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思维创造活动是作为开放系统而存在的,人是思维的主体,必须远离常规思维的原来平衡态。只有在这种自由创造状态中,才有可能出现新的思维涨落,这种涨落会由于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的交互相干效应而迅速放大,形成巨涨落,演化成为新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有序结构。本文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创造性思维系统的运作及形成条件。在这种系统中,非逻辑思维占有重要位置,直觉、灵感、想象则成为创造过程的精华。而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与美育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直觉活动与逻辑活动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源自主体本原的辩证能动性。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是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的辩证统一,包括三种主要类型:无意识的感受性创造、有意识的知性创造、高自觉的理性创造。  相似文献   

3.
主体、客体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属性,探讨主体、客体的形式和属性,是深入揭示主体、客体科学规定的继续,是为了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主体、客体概念的科学涵义。 主体、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主体和客体是物质自然界分化的结果。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是主体和客体分化的内在动力。劳动创造了人,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自为的主体;劳动创造了世  相似文献   

4.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造性的产生是由创造性的作用机制促成的。这个作用机制由动力驱动和阻力障碍两种机制相互作用构成。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论述。一、创造性产生的动力驱动机制创造性的产生始终是创造主体积极努力的结果,始终离不开强有力的动力系统的支持与激励。这个动力系统由主体内部驱动力和主体外部推动力两个层次组成。其中,内部驱动力是主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终极原因和直持动力;外部推动力是主体创造的外在  相似文献   

5.
建构·反思·反映: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反映是双重决定的 ,没有自在客体就不会有观念客体 ,没有概念结构对自在客体的分解 ,也不会有观念客体。思维的建构就是指思维通过概念、范畴关系把自在客体转化为观念客体的进程 ;反思思维直接产生于思维内在的逻辑与非逻辑的矛盾 ,其作用在于 ,批判、否定原有的思维框架、思维定势、思维圈 ,并形成新的建构性思维 ,形成新的思维框架、思维定势、思维圈 ;思维反映存在不仅通过实践及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而且通过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形式 ,通过特定的主体坐标系来进行 ,并通过实践反思的形式不断发展 ,反映是在主体、客体、反映形式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主体依据自己的反映形式对客体的部分信息进行加工的信息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6.
知识创新与思维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与思维是认知的主体 ,信息是认识的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作用 ,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思维创新对知识总量的增殖和知识结构的优化起重要的功能作用。敢于质疑 ;多阅读、与人交谈 ;科学用脑 ;宏观思考是思维创新对于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 ,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层面 :原生态、遗留态以及评价态 ,文学史思维的矛盾围绕着这三种形态而展开。文学史自身所具有的开放、对话、交流的性质使文学史始终处于主体与客体、现在与过去的内在张力关系中。在这种张力关系中 ,主体的介入使过去与现在的视界融合 ,主体对于客体的阐释行为中具有的体验也为文学史写作创造性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文学史研究中科学精神与个人智慧的强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世纪末的今天 ,文学史研究与写作正孕育着一次更为深刻而巨大的蜕新与变革 ,对文学史思维内在张力关系的研究不仅有效切入了文学史理论研究 ,也将是推动文学史写作走向创造性境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意会认知与创造思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意会认知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创造性认知的过程,这种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是创造思维的基本形式。对意会认知与创造思维三种具体形式的内在关联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直觉思维是意会认知的"不知之知",即直觉与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相结合是产生意会认知的基础;灵感思维是意会认知"无意识性"重要表现,即意会认知与无意识的个人体悟有关;顿悟思维是意会认知"心理论证"的基础,即对客体本质进行深入洞察并在主观上产生认可。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黑格尔关于表象的思想,探求表象作为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认识环节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一、表象是认识辩证法不可缺少的环节确定不同的认识阶段,必须明确规定认识过程的本质根据。思维、主体与存在、客体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认识的过程。认识过程是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与矛盾不断调解、同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共  相似文献   

10.
社会预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认识,它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提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①认识能力首先是一种反映能力,但它更深层次的机制是创造。认识的创造本质是人的意识根据主体的需求,综合来自客观现实的内容,描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结果和前景的能力。社会预见突出地表现出认识的创造本质,它研究社会客体的现在状态,充分发挥思维超越事物进程的能力和预示未来的能力,获取对社会客体未来状态的认识。创造力的本质是基于客体属性的揭示和主体需要的满足两者的交互作用。这就为我们从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角度探讨社会预见及其认识论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所谓思维共振,就是人们认识之间互相感应、撞击,不断激发出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是通过个体思维共振和群体思维共振来实现的。个体思维共振是指认识主体思维的反映、选择、创造过程,也可说是主体思维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把客体信息纳入主体认识图式之中谓之同化,认识图式的更新,改变旧图式建立新图式谓之顺应。同化能从看似不同的事物中发现相似性,顺应则能从看似相同的事物中发现相异性,两者都发现了某种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生命创造活动,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表现着其智力的发展水平,而且也形成着人类心智水平发展的相应的思维方式。“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①。我们沿着生命主体与对象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客体分化水平的轨迹,就可以了解作为人类主体与对象世界之间交换活动的基本历史存在形式。就可以了解人类思维方式随对象世界之变化发展而展现的特征所在。“‘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②。所以,思维方式之变化能够体现出人类…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厘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关键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客体的客体性的把握是否正确、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根本属性,对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创造发生过程的研究,首先应开始于创造过程的定义。对此,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都曾予以阐释和描述,比较典型的有:1945年,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韦特墨在《创造思维》中指出“创造过程通常是这么一种形式:为了获得正确的知识,人们重新怀疑并重新研究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对创造过程的描述则认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创造主体人和外部世界及事物的联系,二是创造主体为满足某种直接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日本学者市川龟久弥则在《创造性科学——图解、等价转换理论入门》中说:“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按过去的作法不能超越或不能突破现状的危机状态为前提进行。”中国学者王极盛在《科学创造心理学》中将创造过程概述为:“创造是人将创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体运动规律性质,又具有主体活动规律性质,是客体运动与主体活动的统一,因此其运行机理应从客体运动即自然史前提与主体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两大机制要素分析。社会发展规律是在人的活动的诞生过程中扬弃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起始运行,并以自然界运动规律为本体论前提的。在实践活动中,超生命需要形成的必然性是社会规律运行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社会主体的创造性选择和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是社会规律运行的现实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在主体中形成其映象(概念、理论等抽象形式表现着的客体映象)的过程是科学认识过程。相反,主体作用于“客体”(客观实在)使其成为真正认识论意义的客体(即人化客体与人工客体)的过程是科学实践过程。前一过程是由主体中的科学认识结构调控的,后一过程则是由表现认识结构外部功能的科学智能结构支配  相似文献   

17.
一、解放思想的本质与内涵。“思想”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对于客体本质的反映和把握,它既包括主体反映客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又包括这种思维活动过程所产生的观念性的认识成果。所谓解放思想是一个同思想僵化相对立的认识论范畴,它是指人们的思维活动不受禁锢与束缚而处于自由自觉的创造状态,其认识成果能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进行总体上的同步代谢与扬弃,从而保持与时共进的先进性。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己学习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语言操作的必要性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总是首先直接操作认识客体,把关于客体的信息输入主体的思维活动中,并通过对客体信息的过滤、加工、整理和重组等,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就是实际的操作工具。可见,主体并不总是停留在对客体的操作阶段,而且还必须从客体的操作过渡到语言的操作。  相似文献   

20.
顺向思维、异向思维和反向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造过程中,在通过自然观察、自然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和社会试点等感性方法所获取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必须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以便揭示出未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创造过程中的理性思维是一个极其艰巨和复杂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思维过程,因此各种理性思维方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顺向思维顺向思维是一种从人类已有的成果出发、以人类已有的成果为思维原点、又创造性地推动着人类已有成果向前发展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创造性地运用人类已有的成果;二是对人类已有成果进行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