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县所出取子钺,据形制和纹饰,可知其晚于西周早期;经铭文字体和金文辞例分析,可断定此器时代为春秋早期。与春秋早、晚期邾国国君铜器铭文对比,"取子"定非邾国国君之称,而是另一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2.
1954年在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宜侯矢簋,有关周初封建,而且是迄今唯一的在这个问题上可与文献参照的实物,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但除了由于原器残损而在铭文解释上的若干不同外,还存在一个根本分歧,即:一种意见说是吴器,一种意见说不是吴器。其实,这两种意见都对又都不对。为什么呢? 此器出土于吴地,铭文内容又涉及吴文化,说是吴器当然不错。但细察该器形制和铭文字体,毫无吴文化的“烙印”,相反,却如陈梦家指出的:“此器出土于丹徒,但其形制花  相似文献   

3.
召禹鼎考释     
召禹鼎于一九四二年九月在陕西岐山县之任家村(距法门寺五里)出土。其文献价值似同子盂鼎、毛公鼎等器物。五一年徐某献給政府后,西北大学陈进宜先生曾亲摹拓本并与侯外廬先生商榷十余次而作“禹鼎考釋”(載光明日报五一年七月七日“学术”第四十期)并注明其中所引“武公”当为“卫武公”。后郭沫若先生亦从其拓本略为改正补充,并加以标点,作“禹鼎跋”(見仝上)确定此鼎与不(?)簋、噩侯鼎、敔簋等器同属于周历王之世。而此鼎銘文又与宋人薛尚功所录之“穆公鼎”銘文相同,故知为一人之器物,而薛氏釋“穆公”为“秦穆公”。張筱衡先生于一九五一年十月所撰此之,与以上諾家釋文有所出入: 一、第一行“穆公”薛氏釋为秦穆公,而此文釋为召穆公,即召虎,召公奭之后,禹之祖。二、第二行第九字、諸家均釋为“武”,而此文釋作“趋”即桓公、禹之父、穆公之子。三、噩侯即申侯,周宣王之元舅、幽王申后之祖。四、第十一行倒数第二、三字薛氏作“寿子”而此文釋为“寿父”作人名,即郑伯友,幽王亲叔,忠于王室者。五、第十二行倒数第一字薛氏作“爵”郭作“肆”而此文釋为虢,即虢武公,虢石父,褒姒之党羽。六、所纪战役系“竹書記年”所載幽王十年“王师伐申”之役。七、因确定此鼎当铸于周幽王十年(公元前七七二年)。其考釋方法,系以文字証史实,以史实証文字,并通之以古音古义,旁徵方言,自成一說,現在刊登出来,以供研究古史、地者参考討論。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楚君于名前多冠以熊字,自《世本》之后说为楚君之氏.一般学者认为楚国图腾信仰不是熊.但若从姓氏起源的角度予以考察,楚君熊氏是否与熊图腾具有某种关联?此实乃一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一般认为图腾信仰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但中国古代关于图腾崇拜的早期文献资料很少,较多反映于秦汉及其以后的记载中.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据《诗》记述了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姜嫄履大人迹生弃的故事,由此引发汉人关于“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的说法.此类说法多见于汉代纬书之中,其产生当前有所承,必非凭空产生于汉代.据《潜夫论·五德志》,自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三王,甚至西汉刘邦,其诞生几皆由其母感应神灵祥异而致.似此,显系圣王感生说之集大成式系统化表述,有后起的加工成分.但追本溯源,绝非无根据的神话,乃古老的图腾崇拜在汉人观念中的隐约反映.在早期渔猎时代,人类的生息与动物密切相关,故动物图腾亦兴盛最早.中国早期的动物图腾传留较少,但非无踪迹可寻.从新石器时代鱼、鸟、龙等器物纹饰或器形,到商周铜器上的各种徽号文字,皆可见其遗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