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独善其身"到"共进共荣"--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域内从行政区经济的“独善其身”,向经济区经济的“共进共 荣”逐步演进的过程。文章对长江三角洲当前的这一演进过程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整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被江、浙、沪三省市行政分割,存在诸多明显的空间制度矛盾。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全面整合各自为政的“行政区经济”,构建空间一体化的大都市圈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指出了21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空间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分析了限制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并提出了整合对策。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南京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京市正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影响南京今后发展的因素中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最为重要的 ,它与南京的对外开放、沿江发展和提升城市品位等紧密相关。南京市的发展应该在准确把握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 ,针对南京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选准发展的突破口 ,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政府职能转换和企业竞争力培育等方面 ,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论长江三角洲走向"共赢"的区域经济整合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章就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所带来的契机,开展新一轮的区域经济整合,走向"共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都市圈经济一体化是指充分考虑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诉求,建立强大的支撑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不断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促进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其群体竞争力,最终实现都市圈经济的发展.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框架,包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支撑体系、经济主体和管理职能等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6.
提升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能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长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发挥着龙头和“主引擎”的作用。因此提升这一地区的经济能级对进一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文章还就此地区的经济能级状况与中国其它都市圈和美洲三大经济区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如何提升长江三角洲经济能级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7.
加速都市圈建构与都市圈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林飞 《学术界》2003,(6):36-47
都市圈建设是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都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积极推动都市圈建设 ,加速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转变。实施多中心城市扩展模式 ,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区扩张。正确实行“经营城市”的政策 ,企业是经营城市的主体。积极培育与治理房地产市场 ,面向中低收入者平抑房价。实施郊区化与快速通道战略 ,建构新一轮发展的交通平台。解决“城市化不足”、“老城区过度开发”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格局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跨越行政区障碍,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范围经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三角的目标不仅是一体化,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体化中获取范围经济。其推动力是由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的的体制一体化,其依托是区域内相同的产业基础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和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共同市场的有效作用。范围经济产生的合力是由合作和共享产生的。合作就是要求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克服以邻为壑、过度竞争的现状,从有限领域的合作进入到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共享就是要求区域内各种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现共享。长三角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向区域外转移,在区域内发展总部经济、品牌经济,是获取更大的范围经济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0.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之一.随着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的相互融合发展,都市圈的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多个学科关注的重点.在综合国内外都市圈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合力、硬实力及软实力三个方面,构建涵盖36个指标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据此对国内六大都市圈的竞争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东、中、西部地区都市圈的现状,分别探讨相应的竞争力提升战略,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经济:一个多层次核心——外围综合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经济处在内外多级分层的交汇中心,外部须同时面对中西部地区和同属沿海地区的其他两大工业化地带的互动力量,内部构建在三个层次的区域科层之上。本文主旨就在于解析这个多层结构的区域经济内外互动,构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研究揭示,与多层区域结构一致,存在多级政府干预;与制度转型的未完成及对外开放超长发展相一致,存在多种类型的微观主体;多个层次的区域经济互动的主基调各异;可以按照新经济地理学范式构建一个多层级的核心—外围分析框架。按照目前业已成型的区域经济互动格局,可对这个框架下多层的核心—外围区域分野提出一些合乎逻辑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矛盾与整合:国际格局向何处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 ,冷战结束以来 ,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合作仍具发展的潜力。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国际社会中的对立与合作同时存在 ,突出表现为文化上的西方与非西方、经济上的南与北和政治上的强权与公理的矛盾与整合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其制造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建设。长三角苏、浙、沪三个制造业强省在经济创造、科技创新、环境资源保护三方面各有千秋,而要使长三角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三地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打破地区行政壁垒,消除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共同推进长三角制造业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多层次性与多环节性决定了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角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教学管理的角色矛盾,主要包括由角色职责的二重性、角色行为目标的二重性、角色行为方式的二重性、角色关系的二重性、角色权力的二重性与角色知识信息的非对称分布等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必须特别重视采用学习与沟通、民主与诱导、协调与统筹、评价与激励等方式来解决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角色矛盾。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会展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珠三角与长三角在发展会展业上各有其优劣势。促进两区域会展业的更快发展 ,需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 ,加强相互间的协作与合作 ,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不断提高会展业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6.
交通条件引导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经验表明,交通条件是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最主要的引导因素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格局的历史和现状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交通制约与引导性。明清时期,城市基本沿运河和长江两条水运主轴线展开;现代社会,城市基本沿铁路与高速公路集聚,形成了H型的城市空间格局。未来,交通条件引导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格局将呈现出轴线 圈层的空间特征,并发生三大变化沿海城市发展轴逐渐形成,沿沪宁—沪杭—宁杭高速公路和轻轨形成城市空间“金三角”,与上海可达性的差异等因素导致四个新圈层出现。  相似文献   

17.
世界级的经济大国都有世界级的城市群支撑。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05年已经是世界第四,有可能在2020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尚未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中国未来最有可能发展成世界级城市群区域首推长三角,为了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需要采取措施加快长三角发展,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城市群支撑。  相似文献   

18.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整合地区经济、推进国家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标准差值法对1989~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的结果表明:渐进改革、梯度开放的发展策略导致三大区域中,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制度创新滞后以及地方政府"利己"策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增强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趋同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但是,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多项指标,分别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以及收敛性等多个角度,实证研究了长三角十六城市间从1978年到2004年27年间经济增长差异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