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表达周遍的"是X是Y"格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有反义关系、成对互配使用的X、Y构成了一个集合,为"是X是Y"表达周遍提供了前提."是"经历了"确指肯定>凡指肯定>纯表指称"的演变过程,这使得"是X是Y"的功能性质和句法位置都发生了转变:由述谓性成分变为指称性成分,由谓语核心位置移到了主语或话题位置."是X是Y"的功能语法化引发其结构发生了语法化.表达周遍意义的"是X是Y"具有一定性和离散性,这两个特点是所有周遍性成分所共同具有的.  相似文献   

2.
时间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两个特点 :(1)相对性和绝对性 ;(2 )模糊性和明确性。在功能上亦有两个特点 :(1)标记性和指称性 ;(2 )有效性和无效性。人们对时间的主观性认识及主观性规定 ,造成了时间词在语义上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时间词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首先表现在时点时间词和时段时间词的划分上。语言中绝对表示时点的时间词和绝对表示时段的时间词很少 ,大多数时间词是表示时点还是表示时段具有相对性 ,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如 :①你什么时候去 ?我晚上去。②今天我找了你一晚上。①中的“晚上”表示一个时点 ,②中的“晚上”表示一个…  相似文献   

3.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11,32(2):104-110
生物的行为本能与意志性联系紧密,事件主体可以控制运动的发生,可以控制运动朝着有利于自己意志的方向发展,但却不能主宰运动变化结果的必然实现。动补结构可描述为结果事件结构,补语是指示运动路径、表示行为结果意义的语言结构成分。动补粘合式结构是结果事件结构的认定,表现为行为结果类别形式。  相似文献   

4.
名词和定名短语充当谓语的句法功能存在差异:表判释关系的名词谓语句,表"判"义时,谓语一般为名词,表"释"义时,谓语多为定名短语;表存在关系的名词谓语句,表某空间存在某人/物/状态时,谓语除专有名词外,多为"数量名"定名短语,主语表时间、谓语表发生存在的状态/事件时,谓语多为名词;表说明关系的名词谓语句,谓语为定名短语更为常见。谓语"名词性成分+了"排斥作为顺序序列初始项或表相对恒定概念的名词,相应的"极性反义形容词/数量+名"类定名短语不受限;谓语为"副词+名词性成分(+了)"时,名词先受副词修饰再动核化时,可自由出现其中,"数量名"定名短语受排斥。  相似文献   

5.
构式"好你个+X"由表反语的形容词"好"与负面评价构式"你(这)个+X"组合而成,这是词汇与构式义顺应的结果,构式的基本功能就是表负面评价。不过词语对构式也有压制,依据"X"的不同,构式的评价强度体现出层级性与可商洽性,可以是谩骂、斥责、批评、嘲弄、抱怨、不满、委屈、无奈等。构式"好你个+X"在使用过程中"X"扩展到了动词性结构,"你"也抽象化。  相似文献   

6.
时间助词"时"在一串音节链末尾时经历了由实到虚的演进过程,当另一串与之处在同一个意义关系中的音节链在叙述事件不再强调时间概念时,"时"的语义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其时间意义趋于模糊,而语法符号的作用逐渐突出.由于语义焦点前移,结构经过重新分析,"时"虚化为助词成分,语音表现为轻声,附带停顿功能."时"在这种句法位置上多表示假设关系.归纳起来,"语义虚化"是起因,"重新分析"是手段."时"的这种用法在今天的赣方言仍很活跃,湘方言及闽赣等地客家话中也有反映.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程度性副词 非程度性名词"结构的研究侧重的是该结构本身的认知、语用机制,大多是在探讨该结构的合法性或误用问题,而对此类结构在整个语篇中的作用和发生机制探讨得却相对较少."程度性副词 非程度性名词"既是语篇中的人际意义表达的主要形式,也是人际意义磋商的基础,还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该结构的使用,增强了语篇的评价功能,提供了人际意义进一步磋商的基础,显示了一种人际意义上的连贯.  相似文献   

8.
邹秋珍 《殷都学刊》2010,31(3):33-37
本文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来考察战国时期第二人称代词在称数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不过有些代词"女(汝)、尔、若",以表单数为主,表复数也常见;而有些代词"乃、而"基本表示单数,表示复数的情况极少。它们在句法功能上也没有绝对的限制。不过,"女(汝)"主要作主语、宾语,较少作定语;而"尔""而"经常作定语。也就是说,这些代词在不同句法功能上只有数量分布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构式语法范式下,探索英语补语化构式的意义,补语化构式在分析型致使结构中的识解,交替句式的语义差异,以及英汉补语结构的名同实异。研究发现,to不定式隐含着一种概念距离,而-ing隐含着一种时间的概念重叠。英语补语化成分是形式与意义、功能的结合体,是一种事件结构构式,这种构式把两个事件通过时间性、有界性、象似性等认知原则联系起来。汉语补语是对述语语法和语义结构的补偿,在句法上并不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补语是对主语和宾语的描写手段和结构手段,它们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0.
]借用功能语法的主位和述位概念,将现代汉语中的评价分为主位型评价和述住型评价.运用评价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主位型评价结构"X的是"及其评价功能.本文的研究体现了形式范畴化和意义范畴化的结合,可以说是追求形式和意义互相印证、体现语法模式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1.
0.V)N结构(“)”表示修饰,V)N以下简称为VN)是指动词性成分修饰名词性成分。这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常用结构,在军语里尤为活跃。本文根据《新英汉军语辞典》(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1983)对军语中的VN结构进行考察,看看这一结构在意义,层次,音节,功能等方面有哪些特点,最后对这一结构的修饰语所存在的歧见谈点看法。1.VN结构在意义方面的特点。印欧语动词(以及介词)是向右赋格,分析此种结构关系限定为向右,汉语没有印欧语那种意义上的格标志,因此分析此种结构关系不必拘泥于向右,也可以向左。正是这种向左分析,说明动词性修饰语自有不同于其他修饰语之处,也就是说,其他修饰语不宜采取此种逆向分析法。  相似文献   

12.
口语中的“X什么”与“X什么X”句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一类表禁止或否定义的"X什么"和"X什么X"句式.按照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进行考察可知,在句法平面上,这两种句式对进入其中的成分"X"有不同的限制;在语义平面上,两者的"禁止或否定"意义不是其内部成分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种整体的句式意义;在语用平面上,两者在语气强度和语用价值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些联系和区别与两者的历时演化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东汉是汉语语法的转折期,在这一特定时期,古汉语语法发展表现在:代词的简化;名、动(形)语法功能的分化;词序的统一化;语法组合意义的显性化、形式的定型化;句法结构的一致化。  相似文献   

14.
刘忠华 《阴山学刊》2004,17(1):70-73
古代汉语的"为动"与使动、意动用法有质的不同.为动句是用"主·谓·宾"结构("S+V+M")表示了"S+为+M+V"式表示的语文关系的内容,二者是同义句式,可以共时变换;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结构具有多义性;使动、意动用法的句子中主、谓、宾之间的语义关系与为动句不同;使动、意动与为动同义变换的句式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日语的"タ"和汉语的"了"看上去似乎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日语中表示完成体的"タ"这一语法形式,在翻译成汉语时,并不总是固定的形式。在此以小说《挪威的森林》为考察对象,深入地研究了与表示完成体的"タ"相对应的汉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而"两+N"结构和"二+N"结构则是由数词"两"和"二"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一种结构.就语义方面而言,当"N"为组织机构类名词时,"二+N"一般表示次序,"两+N"表示数目的多少.当"N"为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时,在表示成对的亲属关系的集合名词前,只能用"两",不用"二";在与单称性的亲属称谓名词直接组合时,只能用"二",不用"两","二+N"表示次序.当"N"为名词性缩略语时,"二+N"表示次序,"两+N"表示计数.就语用方面而言,当"二+N"结构用来表示次序时,"二+N"结构常用来给事物命名,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当"二+N"结构用来计数时,它和"两+N"结构具有相类似的语用功能,即具有节律、简洁语言、复指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成书于明末清初、以山东方言写就的白话小说,在这部书中已出现了[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的若干用例.该格式用于未然语境,"了"粘附在动结式、动趋式VC之后,表示"动作结果或动作趋向实现的可能性".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这一格式是由表示实现的"VC了"式述补结构在特定的未然语境里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对象性概念是由意识的内在结构和意识的辩证运动本性的共同作用而产生出来的,它是一个表示以主体为本位的、主体与客体具有本源性伴生关系的概念。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它是主客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主体必须经过对象性环节,才能够真正实现主客体由对立走向统一的目的,因此,一方面它是主体的辩证运动的现实性的保证,另一方面,它会在主体达到绝对认知时被主体所消解,被统摄到主体中去。对象性概念是黑格尔"一切实体都是主体"思想的一个重要注脚,也显示了其辩证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想用获得绝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完全消除主客对立,则是它的一个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19.
论“动词+介词”的词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置介词"到、给、乎、往、向、以、至、自、在"中,只有"乎、以"可以和前面的动词结合成词,原因在于动词可以和"乎、以"后面的成分直接构成动宾关系,从而使介词"乎、以"失去介引功能,变成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动词完成词汇化。"动词+介词"的词汇化规律可为解决"V+P+Np"是动宾还是动补结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主-动-宾”结构的多义性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主—动—宾”结构具有多义性。除一般的“施.动.受”表义模式外,这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使动”、“被动”、“为动”、“对待”等意义,不同意义类别的“主—动—宾”结构句可区分为主语是施事者的句子、主语是受事者的句子和主语既非施事者又非受事者的句子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