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说的多层语境使其所含的介入意义有四对说话者-听话者:叙述者-读者,人物言语-读者,人物言语-人物和人物思想-读者,这是导致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不宜直接用于小说文本分析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林家铺子》叙述者、人物言语和人物思想介入意义的分析,论证了只有把介入意义与其调节各类对话方结盟关系的作用结合起来才能揭示介入系统在小说评价意义表达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小说对话参与小说文本的建构,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是人物与人物交流的表现形式,也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媒介;《在水仙花心起舞》正是通过有限的人物对话,使小说主人公阿丹这一形象跃然纸上。本文拟从言语交际和对话认知两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对话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语用预设根据言语和语境可分为规约性预设和非规约性预设。小说交际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和描述性语言实现。在小说中,规约性预设主要由人物语言触发,而非规约性语言主要由叙述性语言触发。本文从语用预设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人物语言和叙述性语言,揭示了欧.亨利娴熟的预设使用技巧对其作品"欧.亨利式结尾"的贡献及其对读者成功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叙事小说中的元语言功能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语言是把语言本身作为指称和描述对象的语言。Jakobson认为元语言功能是语言的对等解释功能。文章分析了叙事小说中小说人物话语的语码突出、人物言语行为过程描写和隐含作者的语言评判等元语言手段,指出元语言在叙事小说中不仅仅是解释功能,而是叙事话语中的元话语,有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也是叙事小说的一个重要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刘心武的小说《立体交叉桥》人物之间的对话入手,分析人物之间的言语理解和误解,谈谈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言语接受原则。言语交际涉及到表达者、接受者和言语  相似文献   

7.
语篇理解不仅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复杂的心理交际过程。文章基于关联理论,阐述了认知语境的概念,探讨了认知语境与语篇理解的关系,揭示了语篇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认知一推理、寻求最佳关联的动态交际过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认知语境对语篇理解所起的制约、解释功能。进而说明言语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关联度对准确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车夫巴基思是狄更斯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狄更斯通过对其言语特征的临摹和复制,用简洁、明快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将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力地渲染、烘托了小说的主人公,凸显这位小说大师的人物素描艺术。  相似文献   

9.
徐訏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善于在小说创作中运用暗示艺术,在其部分小说中的标题设置、人物命名、意象选择、景物描写、细节设置上都有明显的体现。暗示艺术的运用,一方面能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促进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让徐訏小说呈现出简约含蓄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0.
小说人物的话语表达方式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作者将既定人物形象传达给读者的有效方法.在《名利场》中,萨克雷运用直接引语刻画了狡猾善骗的贝基,用言语行为的叙述体描绘了温柔的艾米利亚,用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忠厚善良的杜宾,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福翩翩》秉承了迟子建作品的一贯风格,清新、自然、朴素,小说所描述的都是平常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是读者身边的朋友、熟人,小说言语方式也极具口语化和含蓄等特点。小说的布局、人物、语言等多种因素,无不蕴藏着宁静纯朴的人文情怀,体现了迟子建纯净温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康拉德在其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许多殖民主义语境下的被东方化了的东方男性人物形象。分析其作品中的殖民话语,发现康拉德的作品中存在复调结构,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形成作者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语境,两者的语言具有同等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先驱凯瑟琳.海伦.斯彭斯于1854年创作发表了澳洲第一部女性小说《克拉拉.莫里森》,它通过故事中的女性人物塑造,表现了殖民时期澳洲女性的三种婚恋观,反映了女作者对爱情与婚姻的独特思考。虽然被历史尘封已久,这部小说近年来多次再版,在当下新的历史语境中,仍能引起很多女性读者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对话可分 3个层面一是人物形象之间的对话,能够折射对话语境,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内涵,是小说艺术情境的主体部分;二是作者透过隐身作者与人物对话,体现出小说的价值观;三是以文本为中介作者与读者对话,对小说叙述形式和意蕴构成起支配作用,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情感的读者顺应主要依赖言语活动来实现.在交际过程中可以根据语境的不同、考虑受众主客体因素灵活选择语言,达到交际双方心灵的交融,最终诱发读者/听众与作者的顺应与合作,并对读者顺应得当与否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强调作者代理、文本现象与读者反应三位一体的循环动态过程,突出读者在叙事中的重要性,认为读者的知识、信仰、情感应该全部参与进叙事进程,而小说中的叙事进程大都受文本动力和读者动力支配。借用这一理论来对《百年孤独》进行文本分析,有利于揭示小说叙事结构是如何引导读者进行多维度的叙事判断的。在文本动力上,以乌苏拉为核心和以魔幻空间为基石分析人物矛盾对叙事进程的推动,拓展读者对于孤独主题的理解;在读者动力上,阐明小说通过叙事聚焦和叙事技巧,调节叙事距离,引导读者理解隐含作者对愚昧保守的马孔多的摒弃,从而在读者与隐含作者的动态交流中,达到小说修辞性的文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既是作家为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交际提供的工具,各种人物通过使用这一工具来建立、维持抑或破坏人物之间的种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作家为读者所营建的一个特殊窗口,读者通过这一窗口观察、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涵义。因此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从交际功能而言具有多维性:人物之间用它来进行交际──从而形成作品中的那个特定的社会;作者用它来同读者进行交际──向读者传达、提供关于人物的各种信息。《金瓶梅》的人物语言也不例外: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人物运用各具特色的语言进行交际,从而构建了一个充  相似文献   

18.
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成功的悬念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作者对小说文体宏观层面"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审美选择。"自由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被重点地用于制造悬念,这两种直接式极大缩短了叙述距离,使读者能直接探究人物话语含义,影响读者对人物话语的解读。"言语行为的叙述体"有助于掩盖必要信息,也发挥了制造悬念的功能。侦探小说的文体选择与它的美学效果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欣赏,对小说中的对话选段进行语用分析,能使读者深刻理解故事中人物性格、思想、人物间关系、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作者的主观意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贯穿小说始终,基兰·德赛在叙述中不断把情节和沉思的状态相交织。她对她的主要人物,特别是杰姆拜伊进行了诸多层面的思考,也让读者反省了生活中的荒谬和矛盾。小说通过主要人物赛伊之口叙述了作者所做的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