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2.
莒太史申鼎铭中讲述器主申出身的铭文作"■仲之孙",对其中的"■"学界有不同的释读意见。不过,这些意见从字形到文意皆存在问题,因而"■"的释读值得进一步研究。清华简、上博简中有一类"樊"字的特殊写法,据此可知"■"从邑樊(或燔)声,在铭文中读为"樊"。铭文之"樊仲"即周宣王时的辅弼大臣仲山甫。器主申为名臣樊仲的后代,时任莒国太史。  相似文献   

3.
"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后,引起社会及学术界强烈反响。从字形结构、造字本义和卜辞用例看,卜辞中的"■"与"■"是"司"字,而"后"在卜辞中写作"毓"。故"司母戊"改为"后母戊"是讲不通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甲骨文中与"■"有关的"■"字,学界论述不多,各家释文、字编的收录也颇有分歧。从字形及辞例来分析,可以确定其为"■"的异体,不能简单认定为《说文》中的"■"字。此外,本文还对另一个与"■"有关的"■"字用法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中的"■"(■)字,罗振玉释为"騂"之本字,指出有赤色义,此后学术界一直未提出异议。罗氏考释"■"字有赤色义,其说可取,但关于"■"字的形义关系,未做出解说。我们考察甲骨、金文"■"的字形、辞例,发现"■"字在甲骨文中是"羊牛"二字合文,后演变成一个字"■";且《说文》等书,对"觲"字的解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6.
金文中有从页从川的"顺"字,荣簋之"(顺)",与濒事鬲之" (濒)"、(豁)簋之"(源)"同字,一般释为"濒";效尊、卣之 (海)、(涉),一般释"涉".从形、音、义三方面考察,这两种字形均从川得声,读为"顺".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简帛文献中的某些简文提出新的释读意见,如安大简《关雎》简1"左右流之"的"流"可读为"摎",为捋取之义。清华简(七)《赵简子》简7"其所由豊可闻也"之"豊"视为"岂"的讹字更恰当,若读为"礼"于文意不连贯。清华简(七)《赵简子》简21"■其衣裳"的"■"的左下构件为"刀"(而非"人"),该字字形结构应分析为"从大,爻声,刀声","刀"为叠加声符。北大汉简(四)《妄稽》简21"身类縳素"的"縳"应读为"缚",训为束缚之义。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字属于"因声附义"类型结构的形声字,是在"又"字基础上加上两个球状的圆圈而造成的字,本义是"球"。甲骨文"■"即西周金文中的"■"的声符,二者读音亦同,作为地名也就是西周金文的"■京"之"■"。甲骨文"富"字本义像置放在地窖或地穴中装有酒且香气四溢的尖底瓶之状,引申为"富有"、"财富"之义。"丑"的本义像人长着长指甲的形状,《山海经》"女丑有大蟹"就是手指甲特长以至于像"大蟹"一般。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出现"(鬯辶)"字.第11简"鹊巢之归,则(鬯辶)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又(鬯辶)乎?"关系密切.由于第11简残缺,所以对于这个字的隶定和解释都存在着分歧.马承源先生以为此字当释"疐",指匹配义.现代学者们多把此字隶定为"(离辶)","(离辶)"的字形和竹简上的字形有不合之处."(鬯辶)"字郭店和包山简均不见.古文字中只有"鬯"的古文形体和"辵"里面的形体是最为相似的.将这一形体隶定为从辵鬯声的形声字较为合适.何琳仪先生即持此说,但就"(鬯辶)"释为"荡"未作进一步论述.[1](P248)  相似文献   

10.
王晖 《殷都学刊》2007,2(2):1-6
《合集》137正片中记载了武丁时期在郸城、■子、鬼(方)等地区与方国流行的传染性病疫情况,另外《合集》13887与《合集》17446片也有与流行性病疫有关的记载,说明其时商王是很关注流疫沴气的情况。这是我国最早所见的武丁时期有关病毒性传染流疫的记录。此片中"■"之"■"应读为"逢",并从字形、音义和用法对反映流疫的专用字"■(沴)"字作了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1.
表示货币买卖和交易的词,古今常用买、卖、售、贩等表示;文言中常见的另有市、粜、籴、货、购、酤、沽、鬻、粥、商、贾之属。这些词按其意义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买进所谓买进,即以钱财换进物品。表示这类意义的有买、籴、购、贳(Shi)等。①郑人有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②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张溥《五人墓碑记》)③杂扮籴米百姓三人同上。(无名氏《陈州粜米》)④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元好问《雁门道中书所见》)例①②“买”指把东西购进来,“购买”乃其本义,古今意义相同。成语有“买椟还珠”…  相似文献   

12.
认证前贤说"■"以及"■、■"诸异体为古乐曲"韶"字初文,并申述构形本旨。陈邦怀先生说"从八从鱼"之"■(颁)"字,卜辞中大多数情形读如"编",编排演练义,而非颁赐之"班"。甲骨文短语"■"读为"颁(编)益(佾)韶",义为每八人一列编排演奏韶乐。依据卜辞史实,证以传世典籍,对殷商时期王室演奏的六种古乐"韶"、"商"、"祈"、"唐"、"美"、"■"作了探讨。"■"为"弦"字初文,本义拉奏弓弦乐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金瓶梅词话》的用字作穷尽式搜索,并对有关词语作系统的系联比较。可以认定"■"字是"趍"字的讹写,而"趍"和"啜哄"、"啜赚"中的"啜"表示同一个词。宋元以下文献中,"啜"、"赚"、"哄"意义相同,可以相互组合成同义复合词,而且可以任意地排列组合。《汉语大词典》倾向于"掇"(duó),是意义为"哄骗"的这个词的正规书写形式。但是,在早期字书中,即使"掇"字也没有"哄骗"义。它的早期书写形式有"■"、"誃"等多种,记录的是一个方言口语词,大意是以好言哄诱。写作"掇"是同音借用,写作"啜"是进一步类推改造。写作"趍"字一形仅见于《金瓶梅词话》二例,又是就具体语境的"哄走"义临时造出的新形声字。新造俗字更容易在传抄中错讹,于是又出现了"■"一形。  相似文献   

14.
程邦雄  谭飞 《殷都学刊》2010,31(1):103-106
甲骨文字以道路与视直绳之目会意,取象于取直以修衢道的做法.彳为道路,后引申指道德品行、思想主张. 为以目视绳取直,后引中用于评价人的行为.它们意义发展上的相同处为意义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加上取直以修衢道与按正道行事有很大的相似性,于是指人的品行操守成为的主要义项.意义的变化促使字形也有相应的演变,加"心"巩固了意义的发展,并使意义表现得更为明晰,因之,德遂成为主要字形.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6,(4)
《清华(叁)·说命》描述傅说外貌时说"厥说之状,鹃肩如锥","鹃"当从虞万里、胡敕瑞读为"鸢","鸢肩"即双肩上耸;"傅说"之"说"在《上博(五)·竞建》简4中写作"鸢",在《清华(叁)·良臣》简2中写作"■"。基于这两点,傅说之名"说"本应写作"鸢",或用"说"、"兑"、"敓"者,均为"鸢"之假借字,并取义于尖锐之"锐"。睡虎地秦简《日书甲》"诘咎"篇"为刍矢以■之"等处的"■"非"鸢"字,当释为《说文》训作"缴射飞鸟也"的"隿"。《诗·小雅·四月》"匪鹑匪鸢",《说文·鸟部》"鷻"下引"鸢"作"■",此"■"很可能就是"鸢"字的讹写,非见于《说文》之"■"。  相似文献   

16.
瓠(■)字是甲骨文重要偏旁之一,由此孳乳出瓢、卣等一系列文字。其中,从人从瓠的■字,与古人佩瓢济水(以防溺亡)记载及《康熙字典》"济涉腰瓠曰浮"解释相符合,它正是人佩瓠、匏漂浮(于水中)的符号表达,故释读为浮。■字形蕴涵着浮之字义。从瓠从犬的■字,是一个形声字。犬表示该种动物的属性,瓠是其读音。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6,(7):148-156
一直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对"侘"字的"人在宅中"的意义缺乏理解,甚至将"侘"字误写为"佗"字,妨碍了对其美学内涵的有效阐释。日本固有名词"わび"(wabi)本来是指一种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后来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启发影响,用"侘"这个汉字来标记,并从"侘"字的"人在宅中"的会意性,而引申出"屋人""侘人""侘住"等词,指的是在离群素居中体味和享受自由孤寂。在日本茶道"侘茶"中,"侘"不仅指独处时消受孤寂,也指在人际交往中仍能感受并且享受孤寂。"侘茶"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以茶会友、参禅悟道、修心养性的美学仪式和审美过程,"侘茶"的"和、敬、清、寂"四字经,最终是要由"侘"而达于"寂",故而我们可以将"侘"与"寂"合璧,称为"侘寂",使其超越社会伦理学的范畴而成为一个茶道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8.
关于楚辞《离骚》篇题的涵义,当今学者主要有歌曲名、楚音苗语、地名"蒲骚"、离别骚臭等新解。这些说法看似新颖,但并非完美,学者仍须审视传统观点。从出土文献看,汉初就有了抄写在竹简上的楚辞,近年新见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七、八辑就有五篇早于屈原时代的楚辞资料。从古文字学角度看,战国楚简文字里就已经出现用作忧愁义的"蚤"、"■"诸形。又、尤、忧古音相通,"蚤"、"■"训"忧"自无问题。秦汉人误把"蚤"、"■"当作表示骚动义的"蚤"字,遂致千年聚讼。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或写作■),当释为"呙",在卜辞中多读为"祸",过去将甲骨文"■"字释读为"祸",实为鸠占鹊巢。"■"当依于省吾先生说读为"咎"。它与甲骨文"祸"字虽然同与灾害有关,却有不少区别。主要是在卜辞里,祸由人起,而咎自外来。殷人的灾患观念里既有对神灵的迷信,又有一定的反省精神和深深的忧患意识,还有一些勇于担责的气魄。战国时期,孟子论国家存亡之机曾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著名论断。商王朝立国五百余年,与殷人浓厚的忧患意识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入山"含义明确,但它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军事行为,还不明确。通过排谱整理,可知残辞"令?以众入山求"与"令(辰止)以射从(單斤山)求方,我"及"令辰以新射于(單斤)"等卜辞时间、人名、地名密切相关,推知"入山"是商王征战活动中搜求敌方的一个环节。过去学术界曾把"(單犬)彡"二字理解为并列的祭祀动词,经过对包含此二字的系列卜辞进行排列对比之后,得知其实"(單犬)彡"指的是狩于肜日,"彡(單犬)"则是在肜日出狩,"(單犬)彡"二字连用乃省刻介词"于"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