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音注校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李善《文选注》中的音注校勘盲点较多,注校工作并未终结。今选取前人未校勘的疑难音注为研究对象,校释43则疑难音注,其中把形符作声符致误1例,字形近似而致误22例,正、俗、通、别、或体等转写而致误10例,传抄刊刻脱漏而致误1例,类化造成的讹误1例,误认联绵词的字形1例,乱改联绵词的字音1例,给被训释字注训释字的音3例,义同换读而致误2例,阙疑不校1例。详加校正或解释上述疑难音注,以期对李善《文选注》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了《国语》中的一些词句的训释问题,对韦注及清人训解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辨正。如“贪冒”条,认为“冒”的“贪”义来源于“墨”。“不承获甸”条,论证了它并非是“不获承甸”的误倒。“倍之为八寸分寸之一百四”条,揭示了分母有省略,并非脱字。“每怀靡及”条,指出释“每怀”为怀和、怀私、虽和,都是赋诗断章之解,而非正解。而“每每怀其无及于事之惧”才是此条之确诂。“使吕宣子佐下军”条,分析了王引之乱改古书致误的原因等等。共14条。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徐松的《徐星伯说文段注札记》作为“说文段注校三种”之一,是一部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行精心校勘的力作.其中,包括删略衍文、增补脱文、调整错位、补注音义、纠正误说等几方面.虽然仅有十七条,但其中的真知灼见,仍然给今天的文字学工作者以极大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庄子阙误》载录唐至北宋中期《庄子》八种版本的异文,对探讨监本《庄子》的形成和影响、唐宋《庄子》的流传与演变及《庄子注疏》的形成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蒋门马认为诸本异文皆是据郭注成疏、句法文意“篡改”或“增补”而造成的讹误,不足为据;将其与敦煌写本和高山寺钞本对比,发现异文中有一部分是有来源的,不是抄校者的篡改。梳理诸本之间的关系,发现天台本与监本属于同一系统,张潜夫本是以监本系统的本子为底本而成,文如海本与众本都有共同异文,可能曾参校众本,张君房所校三本则互有参考。《庄子阙误》在记录诸本异文时有不少遗漏和不完善之处,包括《庄子校诠》在内的各点校本都没有注意到;这些遗漏的异文见于《南华真经章句音义》,研究和点校时需要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玄应《一切经音义》虽是佛经音义的典范之作,然其注释校勘中也存在一些疏误之处.由于玄应所用藏经底本存在许多讹俗字,而玄应承用误本,疏于校勘;或者以不狂为狂,妄作改易,导致了一些注释错误.如误将“娑卸”作“娑郵”,误将“(舒)贡(赉)”作“锡贡(赉)”,误将“捩身”作“拔身”,误将“区款”作“区疑”,误将“枕((煩))骨”作“亢(颃)骨”,这些都是失查、失校所致.  相似文献   

6.
准确而详实的材料是进行研究的根本保障。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资料,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校勘。在研究东晋经师李轨的音注时,我们对存于《经典释文》及其他书中的材料进行了一番校勘,共校出二十处,多是形近而误。  相似文献   

7.
江藩的生平方面,通过《汪穰卿笔记》及相关文献的考证可知江藩性格的豪放不羁与生活的丰富多彩。又依据陈逢衡、包世臣的相关记载可考证江藩卒年为道光十年。文章还纠正了《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中将明代“靖江藩刻本”误认为所谓明人“江藩”刻书,以及将江声《尚书集注音疏》误题为江藩所著的失误。江藩的著述方面,通过袁嘉谷《书〈汉学师承记〉后》的分析可知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基于史论结合的学术史传统,虽不免存在门户之见,但也因此成为研究江藩思想的重要文献,同时该书在选人立传标准上寄托了江藩本人的遭遇和情感。又指出胡玉缙在《江郑堂〈河赋注〉书后》中认为《河赋注》是江藩本人托名钱坤所作。并以江藩所校三种古籍为例,指出以此为线索可能发现新材料。   相似文献   

8.
顾炎武《日知录》对《昭明文选》入选作品的阐释与订误多所创获。其阐释主要表现为对作品中疑难读音、字义、用韵进行了考辨 ;其订误主要表现为对伪作的误收、作品内容的失真、各家旧注的误注等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9.
姚铉《唐文粹》未收录王勃《滕王阁序》,历来不解其意。宋人认为是因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重复之病,而南宋叶大庆以为其中“时维九月”句之“月”为“日”之误,与“三秋”并不重复。但正仓院藏《王勃诗序》中则写作武周新字“■”,为“月”字之有力佐证,且《新唐书》以前,史籍并无记载王勃作序的具体时日,“月”字无误。至于“三秋”,今人大都解作“九月”,但考之唐前诗文,“三秋”并无此用例。蒋清翊注引梁元帝《纂要》,以为“三秋”乃秋之别称,当从。因而可以断定“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并无前人所说的“重复之病”。《唐文粹》不收《滕王阁序》,主要与不选骈文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是目前人们研读《史记》的权威文本。近日,笔者取民国年间张元济校勘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记》(以下简称“百衲本”)与之对校,见二本或有异文;现取《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下简称“《校补》”)、《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以资参证,就异文中可商之处草成数则,不当之处,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