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结合甲骨学发展的"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深入发展时期""全面深入发展时期",系统梳理了胡厚宣先生在甲骨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特别是伴随其参与的《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释文》的面世,为新世纪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安阳殷墟是商代甲骨文的故乡。甲骨文自1899被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发现至今八十多年,学者书家之钻研者众。海内外共藏有殷墟出土的甲骨,据著名的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统计,共为十五万四千六百零四片,遍布世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至于研究甲骨文的国家和地区更多。  相似文献   

3.
据著名的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统计,国内大陆上各机关收藏95880片,私人收藏1731片,台湾省收藏30204片,香港地区收藏89片,合计127904片。  相似文献   

4.
王宇信先生《甲骨学通论》一书,共十六章,书后并有《甲骨学大事记》、《著录目》等四个附录和例图六十三页,全书四十二万字。周谷城题签,胡厚宣、李学勤二先生分别为该书写了序,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现将该书第一章《绪论》发表。  相似文献   

5.
朱斌 《文史哲》2023,(6):51-63+163
胡厚宣因早期在北京大学求学时的特殊际遇,深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影响,治学取向由“疑古”转向“考古”,又因加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参与殷墟发掘,与甲骨学结缘,遂服膺并积极实践新汉学的考据之法。抗战时期,胡厚宣被顾颉刚延揽至齐鲁大学国学所担任研究员长达七年,在国学所的慷慨赞助下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此书是其学术生涯的代表性巨著,亦可视为民国学术史上新汉学考据范式的扛鼎之作。在重建中国上古史的道路上,胡厚宣以新汉学的学术立场,利用新出的考古材料,结合甲骨金文考证,回应社会史论战及古史辨运动的诸多学术争议问题,其治学风格体现了各种学术路径的角竞和融会,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安阳市等有关单位共同发起筹备的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于1987年9月10日至16日,在甲骨文故乡——古都安阳举行。会议得到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河南省委、省政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著名历史学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会议并讲了话。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外的117名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03篇。可以说,这是一次取得丰硕成果的大会,也是一次国内外殷商文化研究专家团聚的大会。  相似文献   

7.
鲁鑫  李岩 《殷都学刊》2010,31(1):154-156
为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和庆祝天津市国学研究会甲骨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09年11月28日,由天津市礼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建国六十年来甲骨学研究暨天津市甲骨学专业委员会成立"高层学术论坛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来自国内其他省市的甲骨学专家和天津学者及国学爱好者150余人齐聚一堂,就甲骨学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8.
王襄及其甲骨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以来,已经整整83年了。随着甲骨文的搜集、整理、著录、研究而发展起来的甲骨学,俨如一座巍峨的大厦,耸立在文化领域之中。它是许多甲骨学前辈、学者共同建造的。王襄是其中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甲骨学奠基人之一,他在六十年前写成的甲骨文字典《簠室殷契类纂》,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4,(4):108-110
《甲骨学通论》用韩语译成并将在韩国出版 ,我感到非常高兴。我高兴的理由 ,是因为甲骨文这个中华民族很古老的文字 ,从 1 899年被发现长达 90多年以来 ,通过中国和外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与探索 ,甲骨学已成为有很丰富的研究资料和规律严密的专门学问。谁要了解并研究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谁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甲骨学知识。所以甲骨文不仅在中国有不少的爱好者和研究者 ,甚至在世界 ,例如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瑞士、新加坡、韩国、意大利等国家 ,也有不少的学者为了研究甲骨学而投入自己一生的精力并且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甲骨…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现当代新儒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所面临的是西学东渐,传统价值系统不断解体的局面。他们怀着强烈而悲苦的民族危机意识和使命感,致力于传统文化之精神价值的弘扬、发掘和民族自我的重建。台湾新儒家一直强调的是在文化研究上的现代方式,而不是传统的国粹派方式。比起他们的前辈师长,台湾新一代新儒家在与西方哲学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方面有着更多的层次和更自由的空间,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能参与到现代西方哲学的问题意识的提出与解决过程中。台湾目前的新儒学学者已经明显地从老一辈的"卫道"情结转化为一种客观而平和的学理探讨态度,尤其是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台湾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发展儒学问题上,希望按前辈的学术思路"接着说"下去,而不是"照着说"。  相似文献   

11.
甲骨刻辞的非卜辞中,有一种记载卜用甲骨的来源和有关整治、收存情况的记事刻辞,胡厚宣先生写于1944年的文章《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归纳研究。此后50年,甲骨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的某些看法和文字的释读今天看来也有不妥之处,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对胡先生的文章进行一些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甲骨学家、商史学家。河北省望都县人。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殷墟甲骨文字的发掘、整理。1940年后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国历史社会系主任。1947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数授、教研室主任,兼暨南大学教授。1956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片学术委员。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胡厚宣先生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作过精深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甲骨文的搜集著录工作,为甲骨文的流传作出了贡献。先后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殷墟发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等,并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以及论文百余篇。自1950年代始,胡厚宣一直主持《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任总编辑,从材料的汇集到整理组织编排等都作出了贡献。他开创的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编纂体例,为科学的甲骨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其著作《甲骨学商史论丛》,荣获教育部全国学术审议会议的科学发明奖;《甲骨文合集》,荣获吴玉章奖金历史学特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一届全国古籍整理国书奖特别奖。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国著名的甲骨学专家胡厚宣教授来河南讲学。趁此机会,我访问了胡老。他和霭亲切,侃侃而谈,从甲骨文的发现说起,一直谈到五十年来他从事甲骨研究的经历,包罗万象,给我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胡老说,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殷代的统治阶级迷信好鬼,除了个别记事刻辞以外,凡征伐、祭祀、年收、疾病、田猎等等,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所以甲骨文也叫“卜辞”,意为占卜之辞。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字和书法艺术的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汉字的鼻祖。在甲骨文发现至今的120余年中,涌现出的大量研究资料极大地推进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但由于这些资料浩瀚纷杂,获取难度大,且绝大部分尚未实现网络共享,给研究者查阅资料、对比校勘等造成不便。为解决甲骨学研究面临的难题,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应运而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研究资料,最高效、最便捷、最智能的研究辅助。文献数字化技术作为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所包含的两个重要技术:文档分析技术与字符识别技术是实现甲骨学文献由"独享"走向"共享"的关键步骤。本文重点介绍了这两个技术在文献数字化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相关技术在辅助甲骨学研究与甲骨文普及方面所能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及运用前景,希望能为甲骨学研究者了解当下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殷都学刊》2005,(1):112-112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会 2 0 0 5年 1月 2 8日通过 )第一条 :为奖励在甲骨学及殷商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 ,培养甲骨学研究的新生力量和后备队伍 ,提高甲骨学和殷商文化研究水平 ,促进甲骨学和殷商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特设立本奖并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奖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设立 ,由商承祚教授后人提供基金资助。第三条 :本奖奖励对象为年龄在 40岁以下 (含 40岁 )、职称为副高 (包括副高 )以下的主要从事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第四条 :奖励范围包括在本学会公开出版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殷都学刊》等专…  相似文献   

16.
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经过许多学者长期的潜心研究,直至20世纪30年代,殷墟科学考古发掘取得大量成果以后,甲骨学这门新兴学科,才得以建立。甲骨学是从最初的考文释字开始的,在其文字初步得到通读以后,就有了进一步探讨其所反映的当时社会历史内容诸方面的可能,而甲骨断代学的确立,则为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原始甲骨资料提供了必需的先决条件,甲骨学是横跨历史考古与语言文字两大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也是充分利用各有关人  相似文献   

17.
历组卜辞时代之争是甲骨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争论的核心是该组卜辞中的"父丁"所指:一说"康丁",一说"武丁"。此文在梳理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学者已经研究过的一些事项内容进行补充,并通过系联"小乙-三且(祖)-父丁"这一祭祀次序敲定了历组卜辞是武乙、文丁时代卜辞。由此,也论证了为历组卜辞时代提前服务的"两系说"的使命终结。  相似文献   

18.
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来信:……安阳为甲骨文故乡,殷墟在全世界又久负盛名。贵校为安阳最高学府,前途实未可限量。《殷都学刊》公开发行,将对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谨为祝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宇信来信: 贵刊辟“商史研究”栏突出了安阳的地方特色……,甲骨文已成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此栏的开辟,必将对殷商文化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商代的四风与四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墟甲骨中的四方风名,系统见于刘体智旧藏的《京津》520胛骨刻辞及YH127坑所出卜甲《殷墟文字缀合》261。首先研究这个课题的是胡厚宣同志,他在一九四一年撰写了《甲骨文四方风名考》。随后丁声树、杨树达等不少学者有所论述。YH127坑该版卜甲到五十年代基本缀合复原,在一九五六年胡厚宣同志又发表了《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一文,所论更为详尽。此后,又有一些国内外学者讨论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胡厚宣教授平生潜心殷商文化,献身甲骨文、商代史与考古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迄今已56载。撰著专书论文共有百六十余种,表率同侪,扶掖后进,成绩卓著,在国内外颇为知名。被誉为研究国宝之“国宝”,当今“甲骨学研究之第一人”。 胡教授1911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望都县农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父为前清秀才,在天津教家馆,所生子女七人,胡教授行六,父亲收入不多,家中土地又少,清贫可想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