抵制而流产,但却改写了天朝国际政治的历史,同时终结了继续强化王权政治的发展轨道,为辛亥革命做好了政治准备。从洋务运动到戌戊变法的失败,宣告了中国的政治进步不仅要由外而内地深入改良,而且必须经历一场由体制内改良到体制外革命的历史转向,最终才能实现推翻帝制的善果。研究其中的政治转向或政治隧道便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黄顺力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堂堂“天朝”败于蕞尔“岛夷”,这一结局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反映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而且也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直接促成了世纪末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一、甲午战前洋...  相似文献   

6.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内部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到了一个转型期,传统的政治文化也在进入重要的转型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通过对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现状的分析,就其传统政治文化的相关因素以及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进行了剖解,并结合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对建设新型政治文化作了不同路径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并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及其发展。新中国的政治稳定是和毛泽东重塑新中国政治文化分不开的: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主导的一元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逐渐代替从属型政治文化。为建立更加民主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出了挑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扬弃,坚持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创新。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政治文化是随着政治实践发展不断变化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演变对政治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政治实践的发展对政治文化的演变也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主流政治文化的发展面临多元化的挑战,对中国政治建设形成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多元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基本格局,不仅存在着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还存在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等非主流政治文化。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多元政治文化的存在,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进行合理批判和吸收,并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事件,对日方来说是明治维新之后急于向外扩张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是不以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在战争中海陆军均遭惨败,其后承受的条约之苛、屈辱之深前所未有。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器和战争指挥的问题,而是落后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代西学传播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 ,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甲午战争前 ,西学传播以西文中译为主 ;甲午战争后 ,则进入日文中译时代。对日文中译转贩西学问题的思想认识的提高 ,为日文中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日同文同种在语言上为日文中译提供了便利条件 ;国内日语教育的兴起和留日高潮的形成 ,又为之提供了人才上的准备。通过日文中译向中国转贩西学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一味追求日文中译转贩西学的便利实用 ,也导致了一些理论上的不完善及其他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在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的剧烈变化推动了近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建筑心理的复杂变化。本文从救国强种、民主与科学观念、中西建筑文化关系以及洋化心理等角度出发,对当时的近代建筑与人们的心理的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关系进行论述,说明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具有典型的反应性和防卫性特征,官方所推行的国家主义经济战略极大地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发展。虽然晚清中国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但早期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仍主要限于经济方面,而忽略了政治取向,体现了古代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双重性,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的文学诉求--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现代"是中国20世纪文化、文学的中心主题,它与西方的"现代性"文化相比有自己的特性。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是由1894年"甲午之役"和1900年的"庚子之变"开启的,到"五四"达到高潮。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具有三种典型形态:信念式—终结性的"现代性";世俗化—体验性的"现代性";浪漫主义—"反现代"的"现代性"形态。  相似文献   

16.
关捷  关伟 《东方论坛》2007,(4):104-109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辽东半岛上进行多次陆战,其中析木城之战是清军保卫海城,日军进攻海城的关键一仗.清军在经过激战后撤走,日军取胜.此战日军以指挥统一,互相配合,武器精良等原因取胜.而清军虽来自各部,互不统属,没能协同作战,是败走主因,却不能因此简单地说清军"毫无战斗力","军纪荡然",也不应该称丰升阿、聂桂林"闻风即溃,骚扰不堪".对清军作战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制改革与战时大本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时大本营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天皇亲自主持的战时最高统帅机构。它不仅在甲午战争时期,而且在此后的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一直发挥着对外侵略的核心作用。新世纪,对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加强我军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1894-1895年),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标榜不干涉亚洲事务,保持中立,赢得清政府的的信任,却以牺牲中国的利益,去满足日本侵华的野心。从美国对朝鲜宗主权的立场、争取“单独调停权”和美国对日本间谍案的蓄意纵容等3个方面分析探讨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外交活动,表明在此期间美国的中立政策明显地偏向日本一方。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不同类型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战争,并展现了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及其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生转型。近代国人在打破“皇权至上”的传统君主观的基础上开始接触西学 ,学习西学 ,最终建构出一种新型的国民意识 ,即要求建立民族国家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富强和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