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墟发掘已历经80年,殷墟出土的实物史料与甲骨文相印证,使得商代历史真正成为信史。夏商周三代都城的发现,以及三代文化架构体系的确立,也是建立在殷墟发掘成果基础上的。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源地,在这里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创造出一整套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推动了中国考古学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时期,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搞清了殷墟的范围与布局,对殷墟文化进行了分期断代,对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洹北商城的发现,是殷墟发掘以来最重要的收获。我们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应该学习先辈的高尚品格和严谨学风,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殷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2.
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90周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90年的殷墟发掘史分成三个阶段予以说明。上世纪30年代的考古发掘确定了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具体位置。它是中国科学考古发掘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初步确定了殷墟的大致范围,对都城布局的初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成就。进一步确定了殷墟新的范围,城市布局更加清晰,殷墟遗址面积扩至近40平方公里(含洹北商城遗址)。  相似文献   

3.
殷墟聚落形态研究是这些年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但在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这一基本问题本上尚有很大分歧。通过仔细分析当地所出的相关族氏铭文 ,可以发现 ,在商代晚期 ,居住在殷墟聚落内的居民并非是由单一族系的“子”姓族氏组成的 ,当地的居民至少应该包括子姓、姜姓、姓、姓等各个族氏 ,同时也可能有任姓族氏在殷墟聚落内蕃衍生息。  相似文献   

4.
明代南京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南京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都城规划、空间布局、城墙修筑、手工业生产、生活设施等方面,富有特色;作为十分突出的经济、文化与人才中心,在思想、诗文、书画、戏曲、园林、收藏以至科举考试等方面,成就卓著;作为一座政治统治中心和山水城林的宜居城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借助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尚书·牧誓》中所谓"牝鸡之晨"现象并非独存于商纣王时期,它已存在于整个殷商时期,武丁时尤为突出。商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都能看到妇女的活动身影,她们应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男女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现象事实上在商代也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6.
安阳殷墟,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日本奈良平城宫遗址是自公元710年至784年迁都长冈京之前70余年间的都城所在地。笔者曾赴日本奈良对遗址遗迹展示、文物模型陈列、宣传导游设施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本文根据考察的内容和安阳殷墟近几年来中报过程中的体会,对两个都城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形式、方法、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殷墟自1928年10月首次发掘以来,已有五十六年的发掘史,在这半个多的世纪中,已发掘了各类墓葬约五千座(包括祭祀坑一千五百座)。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文物,人骨、兽骨等标本,棺,椁等葬具残迹,以及墓内揭露的其它现象,对于研究殷代社会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以及殷人的埋葬习俗、人体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殷墟所发掘的墓葬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是全国任何同类古遗址所不能比拟的。殷墟已发现的墓葬,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侯家庄西北冈地区;高楼庄北的后冈地区;大司空村附近;白家坟、梅园庄、孝民屯之间的殷墟西区。这四个地区所发现的墓葬约  相似文献   

8.
从1928年安阳殷墟开始发掘至今近六十年中,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殷墟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大量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只发表了简报,有的正式发掘报告正在整理,或准备出版,尽管如此,一些同志对殷墟文化的分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分途研究,并取得一些令人比较满意的成果,有些论文已被译成外文。对殷墟文化的内涵、特点,早在卅年代,李济在  相似文献   

9.
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青铜礼器的组合关系 ,不仅有明显的时代标记 ,而且是晚商礼制的重要反映。殷墟盛行聚族而葬 ,族墓地之间礼器组合可能也有差别 ,西区墓地的礼器组合就有东、西之别 ,东部以觚爵为主 ,西部以鼎簋为主。殷墟时期存在着明显的“财富与地位差”现象 ,这种财富与地位的不相承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殷墟晚期虽食器比例有所增加 ,但重酒之风仍没有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到目前为止,殷墟共发现甲骨文15万多片,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自1928年正式发掘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掘工作,殷墟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个仅发现了宫殿遗址、王陵、墓葬、手工业作坊遗址等等,而且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但是甲骨文中没有记载人口的数字,因此对人口问题的研究是很困难的。本文试想通过墓葬的分析,看一看殷都的人口情况。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的唐宋都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之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重要转型期的唐宋都城的变化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作为社会的载体,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空间概念:一是地域空间,诸如城市区划、城市布局、城市建筑等;二是社会与政治空间,诸如居民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城市管理制度等;三是精神空间,诸如城市文化、城市社会心理、城市观念等。可以说,我们关注的城市空间应该具有多重性和多维性。如果把唐宋都城长安、洛阳、开封和临安等城市经济社会的变化进行梳理,它还可以分为有形变化、张力弹性变化和无形变化,具体表现在平面布局的突破、地域空间的拓展、功能区域格局的重新组合、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人口结构的调整、官府职能回应市场的探索与转变等方面。在城市社会经济空间拓展的过程中,都城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在城市社会结构变化与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商品经济因素展示了其无处不在的穿透力。  相似文献   

12.
殷墟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大多数人而言,其主要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在于其考古成就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之一为旅游价值。即让旅游者通过参观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教育和美的享受。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殷墟目前的旅游价值展示状况和殷墟的旅游价值展示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殷墟科学发掘80年来,殷墟文化经历了重构、再现辉煌和全面弘扬几个阶段.对殷墟文化的弘扬,应继续发掘和研究殷墟,充分发挥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要注重补偿殷墟范围内的群众,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和福祉,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的小屯村周围,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是《史记·殷本纪》正义所引《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商朝后期的都城址遗。商朝在这里经历了八代十二王(见表Ⅰ)。  相似文献   

15.
郭震 《殷都学刊》2008,29(3):15-19
2008年是殷墟考古发掘80周年和殷墟博物苑建苑21周年。1987年,在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建议下,安阳市政府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发扬拼搏精神,仅用75天时间就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上建成了殷墟博物苑。该苑对带动海内外殷商文化研究,展示殷商文化精华,助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安阳市形象,促进安阳市文化旅游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一曼 《殷都学刊》2008,29(3):5-12
80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出35000多片刻辞甲骨和有铭青铜器600多件,为商代甲骨和金文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研究者将甲骨文晚商金文的有关资料与殷墟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相结合,研究商代社会(如商代的族氏、人物、官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殷墟的考古发掘源始于甲骨文的发现与探究。甲骨文的发现与整理,导致了殷墟考古的重大发现。殷墟考古发现对中国上古文化史研究的影响至大。在此之前,由于疑古之风盛行,连商代作为一个历史朝代的可靠性都趋于动摇,很多学者怀疑它的存在。正是由于殷墟甲骨文和殷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才根本扭转了这种局面,不仅使商代历史由此而得到深入、系统地研究,商代以前的夏代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有益的探索阶段。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考古学概念来说,殷墟的考古发掘至今也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几十年来,殷墟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8.
自1928年殷墟开始科学考古以来,殷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种类丰富,数量较多,是当时中国能够制造的最先进的工具。本文重点考察殷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工具的种类、数量及组合方面所具有的特点,揭示殷墟青铜工具组合是以木工工具为主的组合,并着重论述青铜工具在殷墟墓葬器物组合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殷墟甲骨文     
在已知的古代汉字中,刻写在殷墟甲骨上的文字是最古老而又成系统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约当公元前1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有3千多年.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云 :“都邑者 ,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都城是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所在地 ,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因而它必须建立在有利于政治管理和权力推行的地区。古代中国人在都城应建立在什么地区的问题上 ,自始即有一种“王者必即土中”的观念 ,即都城应该建立在天下之中心的观念。都城为何必须建立在天下之中心呢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解释说 :“天始废始施 ,地必待中 ,是以三代必居中国 ,法天奉本 ,执端要以统天下、朝诸侯也。”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三《京师》亦云 :“王者必即土中者何 ?所以均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