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起”与“V起来”在语义上相似,但句法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语体选择上也存在着殊异。从韵律学的角度来看,“V单起”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并且有词汇化即成为复合词的趋向,而“V双起”则是不合法或是不常用的结构。无论是“V单起来”还是“V双起来”,它们都只能是短语,没有成词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从二语习得偏误中发现,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与"V起来"两种常用格式应用不当.本文对这两种表达格式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的适应范围远远超过表示起始义的"V起来".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归纳出若干相关限制性条件,益于认识现代汉语起始义的表达规律.  相似文献   

3.
述结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是汉语史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以"V住"这个结构为例考察了它由连动结构演变为述结式的过程。在中古汉语时期,由于介词引导的名词性处所短语前置和使动用法的衰落,"住"逐渐变为不及物动词,在"捕捉"类的动词后,以语义聚合的方式,引申出结果义,并在类推的作用下,出现了"VO住"结构。在近代汉语时期,"V住"进一步语法化,并逐渐打破了语义限制,搭配逐渐泛化,否定式"VO不住"全部变为"V不住O"标志着"V住"语法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不V也得V"构式表达"毫无选择,非这样做不可"的语义,是一种反预期信息的构式,并且派生出"勉强""强迫""让步"等语用功能,受语言经济原则的驱动,"不V也得V"构式由"(虽然/尽管)不(想)V,(但)也得V"经过紧缩和省略而成。  相似文献   

5.
"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6.
具体的语言考察了现代汉语中一种特别的格式即V量同形的"V成一量"格式,分析了这种格式对动词和量词出现的制约条件,阐述了这种格式存在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结构整体入手,对动结式"V好""V完"进行语义分类,在此基础上划定二者的比较范围,并对相近的语义类别进行比较。重点考察结果补语"好""完"与主语、述语、宾语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以期挖掘出同现成分、不同句式对二者的选择限制机制以及"V好"与"V完"各自对应的情状类型。  相似文献   

8.
"早不V"和"不早V"都是汉语中的常见格式。从功能上看,前者主要用于陈述句,用来给出相关的更为准确的信息,以纠正听者;后者主要用于疑问句,用来对V的不及时实施进行质问,以批评听者。在说话人追求更大语言交际值的情况下,"早不V"格式可以与疑问句式糅合使用,从而形成有标记组配。  相似文献   

9.
动词持续体重叠式“V着V着”不具有句法独立性,通常出现在由三个语块——“先行状况”语块V1P、“持续”语块V1着V1着、“变化”语块V2P组成的构式中。该构式是一个主观性构式,突显三个方面的意义:“持续”状况的短时性;“变化”的非预期性;“变化”与“持续”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受事化为基础,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观察,借助于句式"V的+是+N",得出了"V的"转指语义成分的优先序列:受事>与事>施事>处所>材料/工具,在这条语义序列上,越靠近受事,"V的"越容易对其进行指称.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汉语中含有“V起NP来”的两个构式为例(甲构式如“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乙构式如“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构式内部结构的模型假设:“构式—语块—词项”。主要观点是: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具体观点是:1.构式中心论:构式义是第一位的;2.构式由语块构成:一个构式的语义单元由构式内部各个语块分担;3.语块对入选词项进行遴选和制约:词项的自由变异度在语块范围内实现,语块内部词项与词项互相制约,共同承载该语块语义。该模型是构式语块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可以为“构式义为何不能从组成成分直接推导出”这个构式语法的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2.
对"V 到 NP"进行句法分析,并对其中的"到"做出词性判断,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V 到︱NP","到"是动词,作动词的补语;另一种是"V <到 NP>","到"是介词,与"NP"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的补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其中这个"NP"的具体内容来做出判断和分析了.  相似文献   

13.
邵阳话中,"NP+V+起+咖+哩"句式的基本语义是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或发生新变化,除此之外,该句式还有表示某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得恰到好处、令人非常满意或不合时宜、令人非常不满意等主观性用法。本文讨论该方言中"NP+V+起+咖哩"句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主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连谓结构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形式。连谓结构中"V1+NP+给"和"V1+给+NP"两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前者可变换为后者。本文从语义和结构两个角度对这两种形式进行分析,得出"V1+NP+给"变换成"V1+给+NP"要满足V1和"给",二者的施事对受事的动作趋向存在交集这样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V以"类形式动词是语法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选择研究对象的语义、句法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多角度考察。语义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的语义特征及深层语义结构特征;句法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在句式结构、加宾语及带体貌助词等方面的共性,同时揭示了它们在搭配能力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区别;语用功能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具有标记焦点、变陈述为指称、填补谓语的缺失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爱V不V”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在语篇中所包含的两种意义及其不同语篇意义下的语篇衔接手段。其中,省略作为主要的衔接手段,决定了它非正式的文体特征和独特的语篇认知推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体词性的"N的V"短语有别于一般的体词性偏正短语,这使得人们对"N的V"短语当中的"的"也存在诸多争议。认真考察"的"在"N的V"短语中的表现,我们发现"的"在"N的V"短语中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强调。  相似文献   

18.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V什么V格式对动词的选择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V什么V格式对动词的选择机制,对动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V(一)V"结构式中,"一"作为话语标记语,解析结构、离散语义,主要起句法停顿、逻辑减"量"作用。"VV"结构式和"AA"结构式(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在语法意义上总体互补。可以拆分的"VV"式在时量或动量上不如独用"V"连续。而"AA"结构式中,形容词A表示性状,通过不可拆分的能指形式的重叠,增大能指,其所指性状亦随之延递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