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程光泉 《东岳论丛》2004,25(2):12-16
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性有多重理解 ,但具体深入地分析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 :后现代性虽然承载着“终结”现代性的强烈诉求 ,但在事实上却未摆脱其延续现代性的历史使命。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和影响 ,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 ,而是从更繁细、更具体的层面重构历史的客观性 ;它对历史学传统叙事方式的反叛 ,也只是对传统历史学叙事方式的反拨和修正 ;要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似应返折到现代主义的立场 ,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平衡 ,来消解历史学发展中的焦虑  相似文献   

2.
韦尔默认为现代性并没有终结,因为理性实施着自我超越.一方面,具有"拼图"特性的后现代主义隐含着理性的自我超越,激发着人们的民主意识;另一方面,现代性自身及对它的批判涌动着理性的自我超越,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民主潜能.实质上,所谓的"终结论"只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哲学游戏,因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共同丰富着审美现代性的内涵,诸多偶然性因素突破了必然性的控制,解释学的反思有助于现代性更合理地建构自身.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末期至今,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持续对后现代主义展开批判.他从政治批评出发,揭示出后现代文化理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和抨击,其背后是掩盖资本主义危机的企图,同时也使自己陷入理论困境.伊格尔顿在抵抗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着力恢复马克思主义宏大叙事,推动伦理学、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合,为马克思主义扩展出更为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并以马克思经典理论还原了马克思及恩格斯两位思想家的真实面目,有力证明了反马克思主义的荒谬,保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后现代政治的扩散,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观念和宏大叙事话语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全球叙事中的批判能力和理论重建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兴起中的激进影响,从深层次上展现出了它在资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思想张力.在后现代语境中,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思想张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立场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非理性和反理性的特征,这决定了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欣赏具有"反懂"性.具体表现为:有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来就没有明确的意义,对于这样的作品,欣赏当然不能以"懂"为标准,可以是"反懂"的.而有些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以"反懂"的方式写作的,对其欣赏当然或至少可以是"反懂"的.  相似文献   

6.
一、"基本问题"不等于"宏大叙事" 在后现代学派对黑格尔本质主义批判的直接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史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领域,有效地扭转了由于"宏大叙事"(great narration)模式所造成的"空壳史学"状况.大量优秀、严谨的研究作品陆续出版,为史学研究的转型和深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矫枉过正的结果也使人们朦胧地感到了一种排斥抽象问题的潜在倾向,即在做微观研究时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基本问题"的设问.  相似文献   

7.
面对着百年中国"现代性"的历史文化语境,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承担了在"现代性"境遇中引领人们"归家"的创作使命.呈现出漂泊--寻找--皈依或逃离的叙事范型并从中展示出海德格尔的"在无家可归的现代世界"的"归家诗"的艺术哲学特质.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归家诗"叙事大致呈现了两种形态:其一是既具有古典式和谐理想又富于人类普适性意识,且体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特征和哲学探究意味的漂泊叙事,这是一种生命化了的存在方式和人生姿态;其二是对个体存在的认同性焦虑和对一己"身份"进行自我确证的过程性追问.由此永远"在路上"、"在途中"的精神漫游和灵魂寻觅成为最富于哲学意味的生命方式,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还乡".  相似文献   

8.
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有着不同的理论维度:现代主义是修正现代性的肯定性维度,后现代主义是解构现代性的否定性维度,马克思主义则是扬弃现代性的辩证批判维度。马克思主义批判分析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实现了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极对立思维的超越。今天我们反思现代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维度就不能缺席,以此在立足批判现代性所形成的张力基础上辩证地推进现代性的范式革新。  相似文献   

9.
利奥塔的后现代叙事不仅在反对整体性、统一性和宏大叙事等现代性原则上表现了态度的坚决性,更在现代性的批判手法上独树一帜.然而,不难发现,由于其判断逻辑的内在矛盾,导致对现代性批判的无能为力,最终只有设置重重迷雾,把后现代性描述成一种神秘的解释过程和为"只可意会"的事物创造可以想象的暗示,并把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定义为所谓"重写现代性圈套".而事实上,他"超越"马克思的整个现代性批判只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迷雾.  相似文献   

10.
吴贻玉 《江汉论坛》2007,1(3):72-76
当今西方社会虽然已经现代化,但这种现代化与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美好社会相去甚远,社会外表的繁华不能掩盖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科学理性并不能实现其早期对人的承诺,现代性问题使人对现实产生怀疑,人们对现代社会和现代观念产生了厌倦和否定的情绪.后现代主义(尤其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对"哲学"、"人"和"真理"的消释来回应现代性问题,其结果必将滑入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泥沼.  相似文献   

11.
在利奥塔逝世三周年之际,本文试评述利奥塔的哲学成就.利奥塔把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他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某些占主导地位的叙事,他把它们称为"大叙事"或"元叙事".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乃是以"科学知识的大叙事"、"思辨理性的大叙事"和"人性解放的大叙事"为标志的,这些大叙事确立了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利奥塔重新评价这些大叙事的合法性,并为受它们压抑的小叙事鸣不平,在这个意义上他呼唤公正的语言游戏.尽管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为现代指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但是在他的推动下,当今西方人已开始摆脱盲目的乐观主义,意识到多元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建立在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历史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基础之上的虚无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并没有和现代主义价值观相分离 ,而是寄生于现代主义价值观之中。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对现代性历史观、现代性真理观和现代性价值观进行解构 ,并使其非真实化。“非真实化”是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13.
理论学家通常认为后现代主义源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反拨。但要确切理解两者的关系需从美学和社会学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比较。现代主义源自广义上被称为“现代主义”的美学运动。后现代主义吸纳了现代主义的美学观点,但它在对待许多趋势的态度上根本不同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关注知识的组织这一问题,后现代主义似乎提供了进入全球消费文化的一些方法,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主义“解构”“摧毁”和“零散”的语言文本背后,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未知的结构: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的逻辑发生点;对现代性的“解构”是对于现代性负面效应原因的探讨;对后现代哲学的“建构”是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尽管目前后现代主义理论还仍较粗糙,但它开启了一场人类精神启蒙运动;这场运动对于未来哲学、人文科学及后工业社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解决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后现代主义批判的理由。无论是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同情者还是它的批评者来说,理由问题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没有理由,就没有理论 的说服力,所以现在人们所讨论的后现代主义常常是一些口号。另一个问题是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性。研究 者一般都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时代性涉及到适用性。如果现代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代,那么后现代主义之于通往现代途中的中国则是文不对题。本文最后提出, 后现代主义既是对启蒙的批判,也是对启蒙的继承,因此后现代主义意味着一场新的启蒙。  相似文献   

16.
本雅明虽生活在现代主义的盛行期,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特色.他的人生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可见本雅明后现代主义气质形成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原因.他的学术研究历程是紧紧围绕着现代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复杂关系,逐步完成了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历程.他一方面批判和颠覆现存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又试图为建构合理的文化形态而寻找出路.这就使他成为各派后现代理论家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将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者,其理论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王凤才 《东岳论丛》2022,(1):109-118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三个标杆式人物之一,在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上,阿多尔诺与哈贝马斯和霍耐特有所差异.笼统地说,阿多尔诺的"现代性"概念,可以归属于哈贝马斯所说的"古典现代性"概念;但他对现代性的态度,并非仅仅局限于哈贝马斯所说的"总体化的理性批判",而是试图对现代性进行"解构".在这个解构过程中,阿多尔诺力图解构主体首要性,从而触及到了现代性的灵魂;力图瓦解同一性逻辑,从而动摇了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批判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从而揭露了现代性的社会现实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阿多尔诺的"现代性解构"具有后现代特征,但又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告别现代性",而是介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阿多尔诺对现代性的批判令人深思,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因而,对这种现代性批判本身还需要进一步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李进书 《东南学术》2006,(4):110-115
进入20世纪后,"终结论"逐渐蔓延到现代性各个层面,既有艺术终结论、哲学终结论,又有人的终结,还有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现代性终结论等.终结的原因在于现代性动力变异、主体隐退以及人的精神动力式微等.现代性虽然处于危机之中,但它不会终结.原因在于现代性发展不均衡,"元叙事"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审美现代性也在提醒着现代性不断反省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9.
郑艺群 《东南学术》2004,(5):136-137
"争论本身就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在学术上并不存在话语霸权,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设定相应的理论陈述格式"①.的确,当蔡先生在"调整论"中提出"建立‘一体化'研究范式"和"生态人"基础上的主体论和客体论"②时,他已越过了"现代主义"的边界,来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疆域内,对"什么是法律""主体"等这些千百年来一直纠缠着法学家的困惑,再度发出疑问.这次发问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吸纳和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来探究法学基本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在"后现代"语境下所做的法学换位思考,因而习惯了"现代主义"话语的主流法学对此疑惑与不解实在情理之中.主流法学因固守在"主客二分""理性主义"的基石上已久,从而带来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稳定和安全感.然而,问题是我们所固守的"主体性"、"主客二分"、"理性主义"这些概念是法律演变长河中的片断还是永恒呢.  相似文献   

20.
审美自律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重要观点,是审美现代性的标识.对这一宏大叙事,伊格尔顿以现象学方法、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学理依据和解构策略,回到身体本身思考美学问题,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审美是阶级主体塑造的实践方式;作为理论话语的美学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语境和深层指向,审美因而成为一种社会调控力量.这对我们研究审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