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①要求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各省督抚及出使各国大臣考竟中西政治,就军国大政、国计民生诸问题献计献策。4月z1日,清廷成立了以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李鸿章、荣禄、昆冈、正文韶、鹿传霖为督办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来还有袁世凯)遥为参预,综理新政事宜。  相似文献   

2.
隋丽娟 《求是学刊》2003,30(3):116-120
清末新政时期 ,黑龙江各民族的新式教育蓬勃兴起。这不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龙江各民族的文化素质 ,而且在边疆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形之下 ,有巩固国防、共御外侮的意义。本文探讨了黑龙江各民族新式教育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 ;剖析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新式教育的意义及发展的不足。其中所反映出的新式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固守边疆的作用与意义 ,于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远东国际关系与清末东北新政刘迎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远东国际关系,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这一地区的争夺,呈现出激烈动荡、纷纭复杂的局面。中国东北地区地处远东的核心位置,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西方列强均把控制中国东北,作为争夺远东国际关系主动权的关键步骤、甚...  相似文献   

4.
论清末新政期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1~1911年清末“光宣新政”的10年,是通常被人们所忽略或被经济史学界长期忌讳谈论的一个历史阶段。作者从崭新的角度论述了这一时期处在危机四伏之中的清政府以主动应变的姿态,实行比洋务运动更为深入的变法举措,进一步推行“利用外资”的政策。文章以较大的篇幅重点阐述了“自开商埠”和引进、利用外资在繁荣城市经济、刺激国内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和促进开埠城市的近代化上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清末东北“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客观作用。作者认为:在当时屡遭帝国主义蹂躏的东北,进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外交和教育等方面的“新政”,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在东北历史上是空前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东北“新政”是自上而下实行的部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它一方面表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时,幻想以此来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顺应了东北人民抵御日俄侵略者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和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人的一个个“强国”、“富民”梦想的推动下而发展前进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化史,它展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其间,由清朝统治者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高潮主要有三次,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而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都采取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内容的措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它开创了中国的全面近代化。清末新政涉及面广,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也较大,本文只从经济、文化方面着手进行探讨。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纲领和…  相似文献   

7.
宋艳丽 《唐都学刊》2003,19(4):107-110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积极与英国进行鸦片交涉,迫使英国答应10年内逐步减少向中国输入鸦片,直至完全停止.这是清政府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禁烟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清朝灭亡前最后十年 ,清廷为改变内外交困局面而推行的新政 ,在某些地区和领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东北地区在当时处于主权和利权的最危急关头 ,因此新政的施行就更带有维护主权和利权的积极意义 ,尤其是在文化领域 ,其变革不仅起到开启民智、抵御列强侵略的作用 ,甚至对稍后的辛亥革命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叶,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同时,十分关心东方革命,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运动。1908年,列宁指出:“在中国,反对中世纪制度的革命运动近几个月来也表现得非常强烈。的确,对这个运动还不能作出明确的估计,因为关于这个运动的消息很少,而关于中国各地造反的消息却很多,但是,‘新精神’和‘欧洲思潮’中国的强有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日俄战争以后,是用不着怀疑的,所以中国的旧式的骚动必然会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列宁在消息很少的情况下,已明确指出当时的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革命的联系,及其民主性质。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宁以满腔热情  相似文献   

10.
肃亲王善耆在世的年代,正值清王朝国势陵替,大厦将倾。为维护王朝的统治,善耆雷厉风行,大胆任用新人,举办了诸多新政,如整顿京师巡警、制定报律及出版律、筹办京师自治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革新人士的诉求和时代发展的意愿,对京师建设和新政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与当代变革研究:范式转换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史学的研究范式 ,作为思想史阐释和分析的理论工具 ,规定了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和分析方法。在学术史上 ,学术范式的更新 ,往往给学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因而 ,思想史学科的发展 ,亦首先有待于其研究范式的创新。近年来 ,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界在范式更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可贵的探索 ,海外学者当中出现了关于严复与约翰·密尔自由思想的比较思想史研究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 ;还有以社会与思想互动模式诠释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长程思想史研究 ,以及运用计量史学方法所作的观念史研究 ;还有运用跨文化翻译理论分析中国现代“革命”观念之起源和演变的语义学思想史研究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国内学者中 ,则有运用知识社会学阐释近代儒学之地域化特征的探索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等等。以上学术探索 ,均为新近中国近代思想史范式创新之作。本期主题研讨栏目特推出一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范式问题的笔谈 ,以期引起学界对思想史研究范式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邵勇  叶小青 《唐都学刊》2005,21(2):145-148
清末新政旨在革弊振衰,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然而,旧人办新政,最高统治者平庸无能,各种利益集团争权夺利,致使权威日益流坠,国家机器运转严重失灵,最终导致新政变革失败。因此,给腐败的旧制度注入改革的新鲜血液,并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使腐败的制度新生,而只会使新鲜血液腐败,最后导致旧制度死亡。  相似文献   

13.
正统论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命题、史学命题和思想命题。然而,晚清以来随着清王朝的衰颓乃至灭亡,学者们开始了对历史正统论的批判和反思。无论是梁启超,还是章太炎、柳诒徵、蒙文通,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一批学人,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正统论的起源、流变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作出了多种解读,这些解读其实都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秋瑾(1879—1907),原名秋国瑾,字璿卿,别号竞雄,自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女革命家。1904年,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于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与同盟会。1906年,她在上海筹资创办了《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成为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期,官制弊患丛生。经过改革,新官制比以前合理和科学了一些,但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注定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6.
论清末“新学”钟少华一、前言中文“新”字,原义为取木,常常用来和“旧”字作对。新与旧是永远相对正确,只是“新”绝不一定代表真理,“旧”也并非全是垃圾。不过人们多爱弃旧迎新。新而且能成为“新学”,其意义就复杂多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恐怕都知道,从汉朝就开始...  相似文献   

17.
再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针对目前文学界流行的一种不正确观点,即认为辛亥革命时机不成熟,是过激主义,其结果是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由此断言革命不如改良,革命破坏性更大,论述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历史意义。作者从封建统治的没落性、改良力量的薄弱性、历史前进的特殊性,论述了辛亥革命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社会群体结构的演变与思想舆论的准备、革命发展的规律,论证了辛亥革命自身进程的合理性;从政治体制的巨大更新、国民观念的深刻转换、对近代经济的有力推进,分析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洲洪门是美洲华侨中的反清秘密会社。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它曾动员与组织美洲广大华侨多方面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试就美洲洪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问题,作些探讨。一、美洲洪门的发展情况洪门会党出现于清朝初年,相传“始倡者为郑成功”。它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地主阶级反满派的秘密组织。洪门对外称天地会,所谓哥老会、三点会、三合会、小刀会、双刀会等等,都是它在不同时期的流派。天地会在海外是经由南洋群岛逐步传到美洲、澳洲等地的。清军未入台湾之前,天  相似文献   

19.
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史上,要寻找一名政治态度多变,而且每变必走极端的代表人物,大约很少有人不会数到刘师培。因此,就辛亥革命前后刘师培的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综合考察,如实地估计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倾向和作用,对于我们深入探讨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史的一个侧面,无疑是必要的。 刘师培步入政治舞台后,他的思想演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九○三至一九○六年为宣传反清和提倡共和时期,一九○七至一九○八年以鼓吹无政府主义为主,一九○九至一九一九年为政治上一再堕落时期。 (一)“激烈派第一人” 一九○三年,刘师培在上海改名“光汉”…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想流变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具体说来,白话的生成、文学的演进及其与报纸杂志的结合,并通过报纸杂志的传播、引导,社会各阶层人士最终形成松散的合力,奠定革命的基础,最后完成了颠覆帝王统治的封建制度,开辟了近世现代化制度新的篇章,同时,也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早早地播下星星之火,为后来新式文学遍地燎原起到张目之势.梳理清末民初报级杂志的演进方式,对于重新认识这一过程在文学史中的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