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上古时期有许多关于河伯的传说,《楚辞·九歌》还有《河伯》一诗。河伯,有时指黄河之神,有时又指在黄河岸边居住、主持祭祀河神的部落首领,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二者经常混淆在一起,有时几乎难以分辨。本文旨在从部族、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河伯传说加以阐释,以期还原它的历史本来面目,找到它的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2.
"河伯"与"冯夷"虽古意相通,而随岁月流迁,意义嬗变,古意已无,新意衍生,且匪是二者之意义并行迈进,实完全朝着两条不同的道路演化,故其意义不是越来越相近,而是愈来愈疏远。《九歌·河伯》中"河伯"作为祭祀之地祈,是楚国人敬仰祷祝的神灵,具有诡秘怪谲的神话色彩,其所指不可坐实。而《天问》中所指"河伯",实保留了上古神话传说之原貌,故其与"河伯"本来所指几相接近。  相似文献   

3.
<正> 学术界的一些专家,都认为《楚辞·九歌·河伯》的“河伯”即河神——黄河的水神。但没有从民族学和历史地理学方面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致从此端至彼端,不断地循环回复,翻来复去,总跳不出旧的窠臼,围绕着一个“神”绕圈子。其实,河伯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族,其酋长叫河伯,曾在疏导黄河中发挥过大作用,死后被中原地区的华夏、东夷各族方国奉为河神。楚国也是一个黄河下游的古老部落发展而成的国家,与河伯国相邻,故也与中原各国族同样有崇拜和祭祀河神。  相似文献   

4.
河伯不用“掉转头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秋水》中写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翻阅几家本子,都把“旋”字注为“掉转”,连同“面目”二字,意为“掉转头来”。但仔细推敲,文理难通。我认为,“河”是黄河,“河伯”是河神;“北海”是渤海,“若”是北海神,它居于河伯的东面,故曰“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是面对着东边看。又下文中河伯对海若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河伯到达的是北海若之“门”,可以肯定:北海若是在河伯的正前面。那么,  相似文献   

5.
田宝祥 《江淮论坛》2023,(6):168-174
在上古神话谱系下,“女娲造人”意指生命的孕育与文化的延续,“夸父追日”意指超越自我极限、打破命运束缚。水神共工将天上之水引向人间,开启了天人关系的建构;巨人朴父在天地初开之际治理洪水,确保了天人关系的稳固。“河神巨灵”的神话故事显示了开辟河道对于先民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楚辞》以“神遇”河伯的方式展现了天人关系之和合共生。从“授禹《河图》”到“大禹治水”、从神话叙事到历史叙事,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从角力、对抗到和解、共存的演变过程。通过上古神话谱系,可知黄河既是实存的生态系统,又是情理合一的文化生命。黄河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勾勒出国人的生活图景,显示出先民的生存智慧。借助上古神话谱系探析黄河文化的源出与演变,有助于把握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本质与真谛。  相似文献   

6.
古神话中,许多自然神都有与之相应的人格神存在,如日神有东君,云神有丰隆,风神有飞廉,龙有龙王,河神有河伯。令人困惑的是凤凰似乎总是一只鸟,为物,没有有人格的凤神。有的学者甚至惊讶:《楚辞·九歌》里龙多得出奇,而凤竟一无所见。果真如此吗?经过仔细考察,发现《楚辞·九歌》中有一大神云中君实际上就是凤神。  相似文献   

7.
传说中的"河伯"是黄河水神。对黄河流域的老百姓来说,"河伯"是非常可怕的水神。据屈原的《九歌·河伯》,它能起大风,使波浪翻腾,气势非凡。河伯遨游黄河,驾着水车,车顶覆盖着荷叶。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身为邺令,到邺城,目睹了"河伯娶妇"的习俗,即"冥妇"。有的学者根据这些故事与一些甲骨卜辞资料,提出了妇好作已经死去的商王室祖先神的冥妇,然而甲骨卜辞的表明"妇好"并无作过"冥妇"。  相似文献   

8.
河神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在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河神信仰其实质是一种对水文化的崇拜,滥觞于农业社会对于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因此,不论是中国、日本、朝鲜抑或是印度古代社会都有对于河神的崇拜。佛教大量吸收了古代印度的河神信仰体系并赋予河神更多的利益众生的功能,逐步将其佛教化。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河神信仰、龙王信仰、天王信仰与中国传统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河神——龙王——天王信仰模式。  相似文献   

9.
章辉美  孙莉 《天府新论》2009,(4):109-113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印记与沉淀,无论将其作何解释,它所体现的都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文化进化就是一种文化为保持自身存在,在面对环境改变时所作出的适时、有效反应.每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经历一个"适应"、"整合"与"创新"的过程以保证其自身的存在.当环境改变时,又会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历程.简言之,文化进化就是一种文化为保持其自身存在而历经"适应"、"整合"与"创新"的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京剧武术、围棋古琴、青花瓷和清明节等今天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更具有"文化"含金量的是唐诗宋词、中医中药、金石碑帖和音韵目录等有深厚学问根基的东西。这当然没错,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都是为中国所独有而至今仍然鲜活地绽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但是,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些东西的相  相似文献   

11.
《河伯》的地理神名和本事(上)《河伯》只有百十个字,但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现据作品及有关材料,述其地理、神名和本事如下。一、河指黄河。诗云"九河"便是明证。极浦指黄河发端处。流撕,流动的冰块。南浦,黄河向南拐弯处,东行,向东延伸。这是河伯游玩的地点和路线。二、昆仑。河伯乘车活动于昆仑山下,不但可以迅速登上,日暮前还可以来得及下山。可见即居住在昆仑之下的黄河里。三、水宫。水宫里有鳞屋、龙堂、紫口阙、朱宫。乘坐的有白鼋、两龙和螭等水物。根据《河伯》描绘的地理,我们以为就是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至果…  相似文献   

12.
"五四"前后,为了实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在应对东西文化与新旧文化问题上,文化激进论与调和论应时而生.激进论者更多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惰性及与西方文化的差距,希望以"开放的文化观念"接纳西方文化,以新代旧.调和论者则批评激进论者对西学不加鉴别,主张接续新旧,调和东西,创造新文化.主张的不同在于:激进论者在文化上追求"理性共识"的一元论,而文化调和论则力图承认文化的多元以达到不同文化的涵化整合,促进新文化的生成.这种分殊体现了自由主义者在文化主张上的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13.
河源信仰植根于黄河文化,与古代的水崇拜、河神信仰相关联。河源信仰是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产生的昆仑崇拜、昆仑仙乡信仰的综合文化,是昆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历史文献记载分析河源信仰特征,认为"河出昆仑"之说影响深远,河源信仰与昆仑信仰密不可分;历代人们追寻河源昆仑是一次精神长旅,却也最终探明了河源之所出,显示了国人务实进取的理性精神;在河源信仰中始终体现了"国家在场"。  相似文献   

14.
自古中国文学的东西差异一直存在。然而从古代到近现代,东西文学并未像南北文学一样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有复杂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原因。西部文学在历史上长期被遮蔽,到当代才得以"完形",俨然与东部文学对立。东西文学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对中国文学的审视,有助于我们在日益同质化的时代呼唤和维护中国文学的地域传统和多元特性。  相似文献   

15.
"物质文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显元 《人文杂志》2006,42(3):7-13
流行的"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概念,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不具有合取的关系.如果同时采用这两个概念,必定导致"物质文化既存在又不存在"的逻辑矛盾."广义的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概念,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物质,又是文化"的内涵;"精神文化"概念也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精神,又是文化"的内涵.这就必然得出"文化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与"狭义的文化"概念相矛盾的,因为"狭义的文化"是否认"物质文化"概念的.如果把"物质文化"为"物质的文化",这是不可取的;如果把"物质文化"释义为"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这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发展河北省主流休闲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休闲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尺,休闲质量的高低影响人生质量的优劣,目前河北省大众休闲存在许多消极、腐朽、落后的东西,必须以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来整合多元文化形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建设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众主流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治安 《文史哲》2015,(1):27-34,164-165
由于疆域广袤、民族风俗多样,东汉以后,南北整合发展上升为中华文明内部诸地域子文明间相互关系的"主旋律"。首次南北差异整合发生在南北朝隋唐。北朝体制诚为隋唐立国之本或入口,南朝体制则是其演化趋势或出口。由"南朝化"起步的"唐宋变革",就是革均田、租庸调、府兵等北朝三制度的"命"。元统一后的南北差异博弈整合,北制因素过分强大,总体上占上风。朱元璋、朱棣父子个人经历和政治文化心态等偶然因素,致使明前期的整合再次以北制占优势。明中叶以后南、北制因素的另一次整合,改而以南制为重心。重在革除徭役的"一条鞭法",亦是南制因素压倒北制的"里程碑"。东汉以后的中国,先后发生"五胡乱华"和女真、蒙古等南下入主,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曾经被中断两三次。万幸的是,华夏经济和文化藉东晋和南宋南渡在江南得以延续。5世纪以后的江南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和文化主脉所在,成为中国"富民"和农商并重秩序成长发展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宋元明清的江南依然代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上述三四次博弈整合中,承载着中国经济重心及文化精英的江南地区,推动着华夏经济和文化在南北统一国度下总体上继续繁荣,最终避免了欧洲5世纪日耳曼蛮族南下中断或暂时毁灭希腊罗马文明而整体步入黑暗中世纪的悲剧性道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至今,总体上未曾中断,在世界范围独一无二,江南的历史性角色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休闲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休闲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尺,休闲质量的高低影响人生质量的优劣,目前河北省大众休闲存在许多消极、腐朽、落后的东西,必须以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来整合多元文化形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建设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众主流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宋晓东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7,(11):104-108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的一部分。在文化转向语境中,"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要求建设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心理科学"。从后经验主义理论心理学出发,这意味着以中国为现实文化主体的知识体系整合,即中国本土文化与心理学经验知识的双向诠释和建构。在经验基础或逻辑方面,整合要求进行知识体的区分;在体系建构和诠释方面,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编篡服从于元理论层面的修辞学规则。  相似文献   

20.
谷斌  刘雁 《殷都学刊》2012,(3):11-16
"巴"字自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字形一直在不断的简化,但始终保持蛇形的特点,只有识出甲骨文(巴)字中的两根竖线为毒牙,才能使巴之本义浮出水面,也使"巴"字的演变有了合理的解释。《说文》释巴为"虫、蝮",更是证实了巴之本义为毒蛇,并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历史文献及现代动物学证实,这种蛇远古时期称"巴",秦汉时期称"蝮虫",民间又称"反鼻虫",唐宋时称"蝮蛇",明代也称褰鼻蛇,现代称五步蛇或尖吻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